馬雲拋出NASA計劃搞「技術導彈」,掀起互聯網技術軍備競賽?

被許多人認為是「運營驅動」的阿里巴巴近日對外宣布:我們也是一家技術驅動的公司,並且實現了技術與商業的完美結合。聽上去就像美女在抱怨:你們只看到我的美貌,卻未見我的才華。

幾天前,阿里巴巴在杭州召開首屆技術大會,阿里集團CTO張建鋒(行癲)強調了阿里的技術特質。與對外的雲棲大會不同,技術大會是面向阿里內部的大會,參與者是阿里巴巴集團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在這個大會上,阿里公布內部代號為「NASA」的計劃,這是阿里「新技術戰略」的落地計劃,它將「面向未來20年組建獨立研發部門,建立新的機制體制,為服務20億人的新經濟體儲備核心科技。」

NASA比Google X實驗室更現實

阿里的NASA計劃聽上去有些像Google X實驗室,這是谷歌最神秘的部門,他們有一份項目清單,包括了100項未來高科技創意比如太空電梯,谷歌希望用這個實驗室來追蹤這些創意,滿足其對創新的探索欲。其中大多數項目,都是脫離現實的。

然而,阿里並不是要去做無人車、Google Glass這樣的黑科技產品,成立研發部門只是「NASA計劃」的一部分。它的目的更明確或者說更加現實:為未來20年阿里一切潛在業務儲備一切可能會用到的核心科技。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對此的具體解釋是:

「一個服務20億人的經濟體,需要強大的技術實力。我們將建立阿里巴巴的』NASA』,以擔當未來的責任。面向機器學習、晶元、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我們將組建嶄新的團隊,建立新的機制和方法,全力以赴。」

阿里巴巴NASA計劃要儲備的技術,是機器學習、晶元、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等核心技術,都具有其現實意義:人工智慧技術被應用到淘寶的商品推薦上;YunOS是僅次於Android和iOS的移動操作系統——也是中國唯一的手機操作系統;人臉識別技術則被應用在螞蟻金服的身份鑒權上。還有一些底層技術比如晶元,阿里尚未涉足,但NASA計劃明確阿里將在底層技術上為阿里未來業務做前瞻性布局,這些技術都具有其現實意義。

馬雲不再造手榴彈而是要搞導彈

對於啟動NASA計劃的初衷,馬雲的解釋是:

「以前我們的技術跟著業務走,是兵工廠模式,但手榴彈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導彈來。阿里巴巴必須思考建立導彈的機制,成立新技術研發體系,聚焦核心領域的研究。這些研究的目標是為了解決10年、20年後的困難。」

演講高手馬雲很會做比喻,從這句話能夠看到,阿里巴巴的技術思路完全變了:過去,技術是服務於阿里系商業場景的工具,換言之,技術是被動支撐,很難走到前面。未來,技術是驅動阿里巴巴構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的核心動力,技術更加主動,布局跑到了業務前面。

前瞻性的技術布局可以支撐將會出現的新業務形態或者更大規模的業務,還有可能孕育出新的業務。新技術催生出業務的例子並不少見,阿里巴巴在美國的對手Amazon進入雲計算領域並成為老大,正是因為其在伺服器技術上的積累,在這之後阿里巴巴進入雲計算領域也是水到渠成,現在阿里雲已是中國最大、全球前三的雲計算巨頭,預計到2020年,雲計算收入將超千億,占阿里總體收入的27%。NASA計劃還會給阿里巴巴帶來什麼新業務?這充滿著巨大的想像空間。

1958年就已成立的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有許多聞名於世的計劃,比如水星計劃、阿波羅計劃、太空實驗室、太空梭、國際空間站,2012年「好奇」號登陸火星更是引來舉世矚目。太空項目的背後是大量的科技創新,而這些科技創新也被轉化到了人類生活之中。阿里將新技術戰略的計劃命名為「NASA」想必是希望像NASA一樣仰望星空,構建面向未來的技術基礎設施,也體現出對新技術的探索姿態——新技術是馬雲提的「五新」概念之一。

NASA會改變阿里巴巴的運轉方式

在所有互聯網企業家中,馬雲一直熟稔於利用組織架構、企業文化、合伙人機制等手段來管理公司,對於擁有上百個業務線條的阿里巴巴而言,調整組織架構從來不是什麼新聞。不過,在我印象中NASA計劃是阿里巴巴第一次在技術層面的調整、第一次成立專門的研發機構、第一次提出重構研發機制體制。而這些對於整個阿里巴巴的運轉機制勢必會造成巨大影響。

阿里巴巴集團已有超過2萬名工程師、500多位博士,NASA計劃將直接改變這些工程師的協作機制,過去阿里巴巴的核心架構是「小前台+大中台」,前台就是一線業務,貼近用戶客戶,短平快地響應,中台用張勇的話說是「集合整個集團的運營數據能力、產品技術能力,對各前台業務形成強力支撐」,現在關鍵底層技術研發將被剝離出來,NASA研發部門將儲備新技術為中台提供支持。換句話說,技術不再因前台業務而存在,它有了自己的使命。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NASA計劃啟動,阿里巴巴將對技術進行更多的資源投入,且會更多地面向前沿技術進行投資,給工程師和科學家創造更好的研發氛圍和文化。阿里巴巴還將加大專利申請等方面的投入,進行專利儲備。NASA計劃也標誌著阿里巴巴正式從「電商公司」變為「技術公司」。

互聯網巨頭會掀起軍備競賽嗎?

當我看到馬雲說阿里巴巴技術要造導彈了,我第一個想到了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

蘇聯和美國展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軍備競賽,其邏輯是:

「如果敵人有了能夠克敵制勝的武器,那麼我必須有,這樣才不會被敵人消滅。如果敵人沒有克敵制勝的武器,那麼我也要有,這樣我可以毫無顧忌的消滅敵人。」

在20世紀50年代,那個「克敵制勝的武器」,就是核武器,美國和蘇聯都希望取得全球霸權,雙方進行核競賽,各自儲備了可以毀滅地球數次的核彈頭。今天「克敵制勝的武器」變成技術尤其是人工智慧技術,而冷戰雙方變成了全球範圍內的科技巨頭,軍備競賽的內容則是前沿技術研發應用。

在阿里巴巴之前,Google、微軟、Amazon以及中國的百度均在進行前沿技術儲備,百度早在2014年就啟動人工智慧戰略,並在全球範圍內耗巨資尋覓高端人才,成立多家研究院,現在百度更是集全公司之力押注於AI。跟百度不同的是,阿里並不聚焦於AI單項技術,而是涉足資料庫、操作系統、晶元諸多前沿底層技術領域,向Google等海外巨頭看齊。

在NASA這個計划上我看到了這家中國互聯網老大哥的「技術焦慮症」,跟其他互聯網公司並無不同。馬雲有一句名言是「阿里要活過101歲」,看上去這不難,但要做到也不易。如果回望那些倒下抑或衰落的巨頭,不論是諾基亞還是摩托羅拉還是雅虎,都能夠發現一個共同原因:新的技術浪潮來了,他們沒有跟上節奏。不論是移動互聯網還是智能手機還是正在掀起的人工智慧技術革命,都必然會淘汰一批選手而成就另一波選手,阿里巴巴啟動NASA計劃就是為了應對這種「技術焦慮症」。

任何一家科技巨頭都有技術焦慮症,阿里巴巴不是第一家加入到「技術軍備大賽」的玩家,也不是最後一家。我認為,在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技術時代,科技行業或將迎來技術軍備大賽。與核武競賽不同的是,技術軍備大賽不會給世界留下隱患,因為互聯網技術只會讓世界更加美好,正如馬雲所言,「像NASA一樣,驅動人類科技和生活的極大進步」。因此,樂見其成。

微博@互聯網阿超

微信 羅超頻道(luochaotmt)


推薦閱讀:

TAG:马云人物 | 阿里巴巴集团 | 人工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