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鮮為人知的兩個有趣理論

在我身邊經常能看到一些「神奇」的事件,從沒有談過戀愛的人喜歡為戀愛中的人出謀劃策,戀愛中的人也樂於接受他們的意見,包括我自己曾經做過這樣不合邏輯的事。

在一個全民禁止早戀的國家,好像大家看過幾本言情小說、幾部戀愛電視劇,就似乎掌握了「愛情」,就成為了「感情專家」,就能信誓旦旦的說:按我的計劃做絕對沒錯!

今天我要介紹兩個有趣的理論,來改變你們的觀念。

一、從生物進化論看待愛情

物競天擇,優勝劣汰,人類也是一樣,在不斷的選擇和淘汰中,優秀的基因流傳了下來,至今還影響著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知道生存和繁衍是生物的首要目的,但是不同的性別面對的「繁殖困境」是不同的。

人類雌性在養育後代上投入明顯要大於人類父系,在條件惡劣的古代,為了儘可能的使自己和孩子存活下去,她必須要與體質強壯的雄性交配。因為體質強壯的雄性更容易找到食物,所生下來的後代也更容易存活。

同時,人類父系也面對著另一種「繁殖困境」——父系不確定,就是他無法得知雌性所生下來的後代到底是不是他的子孫,也就是說我們的祖先也煩惱著「隔壁老王」的問題。

在面臨這種困境且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人類父系只有採取間接的方式——儘可能多的和雌性交配,保證自己的基因延續下去。

採取以上措施的人類雄性和雌性在優勝劣汰中更容易獲勝,他們的基因也因此保留了下來,成為了當今我們選擇伴侶的一種天性。

所以這種天性造就了當代女性對物質要求高、愛打扮愛自拍,同時男性一方面自己好色一方面又要求女性保持忠誠。

當然,我相信優秀的人肯定可以剋制自己的本性,努力做的更好。同時,我們也不必一味指責對方,相反,爭取去滿足對方的「需求」才是聰明的選擇哦。

二、從社會交換理論看待愛情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與人交往是有利益的,我們尋求以最小代價獲取能提供最大獎賞價值的人際交往,我們只會與那些能提供足夠利益的伴侶維持親密關係。

這些獎勵包括但不限於令人高興的經歷、實際物品、精神上的愉悅等,而代價是具有懲罰性的,包括但不限於金錢開支,不悅的經歷、心理負擔等。我們可以想像認識一個美女或帥哥本身就是一件愉悅的事情,但如果同時他們又是罪犯呢?

而獲得的獎賞減去付出的代價就等於人際交往的結果,也就是這段人際交往的凈收益或凈損失。

結果 = 獎賞 - 代價

但其實這個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評價這段人際關係的兩種標準,一種是我們的期望值,另一種是如假沒有現在的伴侶,我們認為自己會怎麼樣。

關於前者,我們假定每個人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比較水平,這個比較水平是建立在過去的經歷上的。如果人們曾經有獎賞價值很高的伴侶關係,那麼他們的比較水平就比較高,相反則比較低。比方說我一開始和一個美女交往,那我內心的比較水平比較高,再和普通女性交往滿意度就會下降。沒錯,我們實際的滿意度是依據內心的比較水平的。這個公式就是:

滿意度 = 結果 - 比較水平

至於後者,是我們結束這段親密關係,轉而投向可以選擇更好的伴侶或者情景,所能得到的交往結果。這個我們稱之為替代的比較水平,而這個水平將會影響這段親密關係的依賴度,公式是:

依賴度 = 結果 - 替代的比較水平

而滿意度和依賴度將決定這段關係的幸福和穩定。

大家現在都喜歡追求「勢均力敵」愛情,確實按照上面的理論,確實這樣能更好維持愛情的幸福和穩定。

這個理論也可以來解釋為什麼我喜歡的人不喜歡我,我不喜歡的人喜歡我。努力提升自己的「獎賞」價值,成為能讓對方喜歡上的人吧!
推薦閱讀:

如何去愛與被愛
如何評價經典日漫《一吻定情》中相原琴子女追男的行為?以及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故事還沒換來酒,我們停在了開頭
如何能成為某幻君的女朋友?
她問我:你當初帶我回家,就不怕我嫌棄你窮嗎?

TAG:爱情 | 心理学 | 人际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