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心餅乾長大的孩子:為什麼父母一生謹慎卻丟了她?

只要看過《請回答1988》的人,無一例外都會被劇中的溫情與人物飽滿的情感所感動。說它是部催淚佳劇一點都不過分。誠心推薦給大家,不哭算我輸……

第一集的劇情就已經回憶滿滿:一群朋友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裡面播放著張國榮與周潤發的《英雄本色》,濃濃的80年代的氣息撲面而來……

後面的情節更催淚。

小女生德善,作為家中懂事的二女兒,因為家裡經濟條件不好,物資有限,所以她總是讓著姐姐與弟弟。

餐桌上只有兩隻雞腿的時候,德善只能讓給姐姐弟弟,自己吃雞翅。煎的荷包蛋,爸媽也只給姐姐弟弟留著。

雖然父母也很愛很愛德善,三姐弟的關係也非常的好,但是作為夾心餅乾的她,一次次受到父母的忽視,敏感的心中總有芥蒂難除。

因為德善和姐姐的生日僅相差幾天,爸媽為了省事,總是先慶祝姐姐的生日,唱完生日歌后,再把蠟燭重新點上,給德善慶祝生日。

而這次的生日會,父母依舊忘了她的願望,和往常一樣,慶祝完大女兒的生日,打算接著給二女兒慶祝。失落至極的德善終於崩潰大哭,說出了自己積蓄已久的委屈。

(這段對話真的超心疼)

當家裡有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孩子時,父母都想極力地表現出一視同仁的態度,但對某些細節的忽視,會造成被忽視一方的不理解與憤怒。而這些小細節持續地被忽視,可能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

最終,德善的爆發得到了父母的重視。在相互的理解與溝通後,德善最終釋懷,而父母也謹慎地注意著自己今後的舉動。

雖然在故事裡德善最終得到了來自戀人直白又強烈的愛,但她自小缺愛而得來的看人眼色行事的性格,以及面對感情含蓄不自信的態度,讓她在追逐愛情的過程中飽受了自卑和痛苦的折磨。

下個月就到我家大孩子的生日,一眨眼原來兩個孩子已經相處差不多兩年多了。我之前看過的很多書籍,關於多孩家庭中如何讓孩子們覺得公平,對於手足間如何保持良好兄弟情誼的知識,對於本身育有兩個孩子的我來說,非常受教。今天藉此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於二胎手足關係的一些啟發吧。

「凡事要公平」的道理都懂,但為什麼孩子會覺得「不公平」呢?

我家哥哥倒是從來都沒有和我提過「媽媽,我覺得你不公平」這兩句話,但不代表孩子們心中不會進行比較。「公平」是我們常用來強調的處事原則,而我在面臨解決孩子的糾紛或者指導孩子的行為的時候,偶爾會生出這樣的疑問:我到底是否「公平」處事了呢?

到底要怎樣才算是「公平」?我們的判定總會受到孩子的年齡、性別、能力、外表、品格等因素影響,如果父母的行為和決定讓孩子覺得「不公平」,最終受傷的不僅是孩子,親子關係也會產生裂痕。

這裡提到的五個衡量是否公平的因素包括:

  • 年齡:一般來說,父母比較容易偏袒年幼的孩子;

  • 性別:父母有可能對自己喜歡的性別的孩子給予更多的寬容;

  • 能力:能力強、功課優秀的孩子,往往能得到父母較多的讚賞與寵愛;

  • 外貌:長相可愛或者比較會撒嬌的孩子更容易受寵;

  • 品格:聽話、按照父母指令做事的孩子容易受青睞。

拿德善的例子來說,很顯然她父母的行為處事在上面五個因素中都有失偏頗,這些細微地、滲透式的傾斜,會讓孩子更加感受到「凡事的不公平」。

孩子這種不滿的情緒就叫做「吃醋」,它屬於「嫉妒」的一種,而父母的態度是造成孩子之間產生「嫉妒」的重要原因。

如果一個孩子屢次被打擊被責備,或者被忽略被遺忘,就會覺得自己不是一個被喜愛的人,進而感到挫折和憤怒,更甚者,如果孩子長期意識到父母的偏心,累積起來所造成的嫉妒,憤怒,沮喪,以及隨之而來的挫折感,會慢慢地摧毀掉孩子對手足親情的珍惜,也混淆了他們對世界的正麵價值觀。當他開始擴大生活的社交圈時,也會對其他人產生永無休止的「嫉妒」和「比較」。

德善就是。長大後的德善有一種骨子裡對自己深深的不自信。雖然她是最懂事體貼的孩子,會因為想要得到父母的愛,而察言觀色,但一直長期地被遺忘和忽略也讓她在感情上更小心翼翼,一直在暗自苦惱分析,旁敲側擊的試探自己喜歡的人。這種對自己的懷疑和不自信一直被帶到了青春期。

「每個孩子對我來說都是寶」,可到底怎麼做才是公平?

到底要怎樣才算是「公平」,我們又到底是否知道 「誰需要維護誰,誰需要禮讓誰」?我在之前跟進家庭關係的案例,以及自己帶兩個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發現最容易讓我們「不公平」的幾個場合包括:

  • 面對孩子的爭執只顧著責罰:

「我們比較喜歡弟弟,不喜歡你了」

這樣子的話我們是否說過呢?警醒起來,這種無心之語其實就是埋下來手足不和的隱患。對待每一個孩子都要公平,我們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當兩個孩子都想要同一個東西時,我們不必自作主張替他們決定,可以用引導的方式讓孩子們之間自己商量,不要讓孩子感覺到媽媽只偏袒,喜歡誰誰誰,而不喜歡自己。

  • 不從同理心角度去傾聽孩子的聲音:

「我們這麼做也是為了你好,你需要學習如何和弟弟和睦相處」

這樣子的要求雖然希望可以培養手足之間的和睦相處,但往往適得其反。要記得,如果父母的教養方式過於嚴厲管教,缺少溫情和鼓勵,同時孩子之間的關係又因人為的限制而得不到自然互動,那麼孩子就容易陷入孤軍奮戰,承受不必要的壓力。大人能明確接受有些事物不是一個人能獨佔的,而孩子還不能接受這個觀點。他們需要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面對各種事實,逐漸走出自我中心。

  • 父母做好橋樑,是手足關係的正確打開方式

昨晚在帶兩個孩子玩耍的時候,因為我們剛買了一個新桌游(今天的二條有我買的新桌游的介紹哦,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孩子們特別喜歡,弟弟看到一把糖果就抓過來,還把哥哥那一份也抓過來。哥哥就很生氣,氣得想打弟弟,弟弟看到哥哥眼色不對,立刻嚇得嚎啕大哭地躲在我懷裡。我就和弟弟說,「弟弟,不能沒有經過哥哥的同意就拿哥哥的東西哦。你的做法會讓哥哥感覺到難過的,哥哥也很生氣。」對於兩歲的弟弟,我做的更多的是引導。

而對於哥哥,我是這麼溝通的,「你打弟弟的話,弟弟也很害怕,我想他也並不喜歡你這麼做。你想想看如果是你被打的話,你會有怎麼樣的感受呢?」因為哥哥已經三歲多了,所以我會更多地啟發哥哥去思考弟弟的處境,去理解和感同身受,「媽媽知道玩具被搶走了你很難過也很生氣,我們要不要一起和弟弟溝通下看看如何解決呢?」

一開始不要擔心孩子不說話,因為即便孩子拒絕回答,但他們的內心也是會悄悄想過一遍的。

父母做好橋樑的關係,才可以讓孩子逐漸學習如何設身處地為別人去想。

父母帶著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思考的方向,在適當的場合滲透孩子對他人感情的理解力,也同樣潤物細無聲。

如果家長要求孩子不能說謊,那麼自己也應該以身作則

父母必須有始終如一的標準。出爾反爾和反覆無常是教育孩子的大忌。

父母的出爾反爾,反覆無常,孩子從中接受到的暗示會是「如果你受到父母寵愛,就可以不必遵守家庭規則」。

如果規矩是可以被隨意打破的,孩子就會認為自己不需要承擔任何後果。

如果父母要求孩子不能說謊,那也必須要求自己對孩子不能說謊。

同樣的,如果是事先與孩子溝通過的規矩,父母就要慎重對待,千萬不要朝令夕改,讓孩子失去信任與安全感。

我們常常安慰自己說,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或者什麼壞毛病長大了就好,但其實不是的。家庭作為發揮影響力最大的場所,也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社會,我們得先自律,才能律人。

從德善令人心疼的故事裡,我學到了為人父母非常重要的一點:我不想一生謹慎卻失去孩子的信任。雖然濃厚的親情之間沒有不可原諒之人,也沒有不可原諒之事,但是在親子關係之間,手足血緣之間,走得更親近一點,更開懷一些,何嘗不是一種美好的期盼。

最後送上這個截圖,讓我們共同學習,一起當好媽媽這個「守護神」吧!

——————

ps,萌芽最近很榮幸被提名為知乎在認知和心理領域的年度的「榮譽會員」,在這裡,我很希望得到大家支持的一票?投票鏈接。

如果我的文章或解答曾解決過你的困擾,收穫過共鳴,讓你不再焦慮,收穫過幫助,我很希望可以得到你的支持和擴散,這也是對我的莫大鼓勵。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缺乏性教育的我們都有怎樣的奇葩經歷……|牢記孩子性教育的五個「黃金時刻」
大人的快樂和悲哀

TAG:儿童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