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想】《生活中的心理學》——可能是性價比最高的心理學入門書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我非常喜歡的牛津通識讀本中的一本,《生活中的心理學》。

這套叢書中文叫牛津通識讀本,其實英文叢書的系列名就叫 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簡稱VSI。這套系列叢書概括起來就是三個特點,一是簡短流暢,二是入門難度,三是權威可信。它涵蓋的領域非常之多,讀者可以自行上網搜索一下。在我給他人推薦圖書的生涯中,這系列書我至少推薦了大約10年,從初中學生到職場精英,都一致認為這系列書非常之好,閱讀起來並不困難。

《生活中的心理學》英文名就叫 Psychology,本書的英文版出版於1998年,中文版由譯林出版社於2013年出版。這本書是中英雙語版,前半部分是中文,不到140頁。後半部分是英文,150頁左右。所以只讀中文的話,其實不消一個下午就能讀完。而且,一般的雙語版書籍,翻譯質量都很不錯。畢竟如果翻譯得不好,很容易就被讀者發現了。

其實這個牛津通識讀本系列書,我大多在亞馬遜上買了電子版。不過為了給大家寫推薦,我又全都買了紙質版,雖然一本才20來塊錢,但是和電子版幾塊錢相比,還是覺得比較貴。更何況又是重複購買,所以我得痛下決心才點了付款鍵。不過,既然買都買了,那我出於認知失調,也得說明一下紙質版比電子版好在哪裡。比如紙質版有英文原文,有參考文獻,這些都是電子版所沒有的。不過我內心深處還是覺得,電子版既便宜又好,很是值得購買。

全書結構

全書共10章,第一章是什麼是心理學?怎樣研究心理學?心理學就是研究人類行為與心理過程的科學。科學講究科學的方法,那麼心理學使用的科學方法包括實驗室研究法、現場研究法,相關分析法、行為觀察法、個案研究法、訪談調查法、問卷調查法等等。和許多學科一樣,心理學也有許多分支部門,有研究異常心理和行為的變態心理學,有研究人類隨年齡而發生心理和行為變化的發展心理學,有研究人類的社會行為的社會心理學等等。

第二章是什麼進入到我們的頭腦里?知覺。我們最終所能意識到的,其實並不是事物本來的樣子,而是感官刺激經過解釋之後的產物。我們腦海中已經知道的東西,會影響我們實際看到的東西。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像是按照如下周期進行:過去的經歷引導我們形成對世界的期望(圖式);圖示引導我們探索感官世界;我們在感受到的全部信息中,只加工了一小部分;而這些被我們加工了的信息就成了我們的經歷,經歷再次修改圖式。如此反覆循環,這就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模式。本章有很多有趣的圖片,讓我們了解視覺知覺是如何工作的。

第三章是什麼留在我們的頭腦里?學習和記憶。從神經的角度看,學習就是大腦神經網路的聯結模式發生了變化。我們原先不會彈鋼琴,後來學會了,這之間發生了什麼呢?其實是我們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肌肉,以及做出正確的期待。當我們的大腦發出運動指令給肌肉時,肌肉正確地相應了我們的期待。當手指按下琴鍵時,鋼琴也正如我們期待地發出了正確的聲音。條件作用是關於學習的基礎理論,包括巴普洛夫的經典條件作用和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我們還可以通過模仿和觀察他人來進行觀察學習,有時候我們突然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則是發生了頓悟學習。學習和記憶是非常相關的概念,記憶和知覺一樣,並不是完全客觀地記錄一切,而是有選擇性和解釋性的。記憶不像是錄像帶,它倒像是一個口口相傳的故事,每次回憶和講述的時候,故事都會發生變化。

第四章是我們如何利用頭腦里的東西?思維、推理和溝通。概念是思維的基礎材料。它使得我們可以用符號來表徵事物。心理學家們發現,概念並不是穩固不變的,會隨著人們的生活經歷而改變。很多時候我們也不需要利用概念進行有意思的思維,無意識的自動化思維能幫助我們處理好騎自行車這類的問題。人類實際進行著的推理也不是完全符合邏輯的,在演繹推理中,許多人會犯否定前件和肯定後件的錯誤。在歸納推理中,人們更習慣使用啟發法而不是統計學和概率論來進行推理。而且,推理也時常混合著自尊心的變化,當我們正確時,我們擁有高自尊,而當我們錯誤時,我們的自尊會降低。這使得人們都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人們在解決問題時也會遇到一個兩難,過去的經驗給我們造成了思維定勢,這些思維定勢有時候會讓我們很快地解決問題,但也有時候會局限我們的思路。

第五章是為什麼我們會做我們所做的事情?動機和情緒。如果把人比喻為一輛車,那麼情緒和動機可謂是方向盤和油門。情緒和動機能讓我們分辨什麼是我們想做的事情,什麼又是我們不想做的事情。它們也能驅動我們採取行動。動機可分為初級動機和次級動機,馬斯洛認為,人在滿足像生存、安全感這些低層次需求之後,就會尋求自尊、認知活動、審美體驗等高層次需求的滿足。情緒則複雜許多,它包含表情的變化,行為的表現,心率、血壓等生理指標的變化。同時,它也和認知因素有關係,我們對情景的解釋和生理體驗都能影響到我們的情緒。當情緒的狀態很激烈時,我們會說自己無法思考了。事實也是如此,情緒會直接驅動行為,而理性此時無法發揮作用。

第六章是有沒有固定的樣式?發展心理學。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的身體有了巨大的變化。從一個不會說話的嬰兒,變成滿臉皺紋的老人。同時,人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發展心理學就是研究變化的。在發展心理學中,我們有兩個核心問題。一是,人類的身心發展究竟是連續性的,還是階段性的?二是,生物的發展是由天性(遺傳因素)決定,還是受到環境的影響。新生嬰兒已經具備一些初級的知覺原則,當兒童所接受的刺激不夠的話,其發育可能會有所遲緩,但更多的刺激似乎不能加快兒童的發育。嬰兒對父母有著相對長久的情感聯結——依戀,這是因為母親可以給予孩子溫暖的安全感。青少年開始對權威人物的反叛,他們正在尋找同一性,也就是建立穩定的身份認同。我們常常認為老年人是固執、不夠聰明、脾氣不好的人。這其實是一種不正確的刻板印象。正如流行語中所說,並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

第七章是我們能不能把人分類?個體差異。心理學家們最關心的個體差異,其實就是兩類,一類是智力,另一類是人格。智商測驗就是最有名的心理測驗,現在通用的離差智商設計中,規定100為平均值,15為標準差。這意味著大約95%的人,智商位於70至130之間。為了使得智力測驗對於不同文化下的人都能公平地使用,圖形推理題成了最佳選項。通常是有一些按規律排列的圖形,然後缺失其中一個,要求接受測驗的人從選項中選出正確的圖形。關於智力,我們有很多理論,這裡無法一一介紹。通過雙生子研究,我們可以發現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都對智力有影響。人格是人一生中相對穩定的行為模式。關於人格,我們也有太多無法一一介紹的理論。總體來看,心理測量能讓我們預測他人的行為。我們可以測量一個人的人格和智力,然後預測他將會在特定的情景下做出那個人格和智力人群下的典型行為。

第八章是在出問題時,發生了什麼?變態心理學。極端的異常行為,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來。比如囤積癖會把各種有用沒用的東西都收在家裡,導致整個屋子裡全是旁人看來的垃圾。但一個人僅僅把所有的說明書、收據等紙質品囤積起來,算囤積癖嗎?通常來看,異常行為會給當事人造成主觀上的痛苦,對社會生活也是適應不良。感知覺和思維情感功能也不正常。異常行為的種類很多,比如精神分裂症、焦慮症、抑鬱症、躁狂症、進食障礙、睡眠障礙、人格障礙等等。古代可能會認為異常的心理行為是由於惡鬼附身引起的,但今天我們更多地會考慮神經生理因素、遺傳因素、社會因素、認知因素等等。由此,不同的解釋亦會帶來不同的治療方案,從行為療法、認知療法到服用藥物等等,多種多樣。

第九章是我們如何相互影響?社會心理學。當人獨處時,我們其實可以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當有他人在場時,我們則需要扮演好自己社會人的身份。社會促進效應會使得我們的工作效率更高,不過這僅僅針對我們擅長的工作。當有他人在場時,我們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反而要比獨處時表現更糟糕。人與人之間的影響無處不在。領袖就是個人施加給群體的影響,當情況很極端(糟糕或良好)時,獨裁型的領袖能讓群體維持最高的生產率。群體也會給個體施加影響,這就是從眾。從眾可以讓我們去做內心不認可的事情,因為違背群體的方向需要承擔巨大的心理壓力。我們也極容易服從權威的指令,哪怕這樣的指令違背內心的良知,我們也可以將責任推卸給權威而不是自己。對群體的刻板印象就是偏見,而這種偏見常常是指其他群體不好,而自己所屬的群體很好。

第十章是心理學有什麼用?心理學的研究可以說在各個領域都可以得到應用。在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心理諮詢、罪犯教育、學校教育、精神疾病、廣告等等領域眾,只要和人相關,心理學都能派上用場。不過我個人認為,心理學讓我們更加了解人類,更加了解自己,這已經是非常大的作用了。對於科學方法的強調,也能讓我們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建立起科學的思維方式。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Reason-Edu

認真想: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推薦閱讀:

【金融量化】為什麼是Python?
樹懶之書-朝聖者:好萊塢編劇的小說作品
QR讀書會-書單推薦和問答--來自藍田
2016上半年我讀的一百本書

TAG:心理学 | 书籍推荐 | 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