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對需求層次的影響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並不再適用我們把它作為最重要的需求分析工具,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描述一個人的需求呈現一個金字塔的結構,我們首先會滿足生理的需求,然後在追求安全的需要。在知道我們自身的安全得到保證時,我們會追求社會、尊重的需求,最終我們會期望追求自我實現。
但是在消費主義從19世紀開始就開始逐漸越來越深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伴隨著無處不在的廣告,我們被創造出許許多多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需求(很有可能包括我們現在正在為之努力的產品),由於技術進步和商品過剩,同時消費對社會產生的積極作用,消費主義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消費社會》中描述消費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行方式,其消費蘊含著許多新的意義:
- 商品消費面前人人平等,任何東西都可以消費。消費主義論證了資本主義所倡導的平等的存在。對於大多數產品,我們可以通過統一的貨幣去購買,這與互聯網所倡導的平等非常相似,無論你是誰,只需要下載或者非常低的價格,我就能用到和你使用的一樣好用的程序。
- 消費不僅僅體現在物質文化上,還體現在文化含義上,消費體現個人身份。現代經濟學會告訴你商品的價格受供求關係決定,而不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所說的「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時間」,一個商品所代表的文化含義上升,其需求和價格都會相應上升。同時,我們越來越願意消費服務,無論是一次無微不至的理髮服務,還是我們相信我們需要一年出國旅遊一次。
- 消費的不是商品和服務的使用價值,而是它的符號象徵意義。「消費主義是指這樣一種生活方式: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需求的滿足,而是不斷追求被製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慾望的滿足。」我們相信我們總是缺少一點什麼,而這一點需求又難以描述。這可以說是一種需求,或是我們所說的慾望。而慾望被滿足的方式很簡單,就是商品與服務的購買(使用)。
第三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我們會越來越多的消費我們所消費的符號象徵意義,它的誕生很可能是被製造出來的、或者被刺激的。這種刺激被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用各種你難以想像的方式創造(好奇心日報曾在2014年說Google匯聚了全世界最聰明的腦袋來賣廣告),這種「廣告」呈現的方式遠在上個世紀中葉就已經告別了「電視廣告」的範疇,滲透到了我們的生活當中。
過不了一段時間,我們發現穿阿迪達斯小白鞋的人滿街都是,你可能覺得你也需要一雙,這種需求並不符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描述,這種商品與服務的購買,我們甚至會把它放到對於自己更高的優先順序,同時當你真正需要某種物品的時候,它會成為你的首選項。這讓我們需要對需求的分析抱以一個新的視角。
但是新的視角並不是純粹的反對,正是消費主義和商品的富足我們才有了今天的生活,也正是日益增長的需求從側面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很多人在抨擊消費主義的時候會高舉環保主義的大旗,認為我們過度的消費帶來的是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這是新的道德綁架。在消費主義的對立面,不應該站的是環保主義,而應該是「節制」,它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它不綁架任何人。
推薦閱讀:
※你為什麼會剁手?是誰在讓你買買買?
※《得意忘形》播客 #13:「買買買」能讓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么?(一次辯論直播)
※他們根本不需要你
※三和大神之道
※消費主義環境下,男女被物化的程度孰輕孰重?當前環境下的自由消費是否是一種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