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日報Vol.90]遼寧首次發現最長的漢代「馬面」
01-28
遼寧阜新首次發現兩個2000年前的漢代「馬面」,長度達到11米長。而一般的古代城牆「馬面」只有三四米長。這也是遼寧發現的最長的漢代「馬面」。 古代城牆每隔一定的距離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從側面攻擊來襲敵人,這種墩台的城防設施,俗稱為馬面。 專家認為,如此長的「馬面」出現,說明在2000年前,阜新北郊是個戰事頻繁的重要軍事哨所。
高林台城址位於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阜新鎮高林台屯西約50米,是遼寧地區第一處發掘的漢長城沿線堡城,其對研究漢代長城沿線堡城的建築布局、規格、結構具有重要意義。「馬面」就位於該城址南門的東西兩側。 「馬面」目前測量長約11米,寬約4米,高只剩下1米左右。
高林台考古項目的負責人、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褚金剛介紹,這個「馬面」高度當時應該在4米,與城牆高度一致。
在古代,為了加強城門的防禦能力,一般有兩種方式,許多城市設有二道以上的城門,形成瓮城;再就是在城牆處修建「馬面」。城牆每隔一定的距離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從側面攻擊來襲敵人,這種墩台有長方形和半圓形兩種,因外觀狹長如馬面而得名。 「馬面」的使用是為了與城牆互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從三面攻擊敵人。 但是如此超長的「馬面」確實少見獨特。褚金剛介紹,一般的「馬面」也就三四米長。此處超長「馬面」的作用,一是可以節省成本以及人力物力修建瓮城,「馬面」可以頂替瓮城的功能;二是加強防禦,同時也可以加固城牆。 記者了解到,「馬面」提供了以最經濟、合理的方法來使用兵力和兵器的可能性。為了增強「馬面」的防禦和戰爭能力,在「馬面」之上一般都建有敵樓,既可以屯兵和瞭望,又可以儲藏武器,使城牆的防禦性能發展到最高點。現存最早的「馬面」實物,是距今4000年的陝西石峁遺址。中原地區發現「馬面」最早是北魏洛陽城。從明代開始,海防築城得到發展,清朝又隨著火炮的發展而逐漸演化為炮台要塞。城牆慢慢失去往日的作用,逐漸淡出防禦系統。
褚金剛認為,從發現的大量箭頭和超長「馬面」的出現看,高林台城址在當時也是戰事頻繁。高林台城址是漢代在燕北長城內線南側修建的一座堡城,可能是為長城守兵補充糧草,儲存戰略物資的地方,也可能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據了解,城址在發掘的過程中,還出土了各類陶、瓦、銅、鐵、骨器、銅錢等文物百餘件。還有如蓮花紋瓦當、帶字的板瓦、製作精細的銅花飾等。從發掘看沒有老百姓使用的生活類用品,而銅箭頭等軍事用品卻有發現,更說明這裡當時只是個軍事哨所,而不是有百姓居住的城市。 戰國時期高林台城址所在地就已成為防禦北側胡人侵犯的重要據點,至西漢早期開始築城,直至王莽時期仍為重要的軍事據點,唐代時,城址的防備功能已經喪失,只是一處生活居住址。(原文刊於《遼瀋晚報》2017年2月24日A10版)
推薦閱讀:
※[考古日報Vol.60]揚州蜀岡考古證實漢廣陵城形似「斗城」 漢墓中首現外國字銘文的龍紋鉛餅
※在戰亂中博物館文物如何撤離?
※曾侯乙尊盤真的無法複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