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閱讀:你的第一本國史原典入門

我在知乎上的第三場live,決定聊聊二十四史之首——《史記》。

《史記》閱讀:你的首部國史原典入門。

之所以決定向大家推薦《史記》,有以下幾個原因。

想入門學習國學,讀經莫如讀史

時下國學(中國古典文化)大熱,察其現象,又多是《弟子規》之類的沉渣泛起,即便有高出這些的,也仍舊是讀經之類。

讀經而不知義,就陷入背誦復讀的誤區,讀了也沒甚長進。即便輔之以詳細的講解,仍舊有不足之處。為何,這些義理去今日太遠,難以體會相關的人情世故。

如此以來,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光進行空洞的說教理論,不足以彰顯道理的深刻,將這些道理,結合於已經發生的事實,就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了。

這是國史的創作邏輯,也是「鑒古至今」作為一種方法論之能成立的緣由。

故此,僅就對國學進行入門的了解而言之,讀經不如讀史。

《史記》也即《太史公書》,是廿四史中的第一部,是最優秀的一部,是最具個人特色的一部,也是最明白曉暢、生動可讀的一部。因此我選擇介紹這一本書,作為大家入門國學原典的對象。

《史記》的獨特性與承繼性,令它非常值得玩味

史學史上,《史記》也曾被批體例不純,寫作不規範。

為何?其它二十三部均為斷代史,唯獨《史記》從傳說時代開始,一直記到司馬遷生活的當下。成了一部「通古今之變」的紀傳體通史。

此為體例的獨特性。

創作緣起上,司馬遷自雲有三個原因促使自己完成這部著作。其一是父親的囑託,其二是繼承孔子的遺志,其三是強烈的事功榮譽感。

後世讀者、史家眼中,除此之外卻另有別的聲音,比如有譏諷其不明大義的,有說其悲憤著史的,還有直接稱《史記》為「謗史」的。

究竟為何,紛紜其說,有料又好玩。

此為《史記》創作的強烈個人色彩。

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二列傳。《史記》用一種以人物為核心的創作方法,描繪出了作者理解中的整個宇宙大千世界。

這種完備的文體未能得到班固很好的繼承,也令後來的斷代史從規模上就矮了一大截。

那麼,這種具有高度宏括性的文體,究竟得自哪些靈感,又在司馬遷手裡經過怎樣的改造呢?我在live中會和大家詳談。

此為《史記》的承繼性。

《史記》的文學性,不僅值得我們反覆諷誦,錘鍊語感,亦能對今日白話文創作提供啟發

白話文某種程度上可被視為漢語的歐化,然西方語言具有曲折性,漢語不然,其聲韻鏗鏘,節奏和諧,都是在遵從內部的組織邏輯。

當我們忙著用嚴謹而通俗的「歐化」白話文描述周圍的事物時,往往教難探索這門語言本身所該有的美感。

然而對中國古典散文創作而言,這種探索早已到達過登峰造極的地步。

文章西漢兩司馬,其中之一就是司馬遷。

司馬遷的《史記》之於文學史,歷來就被視為古典散文寫作的典範。創作過程中,司馬遷廣收先秦史料,但並非班固對史遷一般的原文照抄,而是進行了語言表述上的改革:

這就是把佶屈聱牙,變成明白曉暢。

古典散文具有錄事詳備、說理透徹的優越性,想寫出美感,操作上卻比駢文、韻文複雜的多。另一方面,如果文章不想淪為雕琢矯飾的小道,勢必要有所作為,欲有作為,必宗散文。

《史記》極為卓越地在錄事詳備、充滿美感兩個方面同時達到空前絕後的高峰,故此也成為後世寫文章的人們心中的典範。

所謂「繪事後素」,《史記》正是達到了一種返璞歸真的樸素語感的境界,既稱信史,又是第一品的好文章。

其對漢語語感的把控,其在語言革新上的自覺性,至今仍值得我們去琢磨體會。

由以上三點,正是我要開這場live的一點初衷。

《史記》這書,我斷續讀了10年,從一開始路邊攤的盜版書,到後來各家集注、評論,甚至養成了一見提到《史記》的書籍就入手的習慣。

當然能力有限,仍舊只是個小學生,我只願意略微分享一點自己的經驗,以便讓更多人了解這一部著作,對吾國語言之美加深領略。

在live末尾,我還會和大家分享一些不錯的相關書籍。

這是本live的入口: 《史記》閱讀:你的首部國史原典入門

我有一個斷續發布書評、影評的公眾號,上面匯聚了一些個人創作及讀書感想,歡迎大家關注,你有什麼好書想和大家分享的,也可以後台通知我,我會找到這本書,讀完後分享自己的一點心得。這公眾號是「凱鵝」

推薦閱讀:

好書一起讀(93):《三體》,當末日來臨
好書一起讀(83):瞎聊《水滸》中東昌這節
好書一起讀(69):傻瓜、騙子和自私鬼的故事
拆《西方哲學史》29:德謨克利特
委屈的 Persona - Weekly NO.31

TAG:史记书籍 | 阅读分享 | 中国古代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