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梳理|數據化管理的四個層次

數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公司接受、熟知和應用。那麼關乎數據,到底在哪些方面可以促進業務的騰飛?或者換種說法,業務對數據有哪些層次的需求?還有,數據對管理有哪些方面的貢獻?

依據我多年在數據分析崗位上的工作經驗和對業務的理解,業務對數據的需求可歸納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知其然

就是知道數據是多少,發生了什麼情況。就如目前大多數企業都會有自己的資料庫,嚴格一點會有對應的系統對應的業務資料庫,數據收集的工作已經完備了,無論是通過報表還是數據分析的手段,都可以掌握髮生了什麼,程度如何,建立數據監控體系,做到「知其然」。也有一些企業,在管理內部數據的同時,也在考慮外部數據的引進,向第三方機構買數據,觀察行業整體趨勢、政策環境的影響,其次了解競爭對手的表現。這樣的數據工作是長期的也可是周期性的管理。長期的可儘力數據展現模板,形成一定的管理規範,固化下來。短期性的比如監測某次營銷活動的情況,可聯合IT部門或者數據分析師自己動手,做到嚴格的「自省」。

1、數據是散的,看數據需要有框架。

數據展現很有講究,把數據放到業務框架,能體現業務分析,才能發揮整體價值。所謂有效的框架至少包含兩重作用:

(1)不同層級的人對數據的需求不同。比如市場銷售數據,業務層需要指導自己每日指標的完成情況和等級排名,需要提交每日每周每月的數據。領導層需要知道固定周期的業績完成率,各地區銷售額,營銷成本和組內業績排名。管理層,CEO級別的可能需要知道每個業務部門的一些關鍵指標,比如總營收,市場增長率,重要的研發進度等等。有效的框架能夠讓不同的人各取所需。

(2)好的框架能定位問題,指導決策制定。例如電商銷售額下降了30%,業務很可能出現了重大問題。我們需要分析問題原因,但如果只從客單價、交易單數、轉化率難以說明問題,好的業務分析框架能夠支持我們往下鑽,從品類、流量渠道等找到問題所在,找到對應負責人。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看數據要落地。

2、數據,有對比才能考量。

日銷售額100萬,你說多還是少呢?一個孤零零的數據是很難說明問題的。數據判斷要麼有一個參考的指標,要麼有能準確判斷趨勢的指標數據,如增長率上升率。這樣一個基準可以是歷史總結的同期數據,也可以是行業的平均水平,也可以是預先設定的而目標,一切脫離目標的數據分析都是「耍流氓」。

第二層:知其所以然

遇到問題尋找原因這是很順當的銜接。但走到這一步還不夠,解決問題才是真理。數據結合業務,找到數據表象背後的真正原因,解決之。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會涉及數據整理、加工,還會涉及數據分析模型的建立和工具,這在以往的篇幅已經介紹的夠多的了。

在第二層里也有兩點分享:

1、 數據是客觀的,但對數據的解讀可能帶有主觀意識。

數據本身是客觀的,但解讀數據的人都是有主觀能動性的。這樣的問題往往是因為多數人通多數據先對問題定性,而不是通過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事兒總有發生。

2、懂業務才能真正懂數據。

筆者認為,數據分析業務佔6分,方法佔4分。不懂業務無法理解數據的真正含義也是有理可尋的,這裡特地拿出來強調一下。

第三層:輔助業務,發現機會

利用數據可以幫助業務發現機會。舉個電商的例子,通過用戶搜索的關鍵詞與實際成交的數據比較,發現有很多需求並沒有被很好地滿足,反映出需求旺盛,但供給不足。假如發現了這樣的細分市場,公布出來給行業小二,公布出來給賣家,是不是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去服務消費者呢?這個例子就是現在我們在做的「潛力細分市場發現」項目。

講這個案例不是想吹牛數據有多厲害,而是想告訴大家:數據就在那裡,有些人熟視無睹,但有些人卻可以從中挖出「寶貝」來。差異就在於商業感覺,對數據的直覺。搜索數據和成交數據很多人都能夠看到,但並沒有人把這兩份數據聯繫在一起,這背後體現出的就是商業的感覺。

第四層:建立數據化運營體系

我理解的數據化運營,包含了兩重意思:數據作為直接生產力和間接生產力。

1、數據作為直接生產力。

數據作為直接生產力是指數據能將價值直接投入到前線,作用於消費者,時髦點講就是「數據變現」,這也是大家最為關注的。以前有沃爾瑪將啤酒和尿布兩個產品關聯擺放,引出了商品關聯度的概念。如今,又有餐飲企業利用數據統計分析,選型餐廳面積,優化前後廳布置,使得單位面積營收最大。

2、數據作為間接生產力。

所謂間接生產力,是指數據價值不直接傳遞給消費者或企業,而是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分析,制定策略傳遞給消費者,即通常所說的決策支持。數據工作者通常做的是產出報表、分析報告等供各級業務決策者參考。我們可以稱之為決策支持1.0模式。然而隨著業務開拓和業務人員對數據重要性理解的增強,對數據的需求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顯然單單依賴人數不多的分析師是滿足不了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業務人員能夠獨立地進行數據分析,而不依賴於技術人員是我認為的決策支持2.0模式。

實現決策支持2.0模式有兩個關鍵:工具和能力。

如果讓他們和數據從業者一樣,掌握SQL,學會SPSS,SAS甚至R和Python,大可不必要。現在自助型的BI工具等低門檻、用戶體驗良好的數據產品完全可以讓用戶快速上手,比如自助式BI工具FineBI,最佳的使用方式是讓IT人員準備好數據,按照許可權,業務人員可以自己決定分析維度,將分析欄位拖入表中,類似excel的數據透視表。這是實現決策支持2.0模式的基礎。

當然,這裡講的產品,不僅僅是操作功能集,還需要承載分析思路和實際案例。數據分析的門檻還是有的,深入的分析還是得往數據分析師方向走,這就會對大家提出一些其他的基本能力,比如統計學知識,數學能力等等。但是內心若有強大的意願,有持之以恆的毅力,那都不叫事兒。


推薦閱讀:

怎樣成為數據科學家 - 來自資深從業者的經驗
R語言實戰 第三章 圖形初階-知識點
神策2017數據驅動大會傳遞了哪些前沿認知?
數據分析/數據挖掘/機器學習---- 必讀書目
R Markdown與RStudio IDE深度結合

TAG:大数据 | 数据化运营 | 数据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