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專業角度來看星巴克的咖啡烘培

從專業角度來看:星巴克的咖啡確實烘焙過度了

故意過度烘焙的原因:作為一個外人,可能猜測的原因就是——保證品質統一與標準化;迎合商業化大眾口味的需求

截至2016年年底,星巴克在中國有2100家門店,全球超過2.5萬家門店。要實現如此規模、全球連鎖的高度一致品牌門店,必須高度標準化。如果單個門店烘焙數款咖啡豆進行售賣,如果有一定咖啡烘焙與萃取能力,可能可以保持均一穩定(只是說可能);但是對於星巴克這樣的規模,食品與快消行業不同於其它跨國連鎖,如果流程、原材料、技術不簡化與磨合到一定程度,根本不大可能進行全球協作並統一品牌標準。

稍微入門一些咖啡的人應該知道,不同咖啡產國、不同莊園/農場、不同年份、不同採摘季、不同咖啡品種、不同的土壤、不同氣候…一切咖啡從一顆種子,到進入到土壤,到種植方式,到種植期間的氣候因素,到採摘與處理的方式,再到倉儲保管…這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會影響咖啡的品質與風味。而烘焙時生豆的情況,倉儲物流對生豆的影響,烘焙當天的天氣,烘焙師的水平,甚至烘焙當天的烘焙師的情緒,可能都會對最終結果產生影響。這也是我前面說單個門店想保持完全均一標準的可能性「只是說可能」的原因。

星巴克其實解決了一個很厲害的問題,雖然是採用一個會讓人疑惑的方式。我不信一個世界性的巨頭會比一個只經營了兩三年(久一點可能七八年10年)的咖啡小館所懂的技術要「少」,他們只是更理智地知道什麼更加適合商業實踐。說星巴克咖啡難喝的第三波咖啡人,自己的咖啡也不一定真的很好(不要噴我,只是客觀說實話)。燒焦與夾生或者是寡淡無味,並沒有什麼區別,都是難喝……我們需要少一點點傲慢。

其實星巴克的生豆採購系統非常優秀,一次機緣巧合和負責星巴克印度市場的烘焙工廠負責人交流時了解到,其實星巴克採購的咖啡生豆品質非常好(相較於速溶與大多數連鎖咖啡館)。有些烘焙基礎的咖啡人應該知道:如果要對一款咖啡生豆進行烘焙,依據咖啡生豆本身的密度與水含量以及其自身特性,我們會採取不同的烘焙方式。而比如說陳豆或者是質量一般的咖啡生豆,普遍水含量或者是密度會相對較低,烘焙的時候回溫點來得很快,升溫也很快,走到最後焦的也會很快。我們在回憶一下星巴克的烘焙程度,黑到那個地步,你用低質量的咖啡生豆試試……很可能不到那個程度就完全成灰了。

全球,不論是印尼、越南、寮國還是巴西、中南美、非洲採購的咖啡生豆,最終都要烘成一個樣子,而且要可以烘到那個深度,實際操作的時候必須做出重大妥協。這個協作的難度與技術的坎坷,可能只有他們相關內部技術人員能懂吧。凡是大企名企,必有其過人之處。

再者,大眾咖啡口味目前在剛剛啟蒙階段,在一個增量階段的市場,誰先佔領住一切市場先機誰就是王者。等我們進入存量階段的時候,再來討論什麼是好喝的咖啡吧!~巨頭們其實更懂什麼是好喝的咖啡,雀巢在60年代就贊助植物學家生物學家進行咖啡研究,幾十年來受其資助的學者與研究項目我很難說具體數量,除了咖啡相關的植物理論研究,似乎全球頂尖商學院的學術關聯也不在少數。別以為他們現在賣的產品你不愛就小看他們的實力。他們只是更理性成熟罷了。

保持謙虛謹慎,不做無知的傲慢偏見者。

向巨頭致敬。
推薦閱讀:

有麥當勞撐腰,麥咖啡就能和星巴克搶生意?
星巴克B奶是個什麼鬼?難道是星巴克又出啥新品了?
冬天去啥星巴克,自己宅家做杯抹茶星冰樂...
為什麼星巴克能攻下義大利?看完你就知道了...
這哪裡是瑪奇朵?

TAG:咖啡 | 星巴克 | 咖啡豆烘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