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7-1_《歷史是什麼》_無等等

《歷史是什麼?》作為一本上世紀六十年代完成的一部講稿文集,裡面詳細的分析了中世紀以來的各種歷史觀點,借用卡爾本書裡面的章節,將摘錄和自己的感想簡單的寫在一起。

第一章:歷史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事實

作為開篇第一講,卡爾介紹的研究歷史學家的著作,作為讀者首要應該明白研究的並非歷史事實,而是應該研究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

對於「歷史是什麼?」這一問題的第一個答案就是,歷史是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連續不斷的、互為作用的過程,就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

首先,我們所接觸到的歷史事實從來不是「純粹的歷史事實」,因為歷史事實不以也不能以純粹的形式存在:歷史事實總是通過記錄者的頭腦折射出來的。

其次,即歷史學家需要一種富於想像的理解力(imaginativeunderstanding),以透視正在其研究視野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把握其行為之後的思想狀態。

最後,是我們只有以當下的眼光看待過去,才能理解過去。歷史時代中的歷史學家,同時也受該時代人類狀況的約束。

就我而言,重要的似乎是要認識到偉人是一個傑出的個人,他既是歷史進程的產物,也是歷史進程的推動者,他既是社會力量的代表,也是社會力量的創造者,這些社會力量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也改變了人類的思想。歷史是一種社會內每一個階層每一個推動者的集體產物,對於歷史中「偉人決定論」卡爾認同了馬克思的評論:歷史屬於無為,它即不擁有巨大財富,也不進行戰爭。是人擁有財富,進行戰爭的真正活人無所不為。

第二章:社會與個人

就歷史一詞兩個方面的意義而言方面意味著歷史學家所進行的研究行為,另一方面意味著歷史學家所研究的歷史事實一都是一種社會進程,個人在這個進程中是作為社會人面從事研究的;社會與個人之間那種想像的對立,只不過是以不相干的東西轉移我們的注意力來擾亂我們的思想而已。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相互作用的進程我曾經將之稱為現在與過去之間的對話—不是一場抽象的、孤立的個人之間的對話,而是今日社會與昨日社會之間的對話。

用布克哈特的話來說,歷史是「在另一個時代發現的一個時代值得記錄的東西」。時代發現的一個時代的值得記錄的東西」。

我們只有根據現在才能理解過去;我們也只有藉助於過去,才能理解現在。使人能夠理解過去的社會,使人能夠增加把握當今社會的力量,便是歷史的雙重功能。

第三章 歷史、科學與道德

歷史事件的發生並不是有一個原因決定,或者說是多個原因都決定著事件發生,歷史學家就是把這些原因歸類,梳理某種順序,確定這些原因在這種順序中彼此關係,也許會決定將哪一種原因或者哪一類原因當作主要原因。

現代科學發展影響到社會學和歷史學等社會科學的研究,學家們不再熱衷於追求歷史的規律而是對系列事實進行概括。

科學所涉及的不再是一種靜止的、與時間無關的東西,而是涉及變化、發展的進程。科學上的進化觀念確定了、完備了歷史中的進步觀念。科學研究的方法那樣,歷史學的研究方法也為:首先收集事實,然後解釋事實。巴勒克拉夫教授的評論:歷史「根本不是事實,只是一系列已經接受下來的判斷」。

歷史的道德困境:就像我們看到的,歷史事實預先就包含了某些解釋;並且歷史解釋總是涉及道德判斷—或者,假如你願意一個聽起來更加中性的術語,價值判斷(Value judgments)。

然而,這僅僅是我們困境的開始。歷史是一個鬥爭的過程,其結果——不管我們把這些結果判斷為是好還是壞——是一些群體直接地或間接地(通常是直接多於間接)以犧牲另外一些群體獲得的,即失敗者買單。苦楚是歷史本身所固有的。歷史上的每一個偉大時代有災難,也有勝利。

像平等、自由、正義、自然法則這類假設的絕對觀念的內容是依時間的不同、地點的不同而發生變化的,每一個群體都有紮根於歷史之中的自我價值。每個群體都自我保護,反對那些外來的、不合習俗價值的入侵。每種價值觀都是變化的,因而不能用絕對性詞語來進行道德審判。

當代史的麻煩之處就在於:人們記憶之中的時間仍舊是各種選擇還存在的時間,人們發現很難採納歷史學家的那種態度,在歷史學家看來,選擇的機會由於既成事實(fait accompli)所以早就結束了。

第四章 歷史中的因果關係

決定論,為一種信念,即假定人的行為是由可以確定的原因決定。因為不可能是一些人的行為是自由的,而另一些人的行為是確定的。事實是,人類行為既是自由的,也是確定的,這要看從什麼樣的角度考慮人類行為。具體在實際問題上也有所不同。必然性和偶然性在於歷史學家怎麼去解釋歷史進程,怎麼去建立具有指導意義的世界模型。這決定了如何去理解這個世界,把握這個世界。

在歷史事件中處於衰落而不是鼎盛時期的群體或民族,那些強調歷史中偶然事件或偶然性作用的理論自然會大行其道。就像那種認為考試結果完全是一種抽獎行為的觀點總是在差生中大有市場。

歷史是根據歷史重要性進行選擇的一種種過程。引用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話,歷史是「一個選擇的體系」,不僅是對現實認識的選擇體系,而且是對現實原因、取向的選擇體系。就像歷史學家從浩瀚的事實海洋選擇那些適合其目的的重要事實一樣,他也從大量的因果關係中抽繹出因果關係,也僅僅是這些因果關係才具有歷史意義;歷史意義的標準是:歷史學家能使這些因果關係適合其合理說明與解釋模式的能力。其他的因果關係則被當作是偶然事件加以拋棄,這並不因為因與果之間的關係不同,而是因為這種關係本身不切題。

第五章作為進步的歷史

經常被19世紀思想家所主張的、歷史進步的目的是可以限定、可以明確定義的概念,已經證明是不適用的、無益的。相信進步並不意味看相信任何自動的或不可避免的進程,而是相信人的潛力的進步發展。對一個群體似乎是衰落的時期,對另一個群體似乎是一個新發展的肇始。進步並不意味著也不能意味著對所有人都是同樣的、同時進步。他們的群體在過去起著作用,現在這種作用讓給別的群體了,這就可以用來解釋西方衰落論,東方威脅論等觀點的產生。

我們的歷史觀反應我們的社會觀,歷史在一個靜止的世界裡是毫無意義的;歷史,就其本質而言是變化、運動,換個詞即為進步。

認為歷史的進步存在一個終極,或認為歷史的進步為舊的解釋被新的解釋包含代替這是作為歷史進步的雙重信仰,反而一個已經失去自信自身有能力在未來中取得進步的社會,也會很快不再關注自身在過去中取得的進步。

歷史進步的戈爾迪之結:當時代處於衰落時,一切傾向都是主觀的;但是另一方面,當事物正在成熟以待新時代時,一切傾向都是客觀的。

第六章擴展中的視野

十八世紀的美國獨立和法國大革命帶來了自由主義的思潮,而伴隨著技術科學社會革命的二十世紀,理性主義漸起,這或許是我們時代最引人注目,最革命的現象。

自由主義擁有的兩樣東西卻是我們今天極其需要的:作為歷史進步因素中那種變化的感覺,相信理性是理解歷史複雜性的嚮導。

這本小冊子真正讓我明白了,認為歷史是由偉人鑄就、歷史是事實、歷史存在普世的規律都是值得商榷,歷史作為社會和文明的脈絡,並不是總是清晰可見,不同的歷史著作,對事實進行解釋的角度不同代表的是歷史學家所處的時代和歷史學家自己的歷史觀。

-------------------------------------------------------

還有更多精彩的書評和推薦,現在就申請加入Amos閱讀群:

  1. 完整的瀏覽從開始到如今的所有書單和讀書筆記

  2. 與眾多領域的高手直接交流和討論問題

  3. 在大家的幫助下養成閱讀寫作的習慣、掌握更深刻的閱讀技巧

  4. 以主題小組的形式共同閱讀同一本書,以書目為單元交流

  5. 與你一樣熱愛閱讀,熱愛生活,認真活著的人們成為朋友

閱讀群的規則和申請鏈接請看:

我建的微信讀書群,愛閱讀人的聚居地~ - 閱讀X思考 - 知乎專欄

作者:Amos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遠方的鼓聲,漫長的旅程
2017.3_林胤Lawrence_《異類》
如何把孩子教育成紳士?——讀《殺死一隻知更鳥》有感
11月優秀筆記_唐安安_《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TAG: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