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理學及設計方法的討論

我們總是最直覺的去用因果論來思考事情,在兩個看似相關的事情上,我們會傾向於把A看做B發生的因,而這出現的原因是我們並不知道除了A與B之外還有甲乙丙丁、αβ的存在。張瀟雨在播客得意忘形中談到學生思維的這一段話引發了我很多聯想。

因果論的去思考事情好像是我們每個人都會很習慣的事情,也是許多時候設計與文化創作的重要方式。

這樣的熟悉需要被引起警惕,因為它很多時候被驗證它是不完備,閱讀《萬曆十五年》時就注意到黃仁宇先生對朱熹的理學思想有這樣的描述:

朱熹對過去的歷史和哲學著作熟讀深思,進行整理。他的結論是,歷史上各個朝代的盛衰興亡,以及宇宙中的各種自然現象,都有共同的原則,而且彼此印證。其學說的基礎,乃是宇宙和人間的各種事物都由「氣」構成,通過「理的不同形式而成為不同的物。這所謂「物」,包括具體的事物如日月星辰,也包括抽象的倫理如孝悌忠信。

這種把具體和抽象混為一談的方法,是中國思想家的傳統習慣,也合於他們一元論的宇宙觀。因為他們認為,一個人看到一件事物,這種事物就不是孤立的,不可能與環境隔離。他們著重於事物的功能。一件事具有特性,就是因為它和其他事物發生了關係。白色的東西有白色的特質,是因為有光線的反射,見入人眼。運用這樣的觀點,朱熹把雷霆和鞭炮看成相似之物,因為兩者都是「鬱積之氣」企圖發散。

當然沒有什麼「鬱積之氣」,黃仁宇先生也對朱熹這種所謂的「歸納法」表達了不認可的態度。但是在這種歸納的慣性思維其實在任何學科的歷史中都一遍遍的出現。

在類似理學的思維中,我們理所應當的認為」物「的行為應該是能夠被看成相似狀態。經典力學就曾經企圖解釋我們所面臨的所有問題,大到星辰小到彈珠的運動都應該能夠被我們用一套理論解釋,而面對如何解釋波粒二象性的時候人們會變得十分焦慮。

但這種焦慮是必要的,思維上的慣性聯想通常來說與懶惰相關。我開始擔心在設計中我們的聯想方式是不是也容易陷入這種慣性的陷阱,在設計中我試圖歸納我們可能的聯想途徑,可是創意的聯想方式卻是沒法歸納完的。情緒板(mood board)等設計方法用到的聯想方式就運用了類似的共情聯想方式。

我們生活在近似的生活環境下,共情的聯想大多數時候會比較奏效。但是當我們去用類似理學的思想理解一個設計或者一個藝術品,可能就會產生比較大的偏差,作為認知行為的聯想將導向我們個人的思維習慣,它讓我們對特定的東西產生偏愛。我相信在科學認知世界的方式已經重大改變的現在,應該會有更現代的設計方式,它或許比以用戶為中心、共創設計這類的方法更高級,通過一件事明白的道理讓我覺得有相通的感覺時,在我看來就是應該引起警惕的時候。


推薦閱讀:

影響我設計最大的8本書
字體設計師——齊立、厲向晨
設計師保持靈感不斷的方法總結
這令人心醉的色彩,叫人療愈又沉湎不醒
我們為熬夜成性的設計師做了一個保命攻略

TAG:宋明理学 | 设计 | 用户体验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