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乏味的GDP數據背後那個精彩紛呈的4.0版中國(二)

文 | 君臨

上一篇文章《重磅:乏味的GDP數據背後那個精彩紛呈的4.0版中國(一)》,咱們聊了上海、廣東、福建三個省份的2016年GDP和微觀行業變化,並且以相關領域的優秀公司來輔助點評。

今天我們繼續,這篇要講的,是浙江、江蘇、天津,三個省市。

【浙江】

浙江名義GDP繼續以緩慢而堅定的速度提升,從前一年的6.81%到去年的8.39%。

提到浙江的產業升級,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總是阿里巴巴,畢竟這家公司太耀眼了,就像正午的烈日下,你很難看到深邃星空的變化。

浙江經濟的主體,還是傳統製造業,傳統製造業之難,主要難在如何從低成本製造向「品牌和創新」升級,而在升級的前方,總有強大的跨國公司堵在那裡。

以前,你能發展,是因為跨國公司需要你,他們的生產成本太高了,需要你來協助降低成本,這裡面是一盤互惠互利的生意,所以能夠順風順水。但現在,你要升級,那就是要跟跨國公司搶生意了,他們之強正是你之弱,如何能衝過去?

傳統製造業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汽車業了。這個行業,規模龐大,技術門檻高,對品牌的依賴性強,如果這個行業都能闖過去,那麼就沒什麼是不可能的了。

最典型的例子是吉利汽車

吉利汽車在港股的股價從去年的2.76元,到如今的11元左右,漲了4倍,氣勢如虹。漲得這麼多,核心邏輯就是中高端車型的熱賣,主流汽車品牌的地位站住了。

早幾年,吉利的主打產品還是低端的遠景、金剛、自由艦,給人的印象就是濃濃的民工范,經歷過一段低迷之後——注意,那段低迷期,2011年至2014年,恰好也是浙江傳統製造業的轉型期,2014年,吉利的銷量甚至下滑了22.5%——但是從2015年起,陸續升級的博瑞、博越、帝豪GS、帝豪GL,開始讓吉利涅磐重生。

2017年,吉利的銷量目標是一百萬輛,這是一家國際主流汽車公司的銷量門檻,像日本的二線廠商,馬自達斯巴魯三菱,也不過是剛剛達到這條線。對於汽車工業來說,銷量是決定生死的關鍵,開發一款車,數十億元的硬性研發投入是跑不了的,只有盡量將規模擴大,才能攤薄成本,獲得進一步生長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吉利的銷量增長,不是依靠價格、營銷戰來實現的,這是判斷一家公司有沒有持續增長後勁的關鍵。博瑞、博越、帝豪,這幾款車賣得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是外觀,也就是產品設計。

很久以前,國際汽車市場是由歐洲人獨霸的,後來美國廠商通過流水線生產的創新,降低了成本,又開發出了適合北美農民的皮卡,得以壯大。接著,日本廠商崛起,他們成功的兩條路子,第一是「精益管理生產」,引入機器人,進一步降低成本,第二是開發適合日本人稠路窄國情的省油微型車。

他們能夠在歐洲跨國公司的打壓下起來,無非都是這兩條路,一是降成本,二是車型創新。後來,韓國人來了,遵循的仍然是這兩招。

第一步,他們在生產線上引入了更多的工業機器人,時至今日,韓國的機器人密度是437台/萬工人,這個數字比日本的323台/萬工人,德國的282台/萬工人都要高,這使得韓國車擁有了更高的性價比。

第二步,他們推動了汽車外觀設計的創新,通過引入歐洲設計師,推動了一系列名為「流體雕塑語言」「虎嘯式前臉」等動感凌厲的造型,在國際汽車界已經變得僵化的秩序里格外引人矚目。

韓國廠商近十幾年來在全球市場蒸蒸日上,但他們仍然有著致命的弱點。

一來,傳統汽車品牌是講究論資排輩的,德系、日系/美系、韓系,從高到低,排排坐,吃果果,在缺乏革命性的技術創新情況下,後來者很難打破這一秩序。

二來,韓系的外觀設計,不如美系、日系的車型創新的突破性大,缺乏在某一種汽車類型中的絕對掌控力,護城河也就淺了。

這就給了後來者機會。

所以我們看到,近兩年,韓系車在中國市場的日子變得越來越煎熬,上,被日系、美系天花板攔著,下,被更有價格優勢,外觀設計不斷進步的本土品牌蠶食。

面對面的蠶食者中,沖在最前面的一家就是吉利。可以說,吉利的升級,幾乎就是複製了韓系車的一切精髓。引入沃爾沃的設計師,從外觀造型入手,一款接一款「最美中國車」從流水線下來,轎車、SUV、新能源車,全面開花。

以其2017年新推出的 Lynk &Co 高端品牌為例子 ,看著已經完全是脫胎換骨了。

LYNK&CO概念車,十年前誰能想到這是一個名叫「吉利」的本土車廠的作品呢?那時候,2007年,吉利賣的最好的車型叫自由艦,售價3萬元。

這就是這兩年吉利汽車的變化,背後體現的,其實也是浙江傳統製造業的點滴蛻變。

【江蘇】

2016年江蘇名義GDP從7.72%到8.51%,觸底反彈了,雖然彈得還不多。

江蘇製造業這兩年,傷得不輕,幾個主要的支柱產業里,鋼鐵業不行了,造船業哀嚎一片,光伏業蛻了一層皮,工程機械行業入冬,筆記本代工業西遷,汽車業因為是起亞的代工廠,所以也是被隔壁的吉利搶了飯碗。

所有的上市公司看了一遍,南邊的普遍不行,表現最好的,就是蘇北的洋河股份恆瑞醫藥。一個賣酒的,一個賣葯的,成為了江蘇工業的代表。

尤其是賣葯的恆瑞,令人刮目相看。在過去十年,A股市場上,穿越牛熊的神股,最經典的就是茅台,以2007年2月18日到2017年2月18日的股價為例子,復權價計算,茅台從45元到350元,漲了7.78倍。而恆瑞醫藥,竟然悶不吭聲的從5.5元跑到了50元,漲了9.09倍,超越了傳奇的茅台!

恆瑞究竟有什麼本事,能夠跑贏茅台?

首先,毛利率,製藥業的毛利率和白酒、軟體類似,典型的超高毛利率行業。比如恆瑞,其毛利率為86.85%,和茅台的91.64%相比雖然還有點距離,但跟其他屌絲行業相比,也已經是高山仰止了。

其次,確定性,製藥業的研發和渠道門檻很高,當行業格局一旦穩定,基本上就是強者越強,坐等收錢。全球性的製藥業巨頭,大部分都是歐美百年企業,日韓的製藥業龍頭,同樣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大企業,他們很難被顛覆,所以能夠安枕無憂的賺錢,這點跟白酒行業也是相似的。

第三點,這才是最重要的,中國正在進入老齡化社會,老人越來越多,製藥業是一個正在步入黃金年代的朝陽行業,而白酒的天花板是看得見的。大多數行業都有生老病死的周期,比如汽車、工程機械,一旦進入飽和期就會衰退,但製藥業,卻是少數幾個永遠都在增長的行業之一。

前面兩點,是「吃藥喝酒」穿越牛熊的基礎,後面一點,則是恆瑞比茅台更有生命力的關鍵。

製藥業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行業,也是美國、英法德、瑞士等多個國家的支柱產業之一,但這個龐大的行業,在我國的基礎卻一直很孱弱。

因為缺乏研發能力,所以在傳統上本土製葯業能夠獲得發展的,大多是中藥企業,比如康美葯業、雲南白藥、同仁堂、白雲山、東阿阿膠,或者走中藥現代化道路,比如步長製藥、天士力。中藥企業可以藉助本土特色獲得一定的生存空間,但本質上來說,他們的成功是建立在資源優勢之上的,而不是研發和技術創新。

比如步長製藥,在A股醫藥板塊也是一家600億元市值的大公司了,通過中藥提取物在心腦血管葯市場有著很大的份額。但是呢,步長製藥的研發與收入佔比,只有2%左右,而推廣費用卻佔了50%。很顯然,這是一家依靠市場和渠道來推動成長的企業。

這種類型的企業,在我國製藥業中比比皆是,就跟過去我國的製造業普遍依靠價格戰和營銷戰來殺出一條血路一樣,但顯然,這條道路已經走到盡頭了。

從中藥資源優勢、仿製葯價格優勢,向創新葯轉型,是一條必由之路,誰更早投入,更堅定的走下去,誰就將擁有明天。我們看全球製藥業巨頭的研發收入佔比,普遍都在20%左右,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但首先,你得有這個意識。

在過去,恆瑞醫藥同樣是一家依靠「低成本+渠道推廣」發展起來的化學仿製葯公司,但是比同行聰明的是,他們很早就意識到了這條路的不可持續,因此投入了更多資金在研發投入上。下面這個表,是A股醫藥公司中研發費用最高的幾家代表,恆瑞的研發收入比是最高的。

另外一點,恆瑞醫藥的產品線中,抗腫瘤葯佔了38%,是他最有競爭力的產品。我們都知道,癌症是現代社會的第一大死亡疾病,抗腫瘤葯也是藥品需求中增長最快的品種。在這個領域裡建立了優勢,前途相對來說就比較光明了。

中國的製藥業和日本有著相似的發展道路,最開始依靠行政保護和資源獨特性,享受一些市場紅利,後來,醫藥市場開放,政策上對創新葯的產權保護也越來越完善,行業最終發生劇變,能夠走出來的,就只剩下了那些具有創新研發能力的製藥龍頭。

在日本,武田製藥從一個仿製葯公司,最終轉變為一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葯巨頭,這個升級軌跡中,最相似的就是恆瑞醫藥了。過去3年,恆瑞的毛利率分別為:2014年82.4%、2015年85.1%、2016年上半年86.8%,步步提升的背後,正是其高毛利率的創新葯佔比越來越大的事實。

和恆瑞一樣,江蘇的產業因為大多集中在上游領域,面向直接消費者的比較少,所以大多只能霧裡看花,但其實,潤物細無聲中,變化在悄悄醞釀。

【天津】

2016年天津名義GDP從前一年的5.19%大幅回升到8.14%,主要原因就是上遊資源行業的價格大幅回暖。

天津是一個很奇怪的城市,一方面人均GDP很高,比北京、上海都高,但另一方面,這裡的有錢人又不多,輿論上幾乎沒有存在感。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撐起天津GDP的工廠,主要都是代工廠,研發和管理部門並不在本地。缺乏獨立自主的創新能力,是天津最大的問題。

在《重磅策劃:15座國家中心城市確定,看看背後的上市公司實力排名》那篇文章中,君臨指出,天津近年來最大的變化就是,本土製葯業的群體興起,這是中國主要城市中製藥業上市公司最多的地方。

正如上文中君臨表達的觀點,製藥業是永遠的朝陽行業。不過,在天津的四家主要製藥業上市公司中,天士力、紅日葯業、中新葯業都是走的中藥現代化道路,說白了就是依靠資源優勢來建立護城河,這條路能夠走多遠是值得懷疑的。

反倒是目前規模相對較小的凱萊英,所走的道路更能代表未來。

凱萊英是一家醫藥研發外包公司,創始人洪浩是留學生回國創業的又一典範。所謂醫藥研發外包,又叫CRO,簡單來說,就是創新葯的研發成本越來越高,跨國公司們不得不把部分相對簡單,流程又比較繁瑣的研發項目外包出去,來降低成本和壓縮研發周期。

這個行業只有十幾年的歷史,但是發展速度很快,跨國製藥公司在激烈的競爭壓力下,研發外包的比例越來越高。因為是外包,為跨國公司服務的,有人將之形容為製藥領域的「富士康」,其實並不準確,因為富士康是IT行業的下游生產承包商,技術門檻要低得多,CRO更像是IT行業上游的封測、晶圓製造等半導體領域,這並不是一個農民工就能夠進入的行業。

預計2017年的全球醫藥研發外包市場,美國排第一,佔25%,印度第二,佔21%,中國第三,佔19%,歐洲第四,佔17%。可以看到,這個領域的全球玩家,除了歐美,也就只有中國和擅長軟體外包的印度能參與競爭。

另一方面,醫藥外包的目的雖然是為了降低研發成本,但是研發效率也是很關鍵的,因為創新葯在專利期是壟斷供應,只有搶先獲得專利才能享有超額利潤。所以對於跨國公司來說,尋找外包服務商時,技術、管理、服務能力,比成本報價更加重要,這也是CRO比富士康們利潤率更高的原因。

不管怎麼說,全球醫藥研發外包的繁榮對於我國製藥業的進步是大好事一件,目前在這個領域,我國已經有了數百家公司,比較大的就有葯明康德泰格醫藥凱萊英尚華醫藥博騰股份等幾家。

有趣的是,行業龍頭葯明康德本來在美股上市,因為看到比自己小得多的泰格醫藥竟然享有100倍的市盈率,而自己只有20倍的市盈率,於是憤怒的私有化了。一旦回歸A股,可能又是一家千億元市值的製藥業巨頭。

80年代的時候,IT業在競爭和成本壓力下,孕育了一波流程外包的浪潮,晶圓、封測、屏幕、主板、內存、軟體相繼被分拆出去,最終在東亞地區移植了一個龐大的IT產業鏈。台灣、韓國的崛起過程中,受益良多。

如今,醫藥業的研發外包浪潮興起,這一次的受益者,輪到了中國。【微信公眾號:君臨(junlin_1980)】
推薦閱讀:

年輕人值得入手一汽豐田威馳入門版嗎?
領克01:這是吉利一次值得被肯定的嘗試?
試駕 | 兩萬五就能買台日產新車?Datsun RediGo 1.0L
入手遠景SUV好還是長安CS55好?
鬼月提車大家都是怎麼驅邪的?

TAG:中国经济 | 医药行业 | 汽车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