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裡的翡翠,歷史的瑰寶。
翠魚形佩,清,長5.6厘米,寬2.2厘米。
作品所用翠料為青、綠二色。青料上有綠斑,以之琢荷花、荷葉。荷之下的綠料琢為魚,寬頭,長身,卷尾,形似鯰魚,如同在荷塘中遊動。佩上系一枚珊瑚紐。
唐代已有魚佩,宋、金之時,玉魚銜水草佩非常流行,此類作品一直延續到清代,有富貴之意。
翠子孫萬代佩,清,長4.9厘米,寬3.1厘米。
翠質為綠色。佩長方形,體較厚。其上鏤雕葫蘆及葉子。佩上部系黃絛,串有米珠及圓形碧璽一片。
「葫蘆」二字與「福祿」諧音,人們以葫蘆寓福祿,因葫蘆結於蔓上,寓意為福祿萬代,因葫蘆多子,又寓子孫萬代。此作品以葫蘆為題材表示吉祥之意,雕琢精細,佩帶於身有很好的裝飾效果。
翠靈芝佩,清,長5.5厘米,寬3.2厘米。
翠質呈綠色。佩為片狀,體較厚,雕作靈芝樣。上部有孔,穿有絛繩、米珠及粉紅碧璽。
此件飾品翠色綠而均勻,透光性較好,表面光亮,有玻璃質感。
翠三羊佩,清,長6.4厘米,寬4.3厘米。
翠呈青綠色,局部綠色較深。佩長方形,圓角。一面凸雕吉祥圖案三陽開泰:上部為流雲,日掩其中,中部雕山石、松樹,其下為三隻羊,皆卧姿,仰首,長角彎於背,短尾,目視太陽。另一面雕山石,山石上有青草。
翠橢圓形墜,清,長1.8厘米,寬2.3厘米。
翠色均勻,有較強的透光性。翠墜橢圓形,片狀,表面光素無紋,兩側各有一孔,穿以繫繩,繩下有二花蕾形小墜,用黃繩牽掛,小墜上端飾有成組的小珊瑚珠、小珍珠。
此作品無紋飾,以翠色沉重、質地優良取勝。
翠鏤雕荷花墜,清,長2.8厘米,寬3.6厘米。
翠色青綠,局部色較重。墜為片狀。顏色最重的中部鏤雕荷葉,三歧狀,邊緣上卷,表面以陰線刻葉之脈絡。荷葉上下的淺色處分刻荷梗、蓮花及根部。作者在有限的範圍內將整枝蓮表現出來,造型鮮活,色彩富有層次。
荷蓮為傳統的裝飾題材,明清兩代,文人多以荷蓮題材為書、為畫,匠人以其為時樣,或譽其清廉,或喜其玉立婷婷,或以其寓富貴連年。
翠荷魚墜,清,直徑2.1厘米。
翠色重綠,有較強的透光性。墜為荷葉式,其中部淺浮雕一魚。
唐代以來,與魚相關的佩飾開始增多。宋、元時期流行玉魚佩,其中多為鱖魚,而 魚佩主要流行於清代。
翠鏤雕盤常墜,清,長2.5厘米,寬3.5厘米。
翠色綠且均勻,透光性強。墜呈片狀,鏤雕為盤常形,上、下有小孔,可穿細繩。
盤常為八吉祥圖案之一,代表迴環貫徹,一切通明,在清代使用的非常廣泛,常與其他吉祥圖案聯用。
翠香囊,清,長6.2厘米,寬4.6厘米。
翠質綠色,局部色較深。香囊扇形,似盒,可扣合,用於貯存香料。兩面鏤雕錦紋地及雙魚。香囊兩端均附有珊瑚珠。穗由珊瑚米珠串成,穗下系翠墜角。
香囊用以佩掛於身,內儲香料,香氣自孔溢出,淡者清逸,濃者宜人。清宮所遺翠香囊,其內尚有舊時所用之花,雖已枯萎,依然可見昔日之秀美。
翠鏤雕雙鳳萬壽牌,清,長7.3厘米,寬5.1厘米。
翠牌長方形,牌體較厚。兩面均鏤雕雙鳳相對,鳳身下鏤雕花卉、朵雲紋為地。兩面雙鳳之間分別凸雕「萬壽」、「無疆」二字。佩上有繫繩,繩上穿有紅珊瑚珠。
長方形牌子自明代開始流行,其上紋飾有平面凸雕圖案、透雕圖案等多種,一些牌子的上部還飾有裝飾性的夔龍頂或其他圖案。
翠桃福紋簪,清,長16.4厘米,寬1.5厘米。
簪柄為綠色翠料,簪頭翠色青白。柄部呈片狀,端部細長,有勺,可用以掏耳。柄中部凸雕三桃、桃葉及葫蘆一隻,與簪頭相接處有如意紋。簪頭細長。
簪是古代婦女使用的頭飾,用來別住髮髻,亦有裝飾作用。玉簪使用的歷史悠久,目前發現的早期作品為隋唐時所制,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形制亦有所演變。這類柄部呈片狀的長簪主要流行於清代。
金鑲翠挑簪,清,長16.2厘米。
此簪金質,簪身細長。較粗的一端嵌接翠簪頭,翠質青綠,局部為深綠色。簪頭雕作一隻手,腕戴白玉鐲,五指握一翠如意,如意頭勾回,套一翠活環,環下掛珍珠六粒、藍晶墜角一個。
人云:畫人難畫手。畫手難,雕手亦難,古來玉工能把手雕好者亦不多見。此簪簪頭以手為形,纖指長甲,足見玉匠之功力。其下所掛珍珠顆顆圓潤光澤,大小均勻,加之藍晶墜角,集金、玉、珠、翠、晶於一挑簪,十分珍貴。
翠扁方,清,長34.8厘米,寬3.3厘米。
翠色較重,微透光。扁方為長條形,片狀,較寬。一端呈前凸的弧狀,另一端回卷,兩個端頭呈梅花形。
扁方是清代滿族婦女的頭飾,多見於宮廷,目前清宮舊藏較多。這些作品多數有花紋,或浮雕,或鏤空,以二方連續圖案最為常見。扁方的用材廣泛,其中金、玉、翠質者尤為珍貴。此作品不著紋飾,以材質見長。
翠鑲碧璽花扁方,清,長29.8厘米,寬3.5厘米。
翠色青綠,局部綠色較重。扁方長條形,片狀。面上兩端分別粘嵌兩隻粉碧璽蝙蝠和一壽字。一端回卷,兩個端頭各嵌有碧璽花。
翠蝙蝠戒指,清,直徑2.2厘米。
翠色青綠,多條紋。戒指為環形,外表飾凸起的蝙蝠及壽字。
作品所用之翠為白地綠料,以綠色為主,帶有暗綠色條紋,這在清代翡翠器中也是不多見的。清代圖案中多以蝙蝠表示「福」,福與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
金嵌翠戒指,清,直徑2.2厘米。
此戒指內部為金里,由薄金片製成,其外嵌翠環兩周,素無紋飾,有天然的綠色紋理。戒指兩圈口處各嵌珍珠一周。
翠十八子手串,清,周長31厘米。
作品由十八顆翠珠及四顆珊瑚珠串成,其中一珊瑚珠下連結珊瑚佛頭,其下有繩帶,繩帶上繫結細米狀珍珠、粉色雕花碧璽和粉色碧璽墜角。
手串是戴於手腕的飾物。清代,翠、珊瑚、粉色碧璽、珍珠都屬貴重材料,此作品將其集於一體,在清代宮廷首飾中亦屬珍貴。
手串用十八顆翠珠穿成,中有碧璽結珠兩顆,下結珠與碧璽佛頭相連,其下繫繩帶穿以珍珠、金鈴杵、結牌等裝飾物。結牌為金點翠地六瓣式,中心嵌東珠一顆,圍以紅寶石兩顆和鑽石四顆。結牌下連碧璽墜角兩個。
翠鐲,清,外徑7.6厘米,內徑5.6厘米。
翠質為綠色,有較好的透光性。手鐲圓形,光素無花紋。
此作品材質無暇,晶瑩滋潤,綠色均勻,顏色濃重艷麗,為翠中佳品。環形規整,琢磨細緻。
鐲的使用歷史很長,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流傳至今,造型變化不大。這種截面呈圓形的鐲出現的較晚。
白金鑲翠項鏈n
清,鏈圍頸16.5厘米,翠嵌件直徑1.9厘米。
鏈為白金製成,其上嵌圓形翠珠九顆,翠質優良。
翠翎管,清,高7.4厘米,直徑1.5厘米。
翠質為綠色。翎管為圓柱形,中空一端有半圓形鈕,中穿孔。光素無紋。
此翎管顏色均勻,水頭足。
翎管是清代官員禮帽上插飾花翎的飾物。翎管的質地有翡翠、白玉、碧璽、琺琅、陶瓷等多種,其中以翠、玉質為最優。
翠夔耳獸面紋爐,清,通高10.3厘米,口徑9.2厘米。
翠色青白,局部綠色。爐為圓形,壁較直,腹部飾凸起的獸面紋。爐身兩側有對稱的夔式耳,夔形較扁,獸頭,細身。爐蓋較高,花蕾式鈕,蓋面飾獸面紋。爐下三矮足。
古代玉爐多為燒香而做,現存最早的玉爐為宋元時代的作品。明代玉爐開始增多,多無蓋,實用性較強。清代宮廷製造的玉爐是從明代玉爐演變而來同時又仿古彝器,增加了裝飾效果,多用於陳設。
翠子母獅,清,高7.3厘米,長11厘米,寬6厘米。
作品翠質以青綠色為主,兼有青白色斑,透光度較低。雕大、小雙獅。大獅方頭,闊嘴,回首狀,獅尾多歧而捲曲,四肢卧於腹下,前肢抱球。小獅趴於大獅背上。作品配紫檀木座,近似橢圓形,飾有山石紋。
在唐代玉器中獅的形象已出現,元、明以後開始增多。有學者認為,部分工藝品中獅的形象受到了獅子狗形狀的影響,體肥而頭小。這件作品獅之造型無兇猛狀,四肢短小,可用作鎮紙,也可用於陳設。
翠花鳥花插,清,高25厘米,口徑5.9×8厘米。
翠呈青綠色,局部有深綠及黃褐色。花插較高,呈樹樁形,主桿粗大,內可插物。花插的外壁鏤雕牡丹花枝,枝上立著禽鳥。下配以鏤空雕花紅木座。
花插屬陳設用品,內可插物。明代玉器中已有花插,多呈筒狀。清代的玉花插樣式較多,其中樹樁形花插較為典型。這件花插所用翠料有較高的透明度,局部綠色深重,屬高檔材料,是清代宮廷的重要陳設器。
翠玉白菜式花插,清,高24.3厘米,口徑12.8厘米。
翠色青綠,透光性較弱。花插為白菜形,採用雕琢手法,上部菜葉相併,或高或低,亦有折而下垂者,環並一周,內空,可插物。下部葉梗直立,間有空隙。
此類翠玉白菜,清代宮廷制有多件,可見其深受皇家喜愛。這件翠白菜之色近於自然,是這類作品中的珍品。
翠福祿壽長方插屏心,清,長17.5厘米,寬13.4厘米,厚1.5厘米。
翠質青綠色。插屏心為長方形,片狀。作品雕山林之景,山石現於作品邊部,中間松樹成林,松高葉茂,三老人散立於樹下。
作品中三老人為「福祿壽三星」,即所謂的福星、壽星、祿星。此種圖案在清代極為流行,宮廷器物中也多見,寓意福、祿、壽。
翠人物山景山子,清,高16.1厘米,長24.7厘米,寬10.5厘米。
翠質青綠,局部深綠色,表面留有玉皮顏色。作品為山形,一面琢山林之景,選取近、中景角度構圖。山間林木高聳,一條石階路曲折而上,盡頭為一亭閣。二老人行於路上,身後一童子荷鋤相隨。另一面雕琢山石、樹木、小鹿,保留大量玉皮色。
玉山子在清代宮廷又被稱作玉圖畫。乾隆御制詩中多有「詠玉……圖」的詩句。製作玉山子大都先有畫稿,然後再行琢制。這類作品講究布局、意境、造型、工藝,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翠鶴鹿同春山子,清,高29.5厘米,長57.8厘米,寬19.5厘米。
翠料局部呈青綠色,個別處翠色較深,用山料翠玉雕成,表面有染色。作品為山形,山上白雲飄忽,泉水蜿蜒而下,小橋橫跨溪流。一岸有古松兩棵,松下雙鶴,附近的竹叢以陰線刻就。另一岸為雙鹿一立一卧。此為傳統的鶴鹿同春圖案。山子背面雕簡單的山石、樹木圖案,並有較重的染色。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往往用圖案表達吉祥寓意,這類圖案被稱為吉祥圖案。松、鶴表示長壽,鹿示「祿」。
推薦閱讀:
※場口好是硬道理!最普通的木那小料,竟切出冰種飄花
※賭石「窮走夷方,急走場」,解石片刻,生死嘗!
※來一睹極品紫羅蘭風采,一件傾國傾城!
※不可思議,緬甸的翡翠市場,竟然連中國的菜市場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