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海拾貝——玫瑰千手螺

每年情人節,大街上到處都是手捧「玫瑰」的俊男,和收到「玫瑰」後興奮不已的妹子。而在貝殼收藏者眼中,另一種「玫瑰」更有魔力,擁有它的人會激動得臉紅心跳,沒有它的人也會艷羨地受到成噸的「花樣暴擊」,這就是被稱為「海中玫瑰」的玫瑰千手螺Chicoreus palmarosae

骨螺科的貝殼裡,不乏形態奇特者,而玫瑰千手螺又是骨螺中最為炫目的一種:在它的螺殼上,有許多凸出的棘刺,就像千手觀音一般,這是骨螺科千手螺屬的一個典型特徵;而在玫瑰千手螺棘刺的末端,還有粉色或淡紫色的蕨葉狀分叉,恰似一朵朵綻放的玫瑰,「玫瑰千手螺」一名即由此而來。

一方水土一方螺

玫瑰千手螺分布極廣,從南非的印度洋岩底,到南亞次大陸的沿海珊瑚礁,再到東南亞的台灣、菲律賓一帶都有它們的足跡。根據棘刺大小和蕨葉狀「花瓣」的大小差別,可以大致推斷出玫瑰千手螺的產地區別。其中最為炫目的,當屬斯里蘭卡所產的玫瑰千手螺,它們的棘刺極為舒展,蕨葉狀「花瓣」顏色濃郁,可謂是最能體現「玫瑰」特色的珍品。

一枚產自斯里蘭卡Hikkaduwa的玫瑰千手螺,可以看到,與前面那枚玫瑰千手螺相比,這一枚的棘刺極為舒展,蕨葉狀「花瓣」怒放,「花色」呈現鮮嫩的粉色。圖片:貼吧貝友zhaodiandy

剛才那枚螺的背面。圖片:貼吧貝友zhaodiandy

相比於斯里蘭卡的玫瑰千手螺,南非產的玫瑰千手螺棘刺會更長一些,但它的通體十分淺淡,缺少了幾分色澤。菲律賓的玫瑰千手螺色澤倒是很足,但棘刺和蕨葉都比較短,日本和台灣的玫瑰千手螺,形態和菲律賓的差不多,顏色又稍有欠缺……還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螺啊。

一枚罕見的南非玫瑰千手螺,可見它的棘刺和蕨葉比斯里蘭卡玫瑰千手螺更為舒展,但顏色就遜色了許多。圖片:Roland Houart

百花叢中迷人眼

那是不是有「千手」又有玫瑰色,就一定是玫瑰千手螺呢?不一定!我們前邊說過,「千手」棘刺是千手螺屬的共有特徵,許多其他種的千手螺乍看起來,都和玫瑰千手螺差不多,比如非常容易和玫瑰千手螺混淆的正千手螺C. torrefactus、秀美千手螺C. saulii、瘦千手螺C. trivialis,甚至黑千手螺C. brunneus。而玫瑰色也不能完全將玫瑰千手螺與這幾個同門兄弟們準確區分開,秀美千手螺的玫瑰色一樣非常濃郁醒目。

貝殼大神岡瓦納老師介紹過一個簡單識別玫瑰千手螺的辦法,就是看它的唇口:

上圖這枚螺的棘刺並不突出,甚至蕨葉的玫瑰色也不太明顯,但它唇口處的黑色齒狀都深深的出賣了它,這就是一枚玫瑰千手螺。

上圖這一枚螺玫瑰色非常濃郁,如果不仔細甄別,很容易被誤認為是玫瑰千手螺,但我們只需看一下它的唇口,就發現它並沒有黑色的唇齒,這其實是一枚秀美千手螺。

小螺不發威,你以為我是花瓶吖?

玫瑰千手螺花枝招展,但你可千萬別被她的外表迷惑,和骨螺科其他種類一樣,它也是海洋底棲生態里十分兇猛的捕食者。

作為一種肉食性骨螺,玫瑰千手螺主要的食物來源是其他的雙殼綱、多板綱、腹足綱的貝類。貝類為了保護自己,一般都有厚重的殼,但無奈玫瑰千手螺牙口好,吃嘛嘛香,它的齒舌像一輪銼刀,在酸液的配合下,不需多大氣力就可以在獵物的貝殼上鑽出一個小孔。我們在沙灘上常常可以撿到一些帶孔的貝殼,大多都是這些肉食性海螺的作品。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道理玫瑰千手螺也懂得。它厚重的螺殼、凸起的棘刺就是防禦的利器,一些以海螺為食的魚、蟹,面對千手螺的時候往往會陷入無處下口的尷尬。

呵呵,不怕扎嘴你就咬我個試試

出淤泥而不染……說的輕巧……

別看收藏級的玫瑰千手螺一個個光彩華麗,其實它們在野生環境下,往往是灰頭土臉的。凹凸不平的殼體和底棲的環境導致它們很容易被藻類附著,或者沾染上一身的塵土,它們的素顏照往往是這樣的:

這枚玫瑰千手螺身上覆蓋了厚厚的塵土

這枚的衛生狀況更是糟糕,身上附著了不少藻類

這枚黑千手螺被附著物包裹,殼體的本色幾乎完全被覆蓋了。千手螺:「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絕望啊!」

這是我的第一篇果殼物種日曆,首發於果殼【2017年物種日曆】2月27日 玫瑰千手螺和果殼物種日曆微信公眾號guokrpac,謝絕轉載


推薦閱讀:

泥蚶紅色的是血嗎?
貝殼類生物有沒有心?
帶子、江珧等貝類的足絲有多堅韌?是否有仿生學價值?
貝殼類殼出現裂縫或斷裂缺失 還能活下去嗎?如果能 斷掉的部分或者殼會再長好么?

TAG:海洋 | 海洋生物 | 贝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