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想精想怪69——中國式社交

今天的故事一張圖即可說完

如果要討論一件事是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估計討論上個三天三夜都得不出結果,其開放性即使當做高考作文題目都沒問題,與「過程vs結果」相關的話題可謂數不勝數

有說錯誤的過程得不到正確的結果的(程序正義);

有說過程中努力了即使結果失敗了也是值得鼓勵的;

有說過程中有收穫就是成功的;

有說結果才是評價過程的標準的硬性標準的,談過程就是在講情懷;

有說英雄不問出處,成王敗寇,歷史是勝利者的歷史的;

有說好心幫倒忙不如不幫的;

不過經過春節的一番體驗,我發現在「人與人的關係」上,或者說在「人情」問題上,人們是倒是清一色的注重過程,尤其是在傳統的「中國式人情關係」中。

什麼是中國式人情關係呢?舉個最為典型的例子——打招呼。假設2個互相認識的人進入同一部電梯,這2個人絕對會在乘電梯的過程中說點什麼,即使沒話也得找話來說,除非2人存在某些原因不好意思開口,比如上下級之間下級不敢開口。

中國式的「打招呼」並不是普通意義上的「你好」「早安」這樣的禮貌用語,而是「吃了嗎?」「上哪去?」「起得挺早啊」這樣更像是聊天的內容,但是說話的人並不是真的想知道問題的答案或者開始一段聊天,而僅僅是想「表達問候」。

所以我曾經和朋友聊到過,這樣的意義到底何在,花費了更多的時間精力,其實就是個「你好」罷了,有效信息比例低得驚人。最後我總結的原因是——還是太閑了,畢竟整天噓寒問暖的要麼是閑的,要麼是對你有意思。

春節時我和我媽聊天時聊到了「社交」的問題,我說我特別不喜歡社交,因為中國傳統的社交信息量太低,大家為了表達自己的「友好」會說大量的廢話,浪費時間也就罷了,還容易影響自己本身的時間計劃。

假設我和一個人聊了一會兒,結束時他說「那周末我找你吃飯啊」,我就會很糾結了,他到底是真要來呢,還是客氣一下呢?大概率是客氣一下,但是既不像「那有空我找你吃飯啊」這樣客氣得很明顯,又不像「周末我正好過去辦事,順帶找你吃飯啊」這樣靠譜。於是我這個周末到底要不要預留出時間呢?這種信息量很低的話十分讓人頭疼,如果不預留時間,別人真來了自己會很過意不去;如果預留時間別人到時候不來了心裡更煩。

但不幸的是在中國式社交中,這種地信息量的話非常多,而且人們非常推崇這種方式,覺得能表達出自己的熱情、友好。你想像一下假設你和你父母一起和父母同事一起吃飯,聊到了你在北京上學,你馬上說「叔叔阿姨你們要是到北京來的話我帶你們玩,我熟!」,你父母和父母的同時一定會覺得你懂事,飯桌上洋溢著和諧的笑容。

你看,在傳統中國式社交中,人們無比重視社交過程所體現出的自己友好、善良、熱情的態度,但對社交過程所帶來的後續影響幾乎完全不關心。叔叔阿姨去找你了你真的就能帶他們玩?或者說你真的想帶他們玩?

其實不僅僅是說話人,聽話人自己也並不把結果當回事,叔叔阿姨並不會因為你這句話就真的在來北京時將你當做導遊。同樣問「吃了嗎」的人根本不關心你吃了么,甚至是明知道你就是吃了的,只是打個招呼而已。問你「上哪去」的人也不關心你上哪去,只是看見你的那個時間不適合問「吃了嗎」。

但是這種社交模式對於真正認真做事、時間有限、追求效率的人而言就是災難了。比如前面提到的周末過來吃飯與否的糾結,比如在「打招呼」時問別人周末幹啥啊,別人說周末陪女朋友逛街,結果到周末還是一個電話打過來問有空沒出來搓一頓?

發生這種事時真的會讓人很煩躁,最後的結果就是2種社交類型的人開始逐漸分離。

總的說,有的人在社交中真的在獲取信息,整理信息,規劃時間,制定計劃,而有的人純粹只是聊個天而已罷了,而且在「中國式社交」環境中,後者占絕大多數。

不過正如狼人殺里有一句話說得好,「不要看一個人說什麼,要看他上票上給誰」,拋開那些虛情假意的「打招呼」,一個人真的做事的時候是否靠譜、認真,我相信大家心裡都是有一桿秤的。


推薦閱讀:

性格不太合群,但是野心又比較大,想在社會上活出個樣來,怎麼破?
選男人,就看他怎麼花錢
如何應對欺下媚上、糊弄下屬的領導?
職業規划過程中3個致命誤區

TAG:人际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