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名人、牛人、偉人、匠人學智慧

吳軍老師在得到專欄上有個系列的分享很有意思,講學智慧的。

智慧是「道」,智力是「器」。

想看全文的推薦訂閱吳軍老師得到專欄。

德國人的智慧

生活是具體的

大家印象中都會覺得德國製造質量靠譜,德國人做事嚴謹,嚴謹到點球都很少輸….

因為德國人秉承著「生活是具體的」這個理念。

德國人做飯,廚房有各種量杯、量勺、計時鐘,無論材料多少,還是時間長短,都把控的都非常嚴格。

德國人不空喊「提高產品質量」,而是對產品制定一大堆非常具體的指標去實現。

德國科學家會把實驗中每個步驟細節產生的中間結果都寫出來,而大部分國家的科學家只是報告主要結果。

對於政治和經濟政策,德國人會追問具體數據。比如政府推出政策打算推廣節能LED燈,限制白熾燈銷售。就必須給大家列出來具體數字:一次性投入多少錢,以後大家能節省多少錢等等。

而不像國內一說要治理霧霾,當地政府為了配合黨中央的指示,直接把很多工廠關停了,造成很多人失業賦閑在家,經濟水平下降,社會治安變差。過年時聽說我們縣的浴池每天都需要到電廠、水泥廠運熱水,因為不讓澡堂燒鍋爐。

吳軍老師說他在很多國家迷路,向當地人打聽,常常會遇見只知道大概然後就瞎指路,反而誤導的情況。而在德國,這種情況很少見,甚至會幹脆帶他走過去。

倒也不是德國人都是熱心腸,如果他忙、不知道會直接拒絕。一旦開始幫助你,他就覺得要幫你把這件事解決掉,不能講不清楚誤導你。

其實我國也有一句俗語:「幫人幫到底,送佛送到西」。

大部分人願意開頭卻不願意收尾,九十九步經常差一步,非常可惜。

比如不少產品經理,只負責定義產品,畫產品原型,跟技術溝通後就不怎麼管了。其實後面還有不少環節需要去盯,直至順利上線後才算告一小段落。

Facebook創業初期辦公室就有一個標語,作為行動準則,激勵員工:「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

司馬遷的智慧

司馬遷寫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其中的《貨殖列傳》就是反映司馬遷經濟思想和物質觀的重要篇章。「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就是出自《貨殖列傳》。

司馬遷開篇寫到:人都有喜歡物質和精神享受的天性,自夏朝之後,人們就開始喜歡美食、美色、音樂,喜歡享受和炫耀,這種習慣已經很久了,無法改變它。

不同的統治者對這件事的態度各不相同:「故善者因之,其次利導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司馬遷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好的統治者不干涉,差的統治者用利益引導,再差的試圖教化和約束民眾,更差的管理約束民眾享樂,最差的和人民作對。」

吳軍老師認為這是一個普適的原理,不只適用於商業,而且適用於教育和管理等各個方面。

引申應用到教育

  • 最好的教育是讓受教育者發揮潛力特長
  • 差一點的用利益鼓動。(比如獎學金制度)
  • 再差一點的就是灌輸式教育。
  • 更差一點的就是天天看著孩子,管住人管不住心。
  • 最差的教育是和被教育者對著干

引申到政府商業管理

  • 好的政府只要開放商業就好,不搞頂層設計,讓商人根據市場決定做什麼。
  • 差一點的政府制定優惠政策,扶持產業。
  • 更差一點的做報告,發精神,不停視察,教大家該怎麼做。
  • 再差的修理刁難商家,利用法規和批文等特權對企業干涉。
  • 最差的政府與民爭利。

除此之外,司馬遷還有幾個觀點到現在都不落伍:

1、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人性是趨利,既想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這樣的企業做不大。

2、微小、卑賤的生意,只要經營的好,做到極致,也可以獲得巨大成功。

3、再有錢的商人如果沒有核心業務,那生意是持久不了的。

莎士比亞的智慧

莎士比亞寫了《哈姆雷特》,其中老臣波洛涅斯對兒子雷歐提斯提了三個忠告:

1、凡事三思而行,不要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做事要持重,多動腦筋,不急不躁。

2、對人要和氣,但不要過分狎昵。

禮數有加,保持距離。這句感覺與《論語》中「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表達意思相近。

3、相知有素的朋友,應該用鋼圈箍在你的靈魂上,可是不要對一個泛泛的新知濫施交情。

  • 交心摯友是我們一生最大的財富。
  • 因為交往帶寬有限(鄧巴數限制),不能所有人都深交。

150定律(Rule Of 150),即著名的「鄧巴數字」,由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提出。該定律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路推斷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路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

撒切爾夫人的智慧

鄧小平、里根、撒切爾夫人這三個人對20世紀最後25年影響最大,甚至很多政策影響至今。

撒切爾主義是西方自由市場經濟在政治上的理論依據。

在位期間,撒切爾夫人做了幾件大事:

實現英國的私有化

類似於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造,在私有化的同時還避免過程中的腐敗和貧富急劇分化,做的很成功。

自由意志主義運動

之前英國過分強調平等,她上台後開始強調自由意志

「自由、博愛、平等」中的自由和平等其實是矛盾關係:給人過多自由會演化成少數人佔有大量社會財富,無法平等;反過來過分強調平等,就剝奪了自由意志,社會會僵化。

對外關係和經濟政策

撒切爾夫人是一個保守主義者,她不相信歐元,她認為歐元是頂層設計的產物,她喜歡自然演化出的政治和經濟制度,喜歡漸進式改革。

她主張自由的市場經濟,反對政府過多的干預。

於是她與美國合作而不是與歐洲搞在一起,最後還因為不願意歐洲一體化而下台。

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2015年難民潮和非法移民問題衝擊英國後,大家才想到她當年的決策是正確的,英國脫歐也就不奇怪了。

她改財產稅為人頭稅,她堅持讓窮人也交稅,交了稅才會關心這個國家,否則只會把國家當做「旅館」,而不是當做自己的家。

感覺人們付出之後才會更加珍視自己的權利。(與「投名狀」、投資入股的作用相似?抑或只是沉沒成本謬誤?)

注意你的想法,因為它能決定你的言辭。注意你的言辭,因為它能主導你的行為。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能變成你的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決定你的命運。— 撒切爾夫人

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的智慧

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有個關於好產品的理論:

1、好的產品有牙刷的功能,讓用戶每天必須用上幾分鐘,久而久之形成用戶使用該品牌的習慣。

這就是為什麼互聯網產品都很重視活躍用戶數、用戶留存率等數據。

只有用戶持續不斷的使用你的產品,你才會有品牌,才可以侵佔用戶心智。

但像牙刷一樣的產品,一般功能簡單、同類產品很多,同質化嚴重。所以要想超越競爭對手,對產品的可靠性、穩定性要求很高。

2、一個好的產品或品牌,每過一段時間就要給大家帶來一個驚喜,提醒大家它的存在。

這就是可口可樂還要經常砸錢投放廣告的原因。

吳軍老師稱這個策略為「爆款」策略。

英特爾公司CEO說其他公司都是花36個月推出一款提升4倍性能的處理器,而英特爾是每18月推出一款2倍性能的處理器。雖然最終提升的性能是一樣的,但大家都會覺得英特爾是性能最好的處理器,這就是因為曝光周期短,刷新了用戶記憶。

這樣看,市場運營推廣對產品很重要。

產品要時不時刷一刷存在感,給用戶帶來一些驚喜

谷歌如何找到最終的商業模式的?

谷歌之前靠賣服務賺錢,賣的產品是定製化的伺服器,裡面集成了谷歌幾乎所有程序代碼,賣一台2萬美元。但賣出去需要幾周或幾個月。

當時最賺錢的合同是幫雅虎提供搜索技術,一年有700百萬美元。(也就是現在谷歌半小時的收入。)

谷歌一直在企業服務這個模式中掙扎,談不上賺錢。

谷歌有個傳統,那就是經常請各個行業精英來公司做報告。(邀請人從投資界精英到少林寺方丈,感覺像內部的TED?)。

谷歌有次邀請了衛星電視運營商EchoStar的老闆做報告,當時EchoStar市值100多億美元,比雅虎都大的多。

聽完報告後,佩奇跟大家說:「看到沒有,EchoStar的東西都不是自己的,衛星是買來或租來的,電視節目是授權的,衛星接收器是中國生產的,機頂盒是摩托羅拉的。它做的事就是把好的電視節目送到終端用戶家裡。這樣就值100億美元。」

佩奇可能受到EchoStar的啟發或想法不謀而合,後來谷歌收縮企業搜索服務,甚至後來砍掉90%的收入做了轉型成為世界最大的互聯網公司。

第一點:把有用的信息送達每一個用戶。

什麼是有用的信息?

準確有效的搜索結果。

於是谷歌嚴格控制搜索結果質量,保證搜索結果的公正和權威性。不斷更新演算法懲罰排名作弊行為。

對於收了錢的廣告,佩奇也明白,廣告信息也必須對用戶有用,生意才能長久。於是谷歌把自然搜索和商業廣告區分開,禁止投放違法行業廣告。

第二點:內容不需要是自己的

連接比擁有更重要。比如Airbnb、Uber、滴滴等企業也是這樣做的。

將不屬於自己的有用內容,通過連接用戶,送達終端用戶中,就是谷歌的商業模式。

推薦閱讀:

讀書人的事兒,怎麼能嫌貴呢?
接受能力弱該怎麼改變。?
《鄰座的怪同學》中的女主為何讓人如此嚮往?
Scalers:學習是和自己的偏見作鬥爭
我們學習應有的態度和境界 (隻言片語 丁敏 v2017.10.25)

TAG:智慧 | 产品 | 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