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這麼火 但你想像的到人工智慧的最終形態嗎?
「給你24小時的陪伴,對你有問必答,能上天入地,擁有超越人類的大腦和技能,最終拯救世界……」
人工智慧的急速發展讓我們離曾經那些只會在好萊塢大片里出現的虛擬場面越來越近。
「互聯網的上一幕是PC互聯網,這一幕是移動互聯網,而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期已經基本結束,那麼下一幕是什麼?答案是人工智慧。」目前人工智慧產業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熱潮,不但獲得了科技巨頭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同樣得到了來自用戶市場的熱切呼聲。
在得天獨厚的市場環境下,我們現在是時候大膽暢想一下機器人產業的未來了。
技術依舊是發展核心
與近兩年紅紅火火的手機、VR、電視產業不同,人工智慧領域的准入門檻相對較高,主要是技術門檻。人工智慧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他從出現至今已經有60多年了,即使經歷這些年科技爆炸的時期,也依舊沒有出現像iPhone這樣的現象級產品或應用,各分支領域也都面臨著各自的技術桎梏。
據《全球人工智慧發展報告2016》顯示,全球每10.9個小時誕生一家人工智慧企業,而中國人工智慧企業達到709家。但儘管我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迅猛,但受困於關鍵技術,與國際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業內人士建議,人工智慧產業一定要避免高端產業的低端化。
正是因為存在技術壁壘,所以目前國際上很難有科技公司能夠將人工智慧項目做大做全,正如汽車、智能手機等成熟產業一樣,人工智慧的未來也需要細分化發展。
所以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除了機器人硬體製造以外的各種細分行業,如語音識別,雲端運算,機器學習,手勢控制等等。
細分化發展,協作共贏,將更好的技術應用於人工智慧領域將成為遏制高端產業的低端化的有效途徑。
產品質量有待提高
在全球科技創新的大環境下,國內對於人工智慧的支持政策不斷出台,「人工智慧」首次出現在「十三五」規劃草案中,表明人工智慧正被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
研究機構Gartner預計,2018年全世界將有60億台設備用上人工智慧技術,屆時人們將在互聯網家電、汽車等上面與人工智慧零距離接觸。逐漸進入到人們生活中的人工智慧將擁有前所未有的產業機遇。
但在人工智慧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能清晰的看到一些市場亂象,如大批的偽智能產品充斥著市場,他們僅僅是把普通的電子產品簡單地加入了聯網或者搜索功能,就能以大數據和深度學習的名義進行吹捧。這些商品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普通用戶對人工智慧的誤解,對於未來該行業的應用普及也會形成負面影響。
他們的存在恰恰也說明了一個人工智慧領域還有很多空白需要技術的彌補。雖然機器人服務於人,但也急需一些企業來服務於機器人,比如為了使機器人真正智能化,在雲中建立它的大腦已經成為共識。
據全球首家雲端智能機器人運營商達闥科技介紹,通過雲計算可以儘快讓機器人擺脫「缺心少腦」的現狀。建立可復用的雲端機器人運營商的基礎設施和能力,包括整體架構,語音交互理解,高速網路,機器視覺,人機智能融合等核心技術。
人工智慧的終結形態
有人可能會問,「到底機器人的終極形態是什麼?」。是終結者、是大白、是阿凡達、還是鋼鐵俠。
或許這些經典的影視劇角色都不是機器人的最終形態。我們不妨大膽的預測智能機器人的終極形態就是 —— 雲端智能機器人。採用雲端結合的智能機器人架構,「大腦」在雲端進行數據分析,「身體」在現場執行具體操作,通過移動高速網路(「神經」)連接,形成為人類服務的智能機器人。
也就說把「體積是人大腦100萬倍的機器大腦」放在雲中,然後通過一個安全高性能網路連接到一個阿凡達的身體。
未來的機器人一定是心靈手巧的,「心靈」是機器人要發展邏輯思維,提高判斷、學習和決策能力,「手巧」是要開發機器人的柔性運動。「心靈手巧」的機器人既是一個智能終端、一個網路控制器,同時還是能夠決策、服務的雲計算平台。
近幾年,蘋果、Google、微軟、百度等知名高科技公司紛紛斥巨資在人工智慧領域布局。如果說互聯網變革了人類的生活方式,那麼人工智慧將會切實帶動整個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引領新一輪科技浪潮的發展。
不誇張的說,人工智慧產業能夠像預期那樣順利發展,它將掀起一場新的工業革命,而這場革命一定是多方協同的。
推薦閱讀:
※下一個玩家是軟銀?聯合機器人初創團隊打造高配版智能音箱
※乾貨!仿生智能機器人學術盛宴—山東大學第四期交叉學科學術沙龍
※軟銀孫正義(續):我不是靠運氣,靠的是實力!
※一個日本大叔的浪漫:獨自一人耗時11年開發出了巨型獨角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