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篆刻刀法演變,執刀之法,三指執刀法,輔助刀法

用刀法,簡稱刀法,是指用刻刀在印章上鍥刻文字的技巧和方法。篆刻是書法與刀法相結合的藝術,刀法與書法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刀法不僅可以表現書法的筆意,並能充分表現出線條的」金石味」,比書法又多涵許多藝術內容,這是篆刻藝術的根本藝術價值所在。因此,刀法是篆刻技法中的主要內容。不論章法再巧妙,如果不通過刀法的配合,是不能創作出高水平的篆刻作品的。

篆刻刀法包括執刀、運刀的各種技能和方法,有其特定的表現形式。在完成章法之後,就要依靠刀法來完成篆刻作品的藝術創造,刀法是最後決定作品成敗的關鍵因素。它可以充滿意趣地表現篆法的結構美和書寫美,也表現了刻刀在不同印材上鍥刻時所產生的刀法美和個性美。它的重要性如同書法中的用筆。印章中篆法用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方圓、肥瘦、藏露等藝術形式,都要通過刀法才能完成。所以,學習刀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刀法的演變

篆刻刀法的產生與發展,與中國文字有著密切的聯繫。人類先民在結繩記事之後,遂用圖畫文字記事,而最早的圖畫文字多數是刻出來的,這就是原始刻劃符號。繼而到殷商甲骨文,這種成熟的文字,也是刻出來的。所以,從文字誕生開始,刀法就伴隨著產生了。甲骨文中的鍥刻技法已經相當豐富與成熟。先秦時期的文字,除鑄造的鐘鼎文以外,主要就是印章文字,這種印章文字是鐫刻而成的,因此帶來了鍥刻刀法技巧的發展。秦漢時期的印章,有鑄、鑿、刻、琢、切等刀法。到了元末,王冕取花乳石刻印,開啟了印材利用的新階段,為沖刀、切刀這兩大刀法體系的進一步形成創造了物質條件。到了明清時代,經過文彭、何震、汪關、朱簡、程邃、丁敬、鄧石如、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等篆刻家的大量創作實踐和探索,使刻石刀法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二、執刀之法

執刀之法有五指執刀法、捏拳執刀刀法和三指執刀法三種,與書法執筆相比,只有捏拳式執法有區別,其方向和角度是不同的。

1、 五指執刀法

五指執刀法又分為豎式和橫式兩種:

①、五指豎式執刀法:用拇指、中指相對握定刀桿,無名指頂在刀後,小指輔於無名指之後。同於」五指執刀法」,故又稱執筆法。不同的是刀桿應向前,並稍向右邊傾斜。起刀時,須運全身之力聚於腕、指間。將前刀角按捺入石。運刀時,迎面向里徐徐進刀,取中鋒側筆之意。此種執刀法有運刀如筆的藝術效果。

②五指橫式執刀法:這種執刀法與豎式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手向右外傾倒,使刀斜卧。用無名指抵住石章的右外側,自右向左,取刀的外角入石奏刻線條,主要依靠拇指、食指、中指將刀握住。這種執刀法因有無名指抵住石章,有穩健之特點。

2、 捏拳式執刀法

用拇指與四指呈握拳式的執刀方法。要求五指緊聚作握拳狀,將刻刀緊握手中,用大拇指側按刀的尾部。運刀時,用外向里,刀柄略向外傾斜,運刀時主要是依靠腕力和肘部的力量,使刀在印面上運動。選擇刻刀時宜用粗柄刻刀。這種執刀法的優點是易於著力,宜刻硬質印章和巨印。缺點是印章印文線條的細微部分不能充分表現出來。

3、 三指執刀法

此法類似於五指執刀法。拇指、食指、中指自然伸直,相向握住刀桿,刀桿斜倒右邊,伏在食指第三關節上,與印面約成三十五度交角,下刀角向身,接近三指執鋼筆法。起刀用力將外刀角按捺入石。由右向左橫衝鐫刻,也可由內向外沖刻運刀,其優點是刻出的線條勁直雄健,宜刻白文印;缺點是鍥刻宛轉流暢的線條卻很不容易。齊白石善用此種執刀之法,已到達出神入化的境地,線條斑駁,別具風貌。

三、基本刀法

篆刻的刀法,有基本刀法和輔助刀法。基本刀法是沖刀法和切刀法,輔助刀法是幫助彌補沖切刀法的不足而使用的刀法,種類、名目較多。

1、沖刀法

沖刀法的執刀方法可以用五指、三指、握拳式三種方法,其特點是刀刃在印石上以沖走運行的方式鐫刻線條。在運刀過程中,要注意把握起刀、行刀和收刀的表現方法和要求。

①起刀:用刀角自右向左入石,刀柄與印面呈三十五度角狀。角度太小,刀身會碰擦印面,手指易接觸印框;角度太大,刀刃與印面垂直,也難以著石,運行不易。

②行刀:刻刀運行時,要控制好角入石的深度,運刀要保持運力平穩,不要太淺,太淺者刀跡浮滑,纖弱無力;太深會使刀角陷入石中,難以再運行。若不注意隱入石中,應提起重新調整角度,再行運刀。沖刀的速度也不宜過快、過猛,否則會導致線條破碎,而且難以收刀。運行時要用無名指抵住石章的右側,以控制刻刀的適度衝力,防止刻刀滑出。

③收刀:要適可而止。做到胸有成竹,及時收刀,不要使刀尖超了界限,鋒芒畢露。同時,還要防止因用力過猛而使刻刀衝出限度,破壞其它線條,甚至刻傷左手。用力要穩健,保持及時能放能收,行則有力,停則立止。

2、切刀法

切刀法就是在印石上用刀刃以起伏切刻的方式鍥刻線條的技法。其執刀法亦同沖刀法,只是角度和方向不同而已。切刀法的起刀是先將刀刃的右角刻入印石,與印面呈四十五度角,刀柄略向右傾,刻入石面。如此反覆進行,以點組成線,逐步完成印文筆畫。其行刀方法,要求在注意點的基礎上,將刀柄向左傾斜,使刀刃逐漸切下,使刀刃的左角貼近印石。這樣,就可由點切刻連接成線條。切刀行刀時要防止切刻的點畫排列不要連接得太整齊,如算盤子狀,要自然錯落,以達到含蓄老辣,富有金石氣,又能避免鋸齒形的弊病。丁敬及浙派篆刻藝術作品,主要用切刀法。

四、輔助刀法

篆刻的其它刀法,可稱為輔助刀法。用這些刀法都是在沖、切刀法的基礎上,以沖、切為主,偶爾輔以其它刀法。在輔助刀法中,有的是沖切刀法中的一部分,有的是沖切刀法的補充和發展。名目繁多,據前人總結,有用刀十三法或十五法之說。現將見於歷代論著及經前人實踐過的刀法分述如下:

1、埋刀法

輔助刀法的一種,亦稱「伏刀」。用力按刀入石而起刀;沉著不輕滑浮飄而行刀;鋒藏不顯露而收刀。清·許容《說篆》云:「埋刀法,筆鋒藏而不露,刀法著而不浮。」

2、澀刀法

篆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狀,這謂」澀刀」。此法運刀時,刻刀衝破印面阻力,徐徐掙扎前進。

3、輕刀法

運刀輕舉,凌厲而不凝重,但非淺率輕滑。吳讓之悟得此法妙奧,從而獲得逸韻自如、靈巧明快的淺刻法。

4、舞刀法

舞刀法又可叫「刺刀法」,是在沖刀法不易克服印面阻力的情況下,將刻刀向兩邊搖擺,用力徐徐奮力刺進。刻出的筆畫線條,兩邊都帶有芒刺,以出乎自然之上。

5、飛刀法

輔助刀法之一種,是下刀用力迅疾,運以快速果斷的沖刻的方法。刻出的線條痛快淋漓。

6、覆刀法

亦稱平刀法,覆是倒的意思。刀刃斜卧於印面,然後運刀,指腕齊力,向下一壓,按刀入石,刻出明潔整齊的線條。

7、遲刀法

刻印時,刀刃入石較深,不能速進,謂之「遲刀」。

8、復刀法

即重複用刀之法。一刀一成,再復一刀,直到適合為止。

9、反刀法

刻印時,一刀去一刀來,謂之「反刀」。

10、挫刀法

篆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狀,這謂「挫刀」。此法運刀時,刻刀衝破印面阻力,徐徐掙扎前進。

11、鏟刀法

用以剷平印面字底部分的殘石屑,即所謂「平」。

12、單刀法

刻印時,每一筆畫均用一刀刻成,謂之單刀。其中又有正刀和側刀之分。

13、雙刀法

刻印時,印文的每一筆畫均用兩刀刻成,謂之單刀。其中又有正刀和側刀之分。

14、正刀法

指以刀刃之正鋒入石鐫刻,形同書法之中鋒行筆。

15、側刀法

指以刀刃之斜倒入石鐫刻,形同書法之側鋒行筆。

16、正入法

是起刀入石方法之一種,即以刀刃之一角正鋒入石而起刀。

17、側入法

入刀法之一種,指刻印時,刀桿稍作傾斜狀,以刀鋒之一角側入印石而起刀。

18、雙入法

即起刀時以刀刃之雙角同時刻入印石而起刀。

19、單入法

亦為起刀法之一種,即以刀刃之一角入石而起刀。

20、補刀法

刻印既成之後,用此法修飾印面。明·趙宦光《篆學指南》云:「即印之後,或中肥邊瘦,或長或短、或垂或起,或左或右,修飾勻稱,謂之補刀。」其法用途類同復刀,但有區別。

推薦閱讀:

篆刻刀法:「金石氣息」是從哪兒來的?
2016鈍齋治印選
篆刻入門:從朱簡的理論再說切刀
篆刻史:從萌生到定型

TAG: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