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人物》:書寫偉大歷史的電影 不一定是好電影
在每年的奧斯卡之前,除了人們所熟知的金球獎(Golden Globe Awards)之外,有另一個獎可能比金球獎更具有奧斯卡風向標的意味。
這個獎,不僅獎項設置比金球獎更接近奧斯卡,在評獎方式上與奧斯卡也更為接近。
是的,這個獎項就是演員工會獎(SAG Awards)。
在過去的20次頒獎(1997-2016)里,演員工會獎的「最佳集體演出」的獲獎電影與同年奧斯卡的「最佳影片」獲獎重疊率高達55%,15年和16年則連續兩次「押中」奧斯卡最佳影片(《鳥人》和《聚焦》)。
再看看今年的提名和好萊塢的局勢,也難怪《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不無揶揄地說,「今年可能是兩個獎項重疊率最高的一年」。
而今年,獲得演員工會獎「最佳集體演出獎」的正是——《隱藏人物》
IMDB 7.9分,爛番茄92%新鮮度,Metacritic 74分,相當不錯的成績。
然而在我看來,《隱藏人物》可能是今年所有提名影片里最糟糕的一部。
***分割線***
《隱藏人物》改編自同名非虛構小說,講述的是60年代冷戰期間,為NASA做出卓越貢獻的三位黑人女性的故事。
聰明過人的凱瑟琳,從小就對數字表現出了極高的天賦。年僅10歲就被當地最好的黑人高中錄取,長大後的她,跟同是黑人女科學家的多蘿西和瑪麗成為了同事兼好友。
(從左至右,加奈兒·夢露飾演瑪麗·傑克遜,塔拉吉·漢森飾演凱瑟琳·約翰遜,奧克塔維亞·斯賓瑟飾演多蘿西·沃恩)
在故事發生的1961年,黑人平權運動聲勢尚未壯大,「種族隔離」依然是籠罩在所有黑人頭上的一層陰影。
電影一開場,有這樣一個段落。
三位主人公上在馬路上拋錨,被白人警官查證件,對她們NASA工作人員的身份將信將疑。
我本以為,電影在這裡會鋪墊一些關於種族矛盾的問題的劇情。
然而並沒有。
下一秒的劇情是,這位白人警官就突然就為這幾位上班即將遲到的黑人女科學家警車開道了!
不得不說,這一幕是挺燃的,燃到稀稀拉拉的電影院里響起了一兩聲歡呼聲。然而,這超現實主義的劇情設置卻把我嚇得不輕:對不起,我只是知道NASA挺吊的,我不知道可以這麼吊。
好吧,這是冷戰背景,美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情緒空前高漲,超越了性別,超越了種族,超越了一個高速公路巡警的日常工作職責,可以私自護送素不相識的人去上班。
厲害了,美利堅。
接著,劇情溫度回落,我們來到了三位主人公處處碰壁的工作日常。畢竟,故事的主要情節還是發生在以白人男性為主導的NASA嘛。
由於蘇聯宇航員加加林率先進入太空並成功環繞地球一圈,美國在太空領域的軍備競賽上先輸了一局,NASA不得不儘快完成將美國宇航員送上太空的任務。凱瑟琳由於出色的計算能力,被選派加入計算飛船返回艙軌道的特別小組。
元氣滿滿的凱瑟琳剛剛踏入新辦公室的第一步,就被當頭澆了一桶冷水,白人小哥以為她是這裡清潔員,項目組長「謝耳朵」對她極盡刁難。
因為「種族隔離」,不得不跑到遙遠的「種族隔離」衛生間解決問題。
喝咖啡的杯子被貼上了「有色人種」的標籤以示區分。
然而凱瑟琳始終不卑不亢,專心工作。
另外一邊,多蘿西的升職和瑪麗的工程師進修申請也受到了重重阻擾。
在又敘述了一堆沒什麼太大意義的甜蜜的愛情線劇情和美滿生活的家庭線劇情之後,我們影片在半程之處迎來了第一個小高潮。
一場大雨中,一直伏案工作的凱瑟琳冒雨去「種族隔離」衛生間上廁所,淋成落湯雞的她回來之後,卻被一直對她不錯的部門主管大喝一通。
這一回,她終於不再隱忍,而是情緒徹底的爆發。
這一爆發不要緊,部門主管懵逼了:啥,你一直都這樣上廁所?怎麼不早說呢?說著抄起一把大鎚,把種族隔離衛生間的牌子砸了個稀巴爛。好了,這下上廁所不是問題了。
大快人心啊,電影院里又響起了幾聲歡呼聲。
但是,緊接著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凱瑟琳參加不了項目吹風會,因此每次她辛苦計算之後出來的結果都已經是過期作廢的數據,必須重頭來過,並且,寫出來的報告上還不能屬她的名字。
在一場走廊爭吵戲裡,凱瑟琳再次被破例允許參加這個「高機密」會議,果然,一參加會議就以驚人的學識震驚了四座。
而多蘿西和瑪麗,也分別獲得了工作上的新委任和法庭抗辯成功獲准進入純白人學校進修工程師學,三位黑人女科學家都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再往後,就是凱瑟琳最著名的事迹——火箭升空前手工核算返回艙軌道,宇航員格林說,「如果她說數字是準確的,我隨時都能準備好」(雖然看起來不可思議但是這段劇情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凱瑟琳本人也正是因為這樣傑出的計算能力,被稱為「人肉計算機」。
(真實的凱瑟琳·約翰遜)
影片的結尾,便是我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套路,大段大段地出真人訪談和字幕,一遍又一遍地渲染三位黑人女科學家的事迹。
此時,影院里原本零星的歡呼聲已經變成了持續不斷的掌聲。
而我,也終於可以開始憋了許久的吐槽了。
***分割線***
《隱藏人物》作為一部奧斯卡最佳影片候選,我承認它在技術製作上並沒有什麼太大問題。主題非常棒,劇情雖然有時候節奏有點拖沓但還算流暢,畫面也算工整,而三位主人公的服裝設計更是可圈可點。而用幽默的筆調處理嚴肅的歷史問題,也不失為一種方式。
這部電影的槽點在於,它糟糕的敘事角度和敘事方式背後所傳達出的態度。
首先,是人物刻畫的極度扁平。
電影里的,三位黑人女科學家可謂是極度勵志:她們的不幸全是身邊刻薄的小人導致的,她們的幸福全是靠善良美麗的自己努力爭取來的。
這可是典型的已經過氣的迪士尼公主套路啊,為什麼放在動畫片世界裡人們口誅筆伐,而在黑人女性身上就是光榮偉大?
好的,我們要考慮到時代背景。可是,即使大時代背景下的人,人性也是複雜的。而電影在人物的塑造上,卻選擇性地忽視了這樣的複雜性。
白人呢,白人里也有不那麼種族歧視的,但只要是好,就一好到底;如果是歧視的,那就渾身上下每個細胞都寫滿了浮誇的「厭惡」。
其次,就是試聽語言的極度煽情。
在幾場奔跑上廁所的戲裡,導演選擇了用輕鬆幽默的配樂來刻意營造荒誕感,就連爆發戲之前的那一趟也不例外。
而這場集體出動的戲,從攝影到配樂到剪輯,想說它不是刻意煽情都有點難。
不是說利用技巧帶節奏不可以,而是要注意度。
更為重要的是,這樣一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在幾處凸現黑人與白人之間、男性與女性之間衝突的關鍵劇情上,竟然是虛構的。
可能唯一比較正面的白人角色,就是凱文·科斯特納飾演的白人部門主管艾爾·哈里森了,但是,根據Indiewire和USA Today的報道,這個人物的設計其實是將三位不同人物的事迹融合到一起,才有了這樣的形象。
而電影前半段處處刁難的凱瑟琳的兩位算不上反派的「反派」,謝耳朵和「老版蜘蛛俠女友」克里斯汀·鄧斯特,也是虛構的。用導演的話說,這兩個人物代表的是當時那一類人。
嗯,拍電影嘛,這個程度的改編我都接受了。但你用來製造主要矛盾衝突的NASA種族歧視問題怎麼解釋?
在早年的一段視頻採訪里,關於種族問題,凱瑟琳原話是這樣說的:
「我並沒有感受到什麼『種族隔離』,NASA里的所有人都專註於研究。因為你有使命在身,你要為它努力工作,這個項目的實施太重要了...我知道有隔離有歧視,但是我沒有感受到過。」
(這段視頻在YouTube上可以搜到,來自WHROTV,WHROTV是PBS旗下的弗吉尼亞地方頻道,視頻名字What Matters - Katherine Johnson: NASA Pioneer and "Computer",上面的內容出自視頻11分22秒至11分47秒)
在其他媒體的採訪中凱瑟琳也說過,種族在NASA並不重要。
我可以接受導演為了增加戲劇衝突而強化矛盾,但是主要矛盾無中生有,還利用所謂的「改編自真實事件」來賺取眼球和喝彩,這就令人反感了。
不說別的,就看看去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Spotlight),看看它是在一個怎樣聳人聽聞的故事上做到極致的冷靜和剋制的。
本片的導演是一個白人,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某些原因導演才選擇了這樣的敘事角度。
(本片導演特奧多爾·梅爾菲 Theodore Melfi)
但不論怎麼說,在我看來,這樣的敘事語調能對現在美國的種族問題、男女平等問題、階級斷裂等問題不能帶來任何的幫助,甚至,還有可能到適得其反。那些精英民主黨里眼中的紅脖子們,選擇把手裡的一票投給川普,不正是厭倦了這種看似平等卻實則刻意的」政治正確「論調嗎?
凱瑟琳,依靠驚人的天賦為美國航空史作出了巨大貢獻,獲得總統自由勳章。
多蘿西,NASA歷史上第一位黑人部門主管。
瑪麗,NASA歷史上第一位非裔女性工程師。
她們偉大嗎?偉大。
她們的故事值得被書寫傳頌嗎?值得。
(從左至右,凱瑟琳·約翰遜,瑪麗·傑克遜,多蘿西·沃恩)
但是,以怎樣的態度來看待這段歷史,才是更重要的事情。我們反感、戲謔、調侃了那麼久的抗日神劇,不也是犯了這樣的錯誤么。
預測獎項:無
有力競爭獎項:最佳女配角
豆瓣ID:圓大哩個豆
推薦閱讀:
※小李子拿獎,哪個品牌最瘋狂(優秀廣告賞析)
※《雄獅》:奔跑的孩子
※全球動畫強國26部影片即將角逐奧斯卡,誰有勝算?
※遺憾大約佔了真實人生的一半,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和過去和解。(海邊的曼徹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