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金融的文化基因:《文因洞鑒》

2016 年 2 月 15 日,我們註冊了文因互聯微信公眾號,到今日剛好一周年。這一年來,我們堅持只在微信公眾號發布原創內容,致力於分享實用的內容給大家。從我們的CEO、CKO、CTO,到我們的產品經理、工程師和分析師,再到我們的智能金融沙龍邀請的嘉賓們,他們關於智能金融的思考都承載在這裡。

2016 年 6 月,我們將這一系列思考編纂成冊,於是《文因洞鑒》(Memect Insights)誕生了。為了紀念公司成立 1 周年,我們在2017年1月出品了《文因洞鑒》周年紀念版。今天,為了感謝每一位陪著文因互聯公眾號走過第一年的支持者,我們決定將《文因洞鑒》周年紀念版電子版免費發布。(見文末鏈接)

作為文因互聯學號 007 號的學員,我想借著這個契機,談一談自己的感想。

我到文因互聯工作的第一天,曾經問過西瓜老師(我們私下對CEO鮑捷的稱呼):」文因互聯是什麼意思?」西瓜老師告訴我:」文因互聯就是文因的互聯。」然後他從書架上抽下來一本書遞給我,是凱特·迪斯汀的《自私的模因》。這是我在文因互聯讀的第一本書,它讓我對模因(meme)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模因即是文化的基本單位,它通過非遺傳的方式,特別是模仿而得到傳遞,可以理解為文化的基因。如果說生物體的進化是通過基因實現的,那麼文化的演進則是通過模因完成的。

後來,西瓜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文因互聯的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文因的互聯。我們讓各種思想碰撞,極端鼓勵開放、鼓勵分享、鼓勵開腦洞。知識的分享被看成評判一個人最重要的指標之一。自己的學習心得要第一時間讓別人也知道。每次重要的決策之前,都會集思廣益,任何人都可以建言。

西瓜老師鼓勵每一個人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不僅分享給其他團隊成員看,也給自己看。在自己寫了一些東西,也看了許多別人的文章之後,我越來越能理解此舉背後的深意。正如語言不是思維的工具,而是思維本身。文字也不只是思想的載體,而是思想本身。在我看來,碎片化的想法只能稱之為「靈感」,而釐清內部邏輯,並歸納進框架,形成完整的體系,才能叫做「思想」。因此寫作的過程,也就是構建思想的過程。寫出的文章,是思想,也是一個文因。

這一年來,我們在文因互聯讀了許多書,見了許多人,做了許多事,攀過山丘,也走過彎路。我們關於金融科技的所有思考幾乎全部記錄在了這裡。可以說,這裡的一切就是我們一路走來的腳印。也許現在我們這個山寨看著還很是簡陋,但是細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是一個有靈魂的山寨。大到公司的文化、發布的產品,小到這個公眾號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朝著我們的願景「文因的互聯」前行。

文因互聯有「文因圖書館」,有「文因學堂」,我們從這裡面學習、探索到的東西在《文因洞鑒》裡面都有體現。雖然現在我們的山寨還很小,但是這種精神內核將成為一種強大的內在生命力,支撐我們存在下去,並迎來最終的爆發。

我們這一個想要連接文因的小山寨,本身也是一個文因。這個文因也在不斷演進當中,而一期又一期的《文因洞鑒》,可以看作是文因互聯這個文因的一個又一個迭代版本。

作為《文因洞鑒》的策劃者,我堅信:文因互聯必定是一間百年老店,而《文因洞鑒》不僅會是一冊長壽的思想,更是智能金融時代不斷演進的文化基因。

點此免費申領《文因洞鑒》周年紀念版電子版,申請通過後我們將第一時間將其發送到您的郵箱。

推薦閱讀:

人工智慧這麼牛逼,為什麼還沒有出一個可以自動通關遊戲(比如最簡單的恐龍快打或名將)的外掛?
002—產品化的思考(上)
人工智慧里會誕生出「心靈」嗎?阿爾法圍棋、《終結者》與《阿凡達》的隱秘關聯
2017 年度 AI 和深度學習大事件回顧

TAG:金融 | 人工智能 | 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