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 |騎樓老街,承載歷史韻味的畫卷
01-28
央視紀錄頻道《航拍中國》所拍的《海南》,第一站就介紹了海口騎樓。
騎樓老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歷史。2009年6月10日,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在北京揭曉,海口騎樓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騎樓老街以其唯一性、獨特性榮獲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騎樓老街主要分布於海口市得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等老街區,加上和騎樓隔街相望的鐘樓,是海口最具生活氣息的地方。博愛南是海口小商品批發零售聚集地。
當然,除了這些厚重歷史,中山路也有很多海南特色的商鋪,最多的是海南特產,椰子油、椰香薄餅、鶯歌老鹽、椰雕、黎錦、島服、硨磲、沉香等等,很適合作為手信。來海南最不能錯過的就是累了、渴了,讓小店老闆砍一個原生未加工的椰子,坐在街邊,一邊喝一邊閑聊,這才有了來海南的感覺。沿街不時有一些雕塑,反應的是過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絞面,這種以前的美容方式聽過嗎?小的時候我就見過一次,親戚中的嬸婆給阿姨絞面。臉上打滿白色的粉,然後雙手捻著細細的線,認真又細緻地絞著。大約就是為了除去臉上的絨毛。很久以前在泰龍城附近見過一位阿婆擺攤給人絞面。顧客是年輕女孩,邊上還排著隊。當時覺得特別驚訝。出於好奇想嘗試下,終因怕疼作罷。其他諸如買賣討價還價、桌上擺兩碟花生豆腐喝酒閑聊(想起孔乙己)、船上漁民互喊等,倒是很有民國劇情的感覺。陽光正好,也有很多清新又小確幸之物。似乎大多著名步行街都集結了這樣一些小店,如同廈門中山路、鼓浪嶼。繪著本地特色的明信片似乎是必備之一。逛完中山路步行街,大概就到了飯點。問個路,走個十分鐘,去騎樓小吃街或泰龍城吧。騎樓小吃街彙集了大部分海南風味小吃,椰子飯、木瓜雪蛤、陵水酸粉、後安粉、文昌雞、竹筒飯等等,而最值得一嘗的大概就是海鮮了,通常都是燒烤的方式。晚上,整個騎樓內部廣場都是燒烤攤,夏天比較愜意,燒烤啤酒閑聊。冬天風大,很冷。說是海口的小吃,但也有非常多其他地方的小吃,川湘東北西北台灣港式日式韓式等,整個就是小吃的匯聚。很多人慕名而來,但其實有點虛名。旁邊的泰龍城也可以去逛逛,基本當下流行的小吃那裡都有。有一家鳳爪店,每次去幾乎都排著隊,同事也極力推薦,而我去了那麼多次,居然沒嘗過一次,真的應該特意為了鳳爪去一次。如果來海口度假遊玩,那騎樓應該是第一站吧。
推薦閱讀:
解說詞是這樣的:騎樓商業街,一樓是店鋪,二樓以上是人們居住的地方。因建築的一部分突出外面,像人騎跨在上面,因此得名騎樓。騎樓是海南人從東南亞帶回來的建築樣式,對於他們來說,大海並不意味著阻隔,而是通往遠方的道路。從清代開始,海南就有下南洋的熱潮。出海闖蕩的人們,捎回不少新奇玩意兒,小到咖啡,大到騎樓這種設計,甚至連造房子的水泥,都是從南洋運回來的。
騎樓老街覆蓋面積約二平方公里,總長四點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層高的騎樓建築近六百棟。
騎樓大多布滿優雅細緻的雕塑和洋派的裝飾,據說融合了古羅馬券廊式、南洋式、哥特式、伊斯蘭、巴洛克等不同的建築風格。樓層都不太高,兩三層的居多,有些還保留著早前的商號,和憑欄、門窗等處的精美雕花。近幾年,騎樓進行大面積修繕,重新恢復了往日風采。陽光明媚的日子裡,逛騎樓,嘈雜而又慵懶的生活氣息讓人流連忘返。逛騎樓,必不可少的一定要去中山路、騎樓小吃街、泰龍城小吃街。中山路步行街不長,卻集中了近乎騎樓大部分的景點,如騎樓風貌展示館、南洋文化展示館、文領館、天后宮、冼夫人紀念館、瓊崖一大舊址、西天廟、武聖廟等。
天后宮始建於元代,是海南最早的天后宮,被譽為老海口的保護神。它也是海南規模最大的媽祖廟,更是海口這座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載體。海口媽祖文化和福建閩南、台灣及海外媽祖文化同成一體。天后宮展覽著媽祖文化的碑文。我們去的時候,陽光正好,院子里樹上掛滿紅燈籠,當天也有慶祝或祭祀活動,鞭炮、鼓聲喧嘩,久居城市,這些聲音特別悅耳。
南洋騎樓文化展示館是海口騎樓老街的文化平台,據說也是海南文人、學者聚集的高地。這裡可以看到海南名人介紹和民國時期騎樓老街的老照片等文獻資料。曾被流放至此、對海南的教育、文化作出巨大貢獻的五公介紹首當其衝,而位列第一的是宋代大文豪蘇軾。如有耐心把展示館裡的介紹仔細看下來,整個海南的發展史也是大致瞭然。其中,著名清官海瑞、宋氏三姐妹等也是海南人。推薦閱讀:
※百萬驢友告訴你,國慶自由行去哪裡
※雲上的雪場 | 白馬八方
※東南闕里 大隱隱於市的孔氏南宗
※元旦打算去上海玩,第一次去魔都,求三日遊玩攻略?
※尋訪俄羅斯 | 一張寄往舊時歐洲的精緻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