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本或許還值得你一讀的「經典」
我百感交集,最後卻想這其實算是很正常:經典不會流行,也不會突然消失,因為它的讀者分散到無盡的時間和空間里了。
是去讀那些上千頁的經典,在沒有任何人激勵、讀完甚至完全沒機會和任何一個人談論它的情況下;還是拿起一本《願有人陪你顛沛流離》一類的書填充掉放空的某個午後,以便和別人談笑風生?
這對任何一種讀者而言,顯然都不是一個兩難的困境選擇。
叔本華在很久之前對這兩種閱讀做出了帶有人格歧視般的評判:「讀者大眾讀的愚蠢和反常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因為他們把各個時代、各個民族保存下來的至為高貴和稀罕的各種思想作品放著不讀,一門心思地偏要拿起每天都在湧現的、出自平庸頭腦的胡編亂造,純粹只是因為這些文字是今天才印刷的,油墨還沒幹透。」
讀者可能並不愚蠢,恰恰是太聰明了:一本從來不會主動闖入其視野的書籍,對生活的脾益興許是沒有的吧。不了解,所以沒興趣,沒興趣,所以更懶得去了解。
閱讀經典和閱讀未經時間沉澱的著作,區別也許在於是「見自己」和「見眾生」,本無對錯。
優秀的、經典文學作品所能起到的作用應該是讓讀者發現自己,明晰他們心中模糊的想法,跟著故事主人公接受道德拷問進而發現讀者自己都意識不到的隱秘,是幫助讀者確立「自己」。一部能夠得以流傳的作品,便擁有這種超越時空界限的普適性:國家會消失,革命會沒蹤影,人來人往俱成灰,還能留下來的作品,必然應能夠在每個具體的讀者記憶力復活。能成為經典的,寫出來就是經典,並愈發發揮出一部經典所能產生的各種影響。
時代著作,如普通的冒險遊記、勵志故事,是用某種姿態來讓讀者「見眾生」,甚至是讓讀者和真正的自己越來越遠,這些作品放棄去讓讀者參與到文本中去,或者說書寫者沒有這種能力。
上面兩段大概已經回答了「為什麼讀經典」這個問題,不如再多問幾個問題,經典是那些閱讀起來更費力的書嗎?一部經典究竟為何會被稱為「經典」?如何培養閱讀經典的興趣?
為什麼明明知道經典要優於未經時代檢驗的作品,這些問題仍然需要被不停地回答?活著的人的聲音永遠大於死去的,少有人能忽略耳邊的聒噪而聆聽到背景音,經典,需要一個個活人去引導,代為故人發聲,穿越和時代的隔膜,到達到具體的讀者身上。
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這篇文章里,對「經典」做了推導式的描述定義:
如經典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因此經典不管何時、第幾次讀都能有新的發現,愈發能發現已經被老生常談的它裡面有太多的新奇和獨特;它自身涵蓋了某個宇宙,在和讀者的碰撞中能夠不斷地碰撞出新穎的東西。
經典所產生的巨大影響,能夠使得你未閱讀他之前,便被它喬裝成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隱藏在深層記憶中,並能夠讓時代噪音在它面前消解。
卡爾維諾對經典的定義,並不具有數學式的精確性,並不是說一本書達到怎樣的指標便可以被稱為「經典」,而是經典應該是怎樣的,經典在它與讀者、時代的動態性互動中得以漸漸明確。
既然如此,也許是時候開出一份「經典」書單了,這裡的標準是一種更加模糊的標準,不論文學成就,不論歷史影響,不論出版年代,而僅僅是它也許能成為「一個」讀者心中的經典,助力「這位」讀者確立自己在這個世界的定位。那麼依據這個標準,《月亮與六便士》比《湯姆叔叔的小屋》更值得被稱為經典。
1.紅樓夢 曹雪芹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2.小王子 聖埃克蘇佩里
「因為忘記自己的朋友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朋友,如果我忘記了小王子,那我就會變得和那些除了對數字感興趣,對其他事都漠不關心的大人們一樣了。」
一本寫給大人的童話,別忘了我們都曾經是小孩子。
3.唐吉訶德 米蓋爾·德·塞萬提斯
你能堅持一件別人都說荒唐的理想多久呢?
4.祖先三部曲 卡爾維諾
一個人分成兩半,會不會更容易看清善與惡?一個人只有和塵世保持距離,會不會更能改變命運?一個人若根本不存在,如何發揚騎士精神?
卡爾維諾用三個幾近荒誕的寓言,問我們如何才能保持完整、走向完整。
5.狂人日記 魯迅
救救孩子。
6.卡拉馬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們善於兼收並蓄互相對立的東西,並且一下子看到兩個深淵,一個在我們上面,是高尚理想的深淵,一個在我們腳下,是極其卑劣、極其醜惡的墮落的深淵。
也許是人類最好的小說之一。一件複雜弒父案里最複雜的便是——這是一件心靈案件,它的走向、審判,都應該是心靈上的審判。陀氏筆下的卡拉馬佐夫式的激情和墮落,是俄羅斯的,也是全世界的。
7.了不起的蓋茨比 菲茨傑拉德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他對我說,「要記住,這個世界上並非所有的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這個永遠處在還債狀態中的菲茨傑拉德,立在繁華時代的風暴中央,卻看到生命指向虛無,一路急轉直下。
8.局外人 阿爾貝·加繆
每個日子都喪失了自己的名字。對我來說,只有「昨天」與「明天」這樣的字,才具有一定的意義。
戰後的存在主義,為何仍然讓人感到某種溫暖。比如,我不想用我的哭泣表達對母親的離去的感情。世界荒誕,人在荒誕之中不覺荒誕。
9.一九八四 喬治·奧威爾
他愛老大哥。
老大哥不愛他。關於極權主義的巔峰之作,1984年沒有真正到達,也許是它的功勞。
10.城堡 卡夫卡
最疲憊但閱讀體驗之一。按照通俗的理解,城堡是說行政體制中掙扎的小人物。個人感覺更像是說普遍存在的自我沒有覺醒,或者說自我並不存在。當我們想要去尋找理清自己命運的邏輯時,各種冗雜的信息呼嘯而來,我們只能像k.一樣做著一些太無力的掙扎,永遠無法靠近答案。
11.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
馬爾克斯向許多偉大的小說家證明了一個真理,深刻與否,寫的好看,才是被讀者接納的最有效武器。
《百年孤獨》掀起的拉美魔幻現實風暴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開始影響了一大批中國作家,現在青年朋友閱讀《百年孤獨》,更像是踏進文學大門的一道門檻,借它的摧殘,分清真偽文學的差異。
12.小徑分岔的花園 博爾赫斯
博爾赫斯近來成為許多書店er的天堂代言人,以為身邊充滿書,被書包圍,自己就能成為一個深刻的人。
這個痴迷於夢境、鏡子、記憶、迷宮的只寫短篇的作家,寫出了鳥兒而非羽毛式的輕盈小說,展示給了讀者一個迷宮般的世界。
讀博爾赫斯的小說,像是在和他進行一場雲霧繚繞的迷宮遊戲。他激醒我們活著的現實,世上萬物都在被遺忘追逐。你不能短淺地迷失在書的世界,擺成姿態,而是借前人的智慧,竭力透徹生活。凝視疑惑。
13.月亮和六便士 毛姆
大多數人撿便士,但也總有人抬頭望月亮。月亮也因這少部分人的凝視,而變得清輝。
14.追憶似水年華 普魯斯特
這個書名讓人害怕,但其實卻道明了這是一本可以普及開來的作品(如果不是特別長的話):它只是在講過去。
養尊處優、體弱多病只能卧床的普魯斯特是在用記憶來補償自己: 我們在生命中某些有利時刻重新把握「過去」,便會「油然感到自己本是絕對存在的」。
這個敏感到病態的作家,(媽媽有天沒吻他,便以為媽媽不愛他了)教會了人如何回憶。
15.喧嘩和騷動 福克納
這是一本可以讓人如痴如醉的意識流作品,很多時候你完全不必再去考慮主人公的意識究竟飄蕩到了哪裡,就想像自己躺在屋檐下,用力地追憶往事,各個年月的無數張臉重疊在一起。
16.包法利夫人 福樓拜
我寫過兩篇關於包法利夫人的文章,第一篇還很曖昧地談了談她的作,第二篇則近乎褒義地稱頌起這種作。
作死,本質是對無意義的拒絕。
17.復活 托爾斯泰
一部由虛假動機構成的現實主義作品。有極為出色的心理描繪:墮落的道德、麻木的心靈如何一步步走向復活。
18. 山月記 中島敦
因為害怕自己並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為有幾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與瓦礫碌碌為伍,遂逐漸遠離世間,疏避人群,結果在內心不斷地用憤懣和羞怒飼育著自己懦弱的自尊心。
19. 惡童日記 雅歌塔·克里斯多夫
三觀盡毀之後,你卻看到了人物形象的合理性。
20. 失明症漫記 若澤·薩拉馬戈
人性是被包裹在「文明」里的「野蠻」。
21. 達洛維夫人 弗吉尼亞·伍爾夫
22.斯通納 約翰·威廉斯
23. 渴望生活 歐文·斯通
24. 麥田的守望者 J. D. 塞林格
25.教父 馬里奧·普佐
26.浮士德 歌德
27.人間失格 太宰治
28.人鼠之間 約翰·斯坦貝克
29.羊脂球 莫泊桑
30.追風箏的人 卡勒德·胡賽尼
31.德米安 赫爾曼·黑塞
32. 黃金時代 王小波
33.活著 余華
34. 羅生門 芥川龍之介
35.一句頂一萬句 劉震雲
36.馬丁·伊登 傑克-倫敦
37.命若琴弦 史鐵生
38圍城 錢鍾書
39 飄 瑪格麗特.米切爾
40香水 帕·聚斯金德
——————
公眾號一晌貪歡(pereader)
http://weixin.qq.com/r/-0gkPHXEDihxrTFf9x3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年年必備經典5款大衣及其經典色,哪件才最適合你?
※步入中醫經方的世界:太陽證入門
※這是18個最經久不衰的好設計,裡面一定有你還在用的!
※"知戲子而不知將軍"這句話什麼意思?有背景故事嗎?
※如何看待熊逸在得到APP開設《熊逸書院》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