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體外DNA(中篇):驅動腫瘤異質性的利器

上篇回顧

上一篇文章《 染色體外DNA(上篇):原癌基因的載體》向大家介紹了在腫瘤細胞中,存在著攜帶擴增原癌基因的ecDNA。至此,我們不禁要問:原癌基因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並形成ecDNA,對於腫瘤來說有什麼正面意義,以致這種現象在腫瘤的演化中合理存在,而不會被選擇壓力淘汰掉?本篇文章將為大家揭曉謎底。

一、腫瘤基因組的異質性

腫瘤異質性這個名詞,估計領域內的同行應該不會陌生。簡而言之,是指在一團腫瘤組織之中,每一個腫瘤細胞的表達譜、突變譜是不完全一致的。這也導致在同一個組織中,不同腫瘤細胞的功能(比如生長特性、對藥物的敏感性等)也並非完全一致。這給腫瘤的治療帶來極大的挑戰。

腫瘤異質性,從外因來講,跟微環境有關。比如腫瘤組織的邊緣和中心,有不同的氧分壓和營養物質濃度,而邊緣的腫瘤細胞,還有機會和其他細胞進行通訊,因此導致選擇出不同功能特性的細胞。但就內因來說,是與基因組的異質性緊密相關。為了避免將問題擴大化,我們暫時把目光鎖定在原癌基因拷貝數的異質性之上。

二、先從有絲分裂談起

在解釋ecDNA如何驅動腫瘤基因組的異質性之前,我們必須先回顧一下有絲分裂的基本知識。

用大白話來講,腫瘤是由一團分裂不受控制的細胞組成的。體細胞的分裂,中文叫做「有絲」分裂。而英文mitosis的詞源出自希臘語mitos,即thread(絲線)之意。這裡的「絲」,指的是牽引複製完畢的染色體往兩極走的「紡錘絲」。

只要學習過高中生物,對以下的文字應該不會陌生:

有絲分裂前期,複製完畢的染色質開始凝聚,形成染色體,兩條姐妹染色單體由共同的著絲粒連接;核膜逐漸降解,中心體移動到兩極,放出紡錘絲,附著在染色體的著絲粒上。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整齊排列在赤道板上。有絲分裂後期,受紡錘絲的牽引,姐妹染色單體分離,移向細胞兩極。有絲分裂末期,母細胞縊裂成兩個子細胞,核膜重新形成,緻密的染色體重新變成染色質。

有絲分裂最重要的一步,是保證細胞核遺傳物質等量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之中。這裡,紡錘絲和著絲粒功不可沒。假設它們出了差錯,就會形成所謂的lagging chromosome(遲滯染色體)。正常情況下,當細胞檢測到染色體lagging時,就會啟動自殺程序,避免將錯誤的遺傳信息傳遞給子細胞。而當某些抑癌基因的功能受到抑制時,自殺程序便無法被順利啟動,從而導致子細胞染色體倍體異常(即染色體數變多或變少)。這也是細胞惡性轉化(或者說癌變)的機制之一。

ecDNA也是一種存在於細胞核的遺傳物質。然而目前就ecDNA的起源,尚不十分清楚。但簡單來說,是從受損的染色體上脫落下來的碎片,並隨機拼接起來的遊離於染色體外的DNA。值得注意的是,lagging染色體也可被視為受損的染色體,也有機會碎片化。在染色體碎片隨機拼接時,有的DNA可頭尾相連,連接成較為穩定的環狀,形成細胞遺傳學中所謂的double minute(雙微染色體)。

儘管機制尚不明確,但已知ecDNA也是可以隨著染色體的複製而複製的。最主要的證據來自於實驗觀察:只要培養方法得當,ecDNA並不會在細胞多次分裂(或者說多次傳代)後丟失。反過來講,假設ecDNA不可複製,那麼在經過多次細胞分裂後,就會被稀釋到不可檢測的水平——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三、ecDNA的隨機分配

正因為ecDNA是來自染色的碎片,自然便不具備和染色體一般完整的結構,比如不存在著絲粒。這就引出一個重要事實,在有絲分裂時,ecDNA是隨機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的。

我們不妨將原癌基因(橙色)的空間位置分別放在兩個位置來思考這個問題:染色體 vs ecDNA。

先來看看位於染色體的情況。一個母細胞獲得了額外的染色體,導致原癌基因拷貝數增加,如上圖的3個拷貝。在有絲分裂時,受紡錘絲牽引,附著在著絲粒(黑色圓點)姐妹染色單體被平分到兩個子細胞中,依然是各3個拷貝。這屬於經典的孟德爾遺傳。

但當原癌基因位於ecDNA時,情況就複雜得多。同樣是3個拷貝的原癌基因,在有絲分裂時,ecDNA隨著染色體複製。但是,由於沒有著絲粒,紡錘絲並不能牢牢將其抓住。這就導致在細胞縊裂時,複製好的ecDNA是隨機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的。因此,子細胞的原癌基因拷貝數可能是以下的組合:0+6,1+5,2+4,或3+3。

四、ecDNA的隨機分配驅動腫瘤基因組的異質性

只要看懂上面那個圖,我想各位讀者應該能理解,ecDNA是如何驅動腫瘤基因組的異質性了。這裡不妨自行想像一下:大量攜帶ecDNA的腫瘤細胞不斷分裂,它們的子細胞,以及更多代以後的細胞, 會是什麼樣的遺傳狀態?

我們的合作夥伴利用計算機模擬了這樣的情況。

如上圖b,假定將原癌基因分別放在ecDNA或者HSR(染色體上的均質染色區,見上篇解釋),並賦予ecDNA隨機分配到兩個子細胞的能力;而HSR上的原癌基因拷貝數,賦予其1%、5%或10%的意外倍增幾率;最後模擬不同情況下,原癌基因拷貝數的增長曲線。(忽略了許多具體的模擬參數,但不影響講解問題。)

可以看到,當原癌基因位於ecDNA時,可以更快地獲得更高的拷貝數,遠比HSR的10%意外倍增的設定要快得多。而我們通過實驗也發現(上圖c),當原癌基因位於ecDNA時,其拷貝數從總體上來講,要比位於染色體的多。

其實不難理解,在上一節的示意圖中,我們已經知道,假設母細胞有3個ecDNA,它的子細胞可能有0+6、1+5、2+4或3+3個ecDNA的組合。假設是0+6,那麼就有一個子細胞的ecDNA數瞬間翻倍。而這個翻倍的子細胞的下一代,其ecDNA也有可能再度翻倍。因此,ecDNA的存在,允許腫瘤細胞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原癌基因拷貝。

同時,正由於ecDNA是分配是隨機的,在經過多次有絲分裂後,子細胞群體的原癌基因拷貝數的離散度就會變得非常大。我們同樣也使用計算機模擬了這一過程。

生態學中有一個叫「Shannon多樣性指數」的指標,它反映的是一個群落的多樣性。當群落中的生物種類越多,比例越均衡,Shannon多樣性指數就越高。我們借用這個指數來衡量腫瘤組織(相當於一個生物群落)的異質性。如上圖所示,當原癌基因位於ecDNA時,腫瘤組織內部的多樣性增長速度比位於HSR的快,說明ecDNA可以迅速地推動腫瘤的基因組異質性。

五、ecDNA推動腫瘤的快速演化

由ecDNA驅動的腫瘤基因組多樣性,給腫瘤帶來什麼好處呢?

假設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理解,就好辦得多。進化論的一個核心理論是,適者生存。所謂「適「,即性狀相對於環境的合適。因此,某個性狀並不是越強或越弱,就越有利於生存,而是要結合具體環境來考量的。

同樣,就原癌基因的拷貝數而言,並不是拷貝數越高,就越有利於腫瘤細胞。比如說,拷貝數太高,會給細胞帶來代謝負擔,在靶向藥物攻擊時也死得最快;而拷貝數太低,則無法獲得生長優勢,也可能不足以抵禦細胞本身的凋亡機制。那麼,拷貝數在什麼範圍內才是最合適的呢?對於腫瘤細胞來說,它們無法預先獲知。但是,由於有了ecDNA的隨機分配特性,腫瘤可以迅速演化出多樣的子代細胞,用以面對多種多樣的環境選擇。

小結

這一篇文章,本司機向大家介紹了ecDNA如何驅動腫瘤的異質性,並推動其快速演化。其根本機制是:缺乏著絲粒的ecDNA在母細胞有絲分裂時,隨機分配到子細胞中。一方面,這有利於腫瘤細胞更快地獲得高拷貝數的原癌基因,另一方面,又使得子細胞群體原癌基因拷貝數的多樣性迅速增長,從而在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基因型,並得以迅速演化。

下一篇文章,本司機將向大家講解,攜帶原癌基因的ecDNA是如何為腫瘤治療帶來極大的挑戰。

相關閱讀

染色體外DNA(上篇):原癌基因的載體

染色體外DNA(下篇):腫瘤耐葯的秘密武器


推薦閱讀:

最不容易面癱的腮腺腫瘤手術——腮腺腫瘤區域切除術
癌友必知:腫瘤治療的隨訪總結
十億多投向腫瘤醫療服務 益佰的轉型之路喜憂參半
腫瘤科醫生帶你認識肝癌的靶向治療
一文讀懂腫瘤病理分期:早/中/晚期或I/II/III/IV期

TAG:肿瘤 | 染色体 | 进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