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互聯網巨頭做不好醫療 (2)
互聯網投資界里很普遍的思維就是通過資金優勢,燒錢搶地盤, 贏者通吃, 收割回本, 就產生了所謂的賽道和窗口期這些理論, 這種思維自然而然也成了很多互聯網公司的目標和行事方式。而互聯網巨頭做不好醫療的第二個原因, 就是這種思維在醫療領域的碰壁。
互聯網目前所席捲的成熟行業中原有玩家體量都很小, 互聯網的席捲不是因為技術優勢,而是資金優勢可以很容易突破和控制大部分用戶,完成市場格局的新劃分,比如出行,餐飲,媒體,社交,購物等等。在滴滴之前,計程車公司普遍只存在當地,規模很小,在零售行業里,餐廳業和線下銷售等也缺乏巨頭,通過較小代價既可以完成大部分市場份額的布局,傳統競爭對手也沒有足夠的實力抵抗。
在醫療行業里,互聯網企業的資金體量優勢蕩然無存。
在最新的世界500強企業里, 從收入來說, 前30強包括了4家醫療領域的公司, 而互聯網領域最高的是亞馬遜的44名;從利潤來說,前50有5家醫療領域公司,互聯網領域只有谷歌字母表; 從研發投入來說, 前30名有11家醫療企業,互聯網領域只有谷歌字母表和臉書。國內互聯網領域裡, 估值在100億人民幣以上的已經鳳毛麟角, 真實握在手裡的資金更為有限,而在醫療領域, 僅上市企業中100億人民幣市值的就很多,更重要的是醫藥領域內的玩家通常已有銷售和盈利,自帶造血能力,有足夠的現金去應對行業變化。
哪怕在被認為極為分散並且互相孤立的醫院體系內,普通三甲醫院的年收入也有幾億到十幾億不等, 互聯網企業加上背後的風險投資都很難消化一家三甲醫院, 更不用說利用資金優勢鋪完整個賽道,短期之內完成市場重組然後盈利退出。
在互聯網野蠻入侵時代,BAT投入數十億就能引來吃瓜群眾對土豪仰視,出行,餐飲,旅遊等經過上百億的消耗戰也基本塵埃落定,然而這些投入在醫療行業里年復一年的數百億的收購,數百億的研發,數百億的利潤面前,只是一些小數字。百度去年大肆宣傳研發佔比16%,成為世界研發93名,而騰訊則天下昭告已佔領遊戲行業,但研發佔比只有9%,而醫療行業里葯企的普遍研發比在20-30%。
當然醫療行業不是鐵板一塊,也不是毫無破綻,比如國內藥品零售領域就面臨著巨大生存危機,如果針對弱勢的某個單點突入,互聯網巨頭積累的體量優勢有可能成功,當然這樣他們和業內玩家並無區別,甚至在資源上處於劣勢;互聯網巨頭在席捲了很多行業之後所產生傲慢,導致他們妄圖利用自身少部分資源對醫療全行業宣戰,造平台搶地盤,希望用互聯網方式劃賽道,快速決戰,當然最後發現不能如意。而當無法快速做到贏者通吃,並且預期的資金和時間消耗遠遠超過承受力的時候,最好的方法恐怕也是百度這樣的收縮和退出。
簡單來說,醫療行業內流動的資金和創新力遠遠超過其他任何行業,很多傳統行業所懼怕的互聯網巨頭在醫療行業里也只是一個平凡路人,加上積累的傲慢和怠惰,失敗也是很容易預計到的,這也給了醫療行業內自我孵化和創業的時間窗口,畢竟業內的巨頭都還沒把我們弄死,不用去擔心幾個路人, 最重要的是在這場漫長的消耗中做出自己的產品, 產生自己的銷售和利潤, 放棄賽道思維, 放棄燒錢模式, 重回商業本質, 就是通過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產品來獲取收益。
下一次,再有TMT轉來的投資人裝模作樣問,BAT進來醫療行業怎麼辦,可以大方的回一句:有句賣媽批的話不知當不當講。
推薦閱讀:
※致敬教師節 | 上課也要用「黑科技」,扎心了老師……
※習慣性謙讓在職場是一劑毒藥
※隔壁茶館開張啦
※大數據分析到底需要多少種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