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哈爾濱 怎能只在中央大街吃吃逛逛?!
如果你計划去哈爾濱千萬不要只逛吃在中央大街
2017年春節,我們追著冰雪大世界的熱點,去了趟零下20度的哈爾濱。首先,關於哈爾濱,各大旅行網站上的遊記一抓一把,我比較推薦知乎的這個帖子(鏈接:哈爾濱旅行有哪些攻略?有什麼值得去的地方? - 旅遊 - 知乎),比螞蜂窩上流水賬式遊記好很多,有理有據條理清晰。出發前熟請讀10遍。
1. 哈爾濱並沒有像天氣預報里說的那麼冷,也沒必要把自己打扮成「愛斯基摩人」。但前提是不要將自己的任何一寸皮膚暴露在外面。
2. 哈爾濱打車很容易,滴滴一下馬上出發。如果你預算比較寬鬆,可以去旅行社買那種往返管接送的套票。
3. 如果你有計划去哈爾濱,千萬不要只逛吃在中央大街。(春節除外)
那還能去哪兒逛吃?
來到哈爾濱的第二天,一位又胖又任性(還有點兒傲嬌)的計程車司機把我們的目的地從中央大街改到了老道外。
老道外主要是指沿「靖宇街」延伸而開的頭道街至二十道街。
他告訴我們,老道外才是哈爾濱的發源地。很多當地人曾經以為,這條靖宇大街能成為哈爾濱的「中央大街」。
以前,道外的靖宇大街和道里的中央大街一樣,都是用方石鋪路(好像是哈爾濱當時僅有的兩條石頭路)。後來,中央大街改造成了遠近聞名的步行街,三步一個秋林里道斯,五步一個馬迭爾冰棍兒。也是後來,靖宇街為了方便通車,被鋪上了一層瀝青。
自城市規劃伊始,老道外這裡就沒有被當做重點旅遊景區打造。雖然有人認為,老道外無論是從巴洛克建築的數量、還是它的歷史厚重感來說,價值都超過了中央大街。
哈爾濱當地人對老道外還是有情結的。
這裡有他們說不太明白的「老毛子」建築,也有「不騙人」的好館子。
哈爾濱市政府從2007年開始,對這片歷史保護街區進行分期改造。目前主要的商店和飯館都集中在南二道街美食一條街和南三道街民俗風情步行街。
南三道街民俗風情步行街老道外之美食地圖
張包鋪的排骨包子很出名;老松濱飯店是吃傳統東北菜的;還有在南六道街的張飛扒肉,也是很出名的老店。
恰逢春節,老道外這裡不似中央大街那麼熱鬧,大多數飯館都處於閉門謝客的狀態。偶爾有那麼一個館子開了門,也只有一兩個服務員忙裡忙外。所以下面這盤鍋包肉,我們足足等了一個小時。
PS:說到鍋包肉,很多哈爾濱當地人都給我們安利了一家博物館式的飯店——老廚家道台食府。無論是堂食還是樓下打包帶走,都得排隊,而且這家店還不接受預訂。對於時間緊迫的外地旅客來說,時間成本有些高。與中央大街兩頭排隊等客的黑車不同,我們在老道外第一次看到了哈爾濱的紅皮兒蹦蹦。司機師傅是個老大爺,他收了我們9塊錢路費,附贈全程講解。他說以前的哈爾濱只有兩個區,東邊是道里和南崗,主要是外國人;西邊是道外,住的都是中國人。中國人在道外蓋樓的時候,借鑒了道里「洋房」的外表,但內部又延續了類似於四合院的中式院落結構。
所以他們把這種建築風格叫做「中華巴洛克」。
中華巴洛克的建築特點是:建築臨街的側立面是巴洛克建築風格,而局部裝飾圖案則取材於中國傳統的祈福文化元素,比如石榴、葡萄象徵多子,蝙蝠、牡丹、如意、銅錢、卷草等則表達了福、祿、壽、吉祥之意。立面背後的空間是典型額中國四合院,其平面局部和功能都是傳統民族的。老哈爾濱人也將其稱之為「圈樓」。
20世紀初是哈爾濱最繁榮的時代,在日本人佔領東北前,這裡是俄國前朝移民群聚地和著名的通商口岸。數據顯示,1912年哈爾濱人口為68549人,其中俄國僑民就有43091人,佔總人口一半以上。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建築,也都大多修建於當時,距今也有近百年歷史了。2016年,哈爾濱政府全面開始征地工作,年底已完成凈地,改造項目涉及的5597戶居民及公企單位全部從這裡搬離。現在,沿著靖宇大街一直向東,每隔一條街都會有1個帶著紅袖箍的巡邏人員,以防有人闖入這些危樓。
至於這些建築是否真的能如他們所說「修舊如舊」,我們不得而知。但在很多老哈爾濱人的眼裡,老道外的歷史就是哈爾濱的歷史。
所以,如果你有計划去哈爾濱玩,而且你的行程沒有那麼緊張,不妨來老道外逛吃逛吃。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