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演講的空間局限,JTBC的這檔《說話之路》挺對我的胃口

很久不推薦韓國綜藝了,但是今天冷眼君想來說一下JTBC的這檔《說話之路》,因為這又是一檔挺對我胃口的節目。

《說話之路》於去年9月21日開播,在韓國當地是每周三晚21:30播出。目前已經播出了18期,在愛奇藝上能看到前15期的節目。

那這檔節目是說什麼的呢?

簡單說就是「街頭演講」。節目每期會邀請3位或4位演講嘉賓,去到韓國的公園、街頭、商場門口等地,依次進行個人演說,聽眾就是街邊臨時聚攏的路人。每一段演講結束後,路人都要為其投票,最後節目組會根據票數摺合成金額,作為募集的公益款項。

從場景來說,《說話之路》也並非一檔純戶外的節目。首先節目的開場會在一個類似於廢棄倉庫的棚內場景開始,人物包括兩位MC柳熙烈和HAHA,外加當期的幾位演講嘉賓。在這個部分,主要是進行人物、演講背景等方面的介紹。

接著所有人會集體轉場,從演播室後方的一個叫「話門」的地方進行「穿越」,直接轉場至接下來要進行街頭演講的場地。

來到戶外之後,也有兩個場景。

首先是演講的待機場所,就是離演講地很近的一個半開放房間,在這裡MC和演講者可以通過面前的監視器看到接下來的每一位演講者的演講過程,並予以實時評論。

接下來就是各位演講者依次走下來,去到麥克風所在地,進行一場街頭演講。每一場演講可能會因為所選場地的原因而人數不一,也可能是每位演講者在開始之前的動員不夠,影響大家的聚集。總之,當你走出待機場所,獨自走到人群中間時,就完全看這位演講者的能力了。

不過有一點,行人不會一直在那裡,每一位演講者都需要快速將周圍的路人聚到自己身邊來。

至於演講者的角色身份,從冷眼君看過的幾期來看,包括作家、演員、導演、外國人、前議員、商人、搞笑藝人等。而演講的主題也是各種各樣,有雞湯式的勵志故事,也有針砭時政的社會性話題,也有純個人經歷的分享。總之每個人的演講時間並不長,6分鐘左右,但是每一個人演說的內容都足夠有力量。

以上就是《說話之路》的大概流程與內容。

但這看起來並不是很複雜的一檔節目,怎麼就對了冷眼君的胃口了呢?

1、就像標題說的,《說話之路》打破了演講的空間局限,讓演講不僅僅只是在演播室內、聚光燈下才有的行為,而是可以在街頭隨時發生。

演講的定義:是指在公眾場所,以有聲語言為主要手段,以體態語言為輔助手段,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鮮明、完整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闡明事理或抒發情感,進行宣傳鼓動的一種語言交際活動。

就像對演講的這個定義,簡單說就是在公共場所進行的語言交際活動,所以讓演講回歸於人群之中,如此近距離的面對面進行觀點的表達,這才是演講最初的樣子。

2、在節目創意時,我們通常有一個誤區,就是戶外不聚氣,尤其是以說話表達為主的節目,在戶外通常都不是首選。比如演說家系列、奇葩系列,都是在演播室內完成的。但是《說話之旅》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事實證明這一創意是成功的。

可見,在進行節目創意的時候,慣性思維有時候確實會形成一定的障礙。剛開始製作節目時,冷眼君就曾接受過這樣的觀念,談話類節目能不在戶外錄就別在戶外。所以,對於《說話之路》這樣的一次嘗試,冷眼君覺得還是挺有價值的。

3、有真正的互動。熟悉演說家系列的朋友應該都記得,每一位演講者多以慷慨激昂的方式去演繹,首先舞台偏大,而且有賽制加持,必須得到對面四位導師的認可才有可能晉級。所以會用一些誇張的肢體語言進行所謂的加分演繹,去博得導師和現場觀眾的喜愛。

雖然在這些節目中也不乏優秀的演講,但是你會發現演講者和聽眾之間的互動幾乎沒有,因為燈光和舞台距離的原因,演講者幾乎都看不清對面的人。而《說話之路》追求的是「看著對方的眼睛進行演講」,如此近距離的語言交流,才會更直戳人心。

當然,至於演講的主題,其實和國內的演說家系列差不太多,涉及的面都很廣,教育、時政、成長經歷等,類別都幾乎一致。

最後,冷眼君認為這個節目的本土化可行性還是蠻高的,如果國內要引進或製作相似的節目的話,需要解決三個問題:

首先是壓縮棚內即倉庫場景的時長,從冷眼君的觀感來說,這部分太拖,每一期的這部分內容將近有20分鐘,顯然這是國內觀眾無法忍受的。

其次是解決好演講場地的安全報備,如果是國內的明星單獨出現,安全問題一定是關鍵。所以公園和相對偏僻一些的街道可能才是首選,而且盡量控制好圍觀的人群。

最後,這是一個具有很強直播屬性的節目,改造的空間很大,所以盡量選擇互聯網平台,讓演講變成一個直播事件。

以上為冷眼君的一些觀感,如果有感興趣的朋友,還是建議自己去看看完整的視頻,可能感受會更不一樣。


推薦閱讀:

TED演講|如何利用你的空閑時間
林毅夫北大演講,終於反超張維迎
如何提高講話的邏輯感?
拿走這110條演講技巧,讓你走上人生巔峰!(下)

TAG:韩国综艺节目 | 演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