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鄉: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作為優秀的共產主義接班人。
作為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教育的綠蘿。
作為接受無神論唯物主義熏陶的祖國綠蘿。
由於接受了了這麼多「先進」的教育,打小,就是個性情寡淡,守本分的孩子。
坦率的講,家鄉之於我是個虛無縹緲的概念,我不認床。
特別小的記憶已被時間的巨輪碾得不見蹤跡,印象所及的是三點一線的讀書日子,本分而又不得瑟,坦率的講,那個叫家鄉的城市是陌生的而又理應熟悉,事實卻是出來混日子後的那些個呆過的城市哪個都比老家熟悉。
而認同是建立在認知之上的,你懂的~
一、
雖然不認床,但是人是社會的動物,無可避免的認人。
認的人組成的家,家多了聯繫起來夠成了鄉,這才構成了家鄉。
某種層度上,家鄉是關係鏈的概念而不是地理概念。
每年年關,擠擠高速,堵堵虎門,奔赴那500公里開外的老家是每年必過的一道坎,在免費政策下,客運的時長已經從理論值的7個小時延長到10多個小時以上,已無力吐槽。
但求鐵總給力,儘快上動車,不怕黃牛,但求緩解每年這個歸鄉交通焦慮感...
在車上搖晃十多個小時後,下車就又立刻投入另一個快速滾動的車輪中,沒有半點停歇。
搞搞衛生,大小採購,各種拜拜,貼貼春聯,強行剩飯,節前的流程在「和諧」的春晚中告一段落。
節前這些每年必備的流程,簡單而重複著,也許這期間的殘存的儀式感才是僅存的年味。
節後上演的就是節前大火的霸屏神曲《春節自救指南》。
二、
很不幸,作為長子長孫,老油條已經不需要《春節自救指南》了。
人是社會的動物,正是當年的關係鏈形成了當下的你,七大姑八大姨的存在是必然而持續的。
每年的大龍鳳已經上演了那麼多輪,駕輕就熟,制霸飯桌的口條加上打得一手好太極,輕鬆愉快。
在坐的各位打嘴炮都打不嬴我,但是這並沒有什麼卵用,一如女神的十動然拒,任你說的再好,長輩只認他的理。
這個時候才深刻領會毛選的高度,統一思想是多麼的重要而又困難。
早年返鄉前,總有點近鄉情怯的思緒,愁的卻是保安大哥思考的哲學問題:我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
這些問題不管七大姑八大姨有沒有挑出來大戰三百回合,它還是在那裡,只是你見與不見的問題。
隨年漸長,當你在這些問題上找到思緒的時候,自然也就不怯了。
但家裡有些小字輩還是沖,時不時還是會對剛起來,場面那個難看。
都是小日子,場面上和和氣氣,勻過去就好,why so serious?
父輩要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某種層度上當他踏出農村步入城市的一刻就已經註定是煙消雲散的了。
而更詭吊的是,當年驕傲的好好讀書,反而是當下的枷鎖,隔壁家不成器的張二狗那種膝下承歡,兒孫滿堂現在是他們艷羨的對象。
那個操蛋的時代給他們帶上了各式各樣的執念,或者稱之為枷鎖。
這也由不得他們,都是時代巨輪碾過的車軌。
小字輩卻又是另外一條車軌的故事了。
而小字輩對剛長輩,對剛的不是一個家長的執念,是一個時代的印跡,在這個維度來看是徒勞的。
其實是這個時代的變化太快了,也許這就是宿命。
場面上的理想的和氣,其實都是訴諸於內的與自己和解。
三、
拖家帶口的活動其實選擇不太多,看電影是個愉快、簡單、有效的解決方式。
今年的春節檔看起來氣勢洶洶,消失已久的票補又回來了,薅羊毛總是那麼的愉悅。
在家鄉這個二三線城市,與票補同時出現的還有那如凌步微步般的幽靈場,果然影視產業是「洗澡」的好產業。
行業的虛火還是得要幾年消化,畢竟當下看到的爛片都是幾年前投的,去庫存也要時間,那些拍爛片的資方、導演還有底褲穿,這個行業就還沒有到底。
話說回來,這都是戲,都是戲子,何必較真,好看好好欣賞,不好看拉黑,遊戲結束。
網上嘴炮打的不亦樂乎,真的是躁動的荷爾蒙無處安放,跟自己過不去...
整個檔期里口碑相對還行的居然是上映前爭議不斷的《乘風破浪》。
這部電影值得多說幾句。
這部電影講的其實是弒父情結的和解,而又出自韓寒之手,這,諷刺了,我的哥。
當你回到你與之對抗的父輩的時代,興許你也會做出類似的決斷。
當下的你看他是開了上帝模式,用20多年後的視角看當年,各種不理解和可笑在那時確是順理成章。
時刻提醒的不要犯事,但是在事情發生後卻一同奔赴戰場,因為人是情感的動物。
有時候,即使開了上帝模式,也改變不了什麼,時代的巨輪還是會無情的碾過去。
當你與自己和解後,還要與他人和解,畢竟在那個羈絆下,場面人做不出不場面的事。
不同時代在各自身上留下太多的印記,想抹平成同類簡直是天真。
能做的就像造單車一樣,搭一個骨架,把前輪後輪架起來,一同往前走。
也許這才是更好的辦法。
歸鄉亦是造車。
結語:
歸來是為了離去。
歸來的理所當然,就註定了離去的無法避免。
但願,離去是為了更好的歸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