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地緣格局 | 受困于波羅的海的北歐雄獅!

瑞典位於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東部,其西側為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東側波羅的海,海對岸有波蘭、德國、波羅的海三國、芬蘭、俄國。波羅的海較為封閉,對於瑞典來說,山海相夾的限制使其命運與波羅的海地區的博弈緊密相連。

北歐北部較為寒冷,瑞典的核心區集中在半島的南端,這裡氣候較為溫和,作物生長期較長。這裡與奧斯陸峽灣(挪威核心區)相鄰,與丹麥隔海峽相望,共同控制著波羅的海通向大西洋的通道,並孕育出一種海洋文明。

這還不是最冷的時候

現代瑞典的國土大致由三部分組成:約塔蘭、斯韋阿蘭、諾爾蘭。其人口集中在約塔蘭,北部的諾爾蘭高原則為針葉林與苔原覆蓋,人口稀少(面積卻佔了全國一半多)。瑞典從南向北的擴張主要依靠波羅的海海運。

瑞典燈光圖(與人口相關)

在波羅的海鄰居中,與俄羅斯和丹麥的關係對瑞典至關重要。丹麥橫跨斯卡格拉克海峽,控制了從波羅的海到北海-大西洋的通道。這一障礙使歷史上的瑞典向東擴張並與向西出海的俄國人發生衝突。

北大西洋暖流自西向東漸弱,俄國人控制的芬蘭灣會定期結冰,這制約而其海軍發展。但由於俄國可以從廣闊領土聚集更多資源,以至於瑞典在長期消耗戰中處於劣勢。

挪威和芬蘭與瑞典的地緣矛盾則小很多,斯堪的納維亞山脈阻止了瑞典向西擴張。東西兩側僅有少量陸地通道相連。東面的芬蘭則是瑞典與俄國的緩衝國,當瑞典無法親自阻擋的時候(芬蘭早先即是瑞典的領地),就要確保芬蘭人能遏制住俄國的擴張。

波蘭和德國同樣與瑞典存在競爭關係,且其人口規模遠大於瑞典,加上俄國的壓力,將瑞典的影響更多限制在商業範圍內。

瑞典人很善於經商,不過其風格也有別於其他海洋國家,大部分海洋文明興起于海島,故而傾向於遠洋貿易(如英國、日本)。而瑞典被封鎖在波羅的海,並有大量互不相連的河流,這使得瑞典在近海與河流的運輸與戰力勝於在遠洋上的發揮。

瑞典眾多短小平行河流

由於其北部的惡劣氣候,在災荒年月往往要靠掠奪維生。這就形成了瑞典式的維京文明。中世紀的瑞典人就曾利用河流網路深入歐洲內陸進行掠奪,但隨著瑞典的發展和運輸網路的完善,掠奪逐步向貿易發展,形成瑞典本土與歐洲大陸之間的貿易網路。

維京人的征程

瑞典與波羅的海的歷史

我們耳熟能詳的維京人和維京海盜,主要分為挪威人、瑞典人、丹麥人。在維京時代(大約750-1050),最靠近大陸的丹麥人開始參與歐洲大陸的政治博弈,並向不列顛群島和法國諾曼底擴張。挪威人向西北進入大西洋,並佔領了一座座島嶼—— 法羅群島、赫布里底群島,奧克尼群島,設得蘭群島,愛爾蘭,冰島和格陵蘭島——甚至北美的紐芬蘭。(沒錯,最先發現新大陸的歐洲人是維京人)

該我們丹麥人出場了!

瑞典人由於被封鎖在波羅的海,則向東發展——波的尼亞灣、芬蘭灣、里加灣。卡累利阿陸橋覆蓋了從白海(屬巴倫支海)到芬蘭灣(波羅的海)這一區域,若控制該地,則可陸路從芬蘭進入東歐,這裡也是瑞典長期與俄羅斯國家爭奪的地區。

公元8世紀,瑞典人在涅瓦河地區建立貿易據點,尤其是關鍵的拉多加湖,從這裡可以最便利的進入東歐內陸。芬蘭灣與拉多加湖之間的狹長地帶就是卡累利阿大陸橋。

卡累利阿陸橋

除此外,瑞典人也在波羅的海沿岸的關鍵河流建立大量據點,如奧得河、維斯瓦河、第聶伯河,並向伏爾加河滲透,伏爾加河可以進入黑海和地中海,這使得瑞典人可以組織與拜占庭帝國和中東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利潤豐厚的貿易。

在公元9-10世紀,瑞典的政治組織頗為複雜。隨著斯韋阿王國與哥特蘭王國在12世紀合併為一個統一的新生的瑞典,瑞典開始對波羅的海失去控制,並且不得不面對崛起中的俄羅斯的挑戰。

隨著丹麥國力的增長,以及其對日德蘭半島這一戰略位置的控制,限制了瑞典的擴張。挪威、丹麥和瑞典在1397年聯合起來,組成卡爾馬聯盟,來對抗德語國家(漢薩同盟)和波羅的海國家的挑戰。但是其中的丹麥過於強大,欲凌駕於瑞典、挪威之上,瑞典最終與1523年脫離聯盟獲得獨立。

卡馬爾聯盟的國徽簡直就是幾家皇室大聯合,右上是瑞典

三國組成卡爾馬聯盟,當時芬蘭還屬於瑞典

瑞典獨立後,再次將注意力轉向波羅的海地區(既然出不去了,就好好把家門口經營好),但這也意味著與崛起中的俄國的衝突。與俄國的主要戰爭在1617年結束,瑞典得到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地區,這樣就封堵了俄國進入波羅的海的可能性,長達一百多年。

瑞典在1617—1660年的擴張

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建立立足點後,瑞典將注意力轉向波蘭和德語國家。由於強大的瑞典支持新教國家而反對天主教國家,最終,瑞典參與三十年戰爭,並發揮了關鍵作用,足以看出瑞典的潛力可以向歐洲大陸投射多大的影響力。

大家好!我就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

在三十年戰爭中,瑞典幾乎佔領了波羅的海地區,並進軍歐洲腹地,瑞典以其勝於對手的軍事組織成為一隻關鍵力量。《威斯特伐利亞合約》與1648年結束了三十年戰爭,並承認了瑞典作為歐洲大國的地位,但並沒有確立其對德意志的統治。瑞典只是佔據了日德蘭半島兩端以保持對德語國家的影響力,並獲得了芬蘭沿海與芬蘭灣。但其在歐洲的國際地位仍不能與奧地利、法國這樣的主要玩家相比。

訓練有素滴瑞典步兵

由於瑞典在波羅的海的統治地位,以及其訓練有素的軍隊(即使在面對人口眾多的歐陸強權時依然戰力十足),瑞典周邊鄰國開始緊張起來。

瑞典衰落的轉折點是北方大戰(1700-1721年),瑞典在這場戰爭中與幾乎所有鄰國都發生衝突:波蘭、丹麥、挪威、俄羅斯,尤其是日益強大的俄國。瑞典最終失去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以及關鍵的一部分卡累利阿陸橋。彼得大帝要想抵禦瑞典的反擊,就要在波羅的海建立重要據點——聖彼得堡。

1721年瑞典的戰爭失敗,使其喪失波羅的海霸權,但這也使得瑞典成為歐洲國家阻擋俄羅斯的重要屏障。在之後的數十年中瑞典都試圖重建影響力,但最終在1808年與俄國的戰爭中慘敗,瑞典失去了至關重要的芬蘭,波羅的海的東半部已儘是俄國的勢力範圍。

芬蘭從此獨立於瑞典。。

至1808年瑞典的已成為歐洲地緣遊戲中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但他適時確立了中立的官方政策,這一政策一直延續至今。

失去芬蘭後,由於俄國並沒能成功將芬蘭同化,芬蘭最終獨立,並成為瑞典與俄國之前的屏障,往往還只能獨自抗擊俄國(比如二戰前遭到俄國入侵)。

由於瑞典的地理位置(放棄與丹麥爭奪日德蘭,並將波羅的海的爭奪戰交給俄國與西方國家),瑞典的中立獲得尊重,在之後的數次歐陸戰爭與殖民爭奪中,瑞典都沒有參與其中。

二戰中的「兩瑞」中立國——瑞典、瑞士

儘管如此,瑞典人並沒有自廢武功,他們對工業化非常熱衷,並在二戰前進行了一次認真的重整軍備計劃。其軍事實力和工業實力,結合上積極防禦的中立政策(這與瑞士的方法類似),使瑞典擁有先進和獨立的軍工綜合體系。以至於今日,作為中立國的瑞典卻是武器出口大國。

雖然近幾年有所降低,但瑞典仍是個軍工出口大國

瑞典的地緣需求

瑞典的核心區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南端(實質上是半島的半島),這裡較為溫暖和肥沃,瑞典的半島稟賦賦予其海洋文明的基因,而波羅的海是他的關鍵地緣需求:

一、向北擴大瑞典核心區,包括所有冬季不封凍的沿海地區。。向西控制斯卡格拉克海峽的北岸,使其可以出入北海。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位於波羅的海冬季結冰線的最南端。

二、向波的尼亞灣和芬蘭擴張,瑞典和芬蘭北部廣布針葉林、苔原、河流胡泊,這有利於防禦俄國人的陸上攻擊。在瑞典的黃金時代,其防禦線直至拉多加湖沿岸,即聖彼得堡東面。

三、向波羅的海南岸投射影響力(德國、波蘭、波羅的海三國、俄羅斯),由於南岸屬於更廣闊的波德平原-東歐平原,瑞典無法在政治軍事上與這些人口規模巨大的國家抗衡,故而選擇經貿聯繫、文化影響力、代理人國家來擴張是不錯的選擇。

今日的瑞典

瑞典當初選擇中立,是因為失去了太多,俄國不僅奪走他在波羅的海的勢力,還奪走了芬蘭。瑞典承受著俄國海洋擴張的正面壓力。

所以對於瑞典來說,二戰後的結盟的變化把自己從這種緊張中解脫出來,由於北約的存在,蘇聯必須把精力集中在哥本哈根,而不是斯德哥爾摩。加上二戰後德國的分裂,瑞典可能繼續被這些大國所包圍,但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彼此,而非斯德哥爾摩。

冷戰中的瑞典

儘管比以前更安全了,但瑞典仍不會忘記二戰期間德國曾企圖入侵瑞典。所以,發展出獨立、先進的軍工綜合體還是很有必要的,瑞典甚至被懷疑在上世紀60年代企圖發展出獨立的核威懾力量。瑞典的中立政策背後是實打實的國家實力,運氣和僥倖是不能長久的。

瑞典人果然設計什麼都是簡約風格

相比於冷戰時期,冷戰後瑞典獲得了更好的機遇。冷戰後,瑞典於1995年加入歐盟,雖然他尚未加入北約,但事實上已成為一個北約成員國。

冷戰後的北約與瑞典

如今瑞典在波羅的海地區扮演者領導角色,獲得了商業、貿易、能源運輸中心的重要地位,其金融機構掌控著波羅的海國家,並且還擁有強大而獨立的軍工綜合體系。

當俄羅斯被嚴重削弱,且注意力放在烏克蘭和中東地區的時候,瑞典是否有雄心和實力再次成為歐洲北方的領袖,我們拭目以待。

歡迎關注我團微信公號:

地球知識局

ID:diqiuzhishiju


推薦閱讀:

【瓦罐態度】第一次親密接觸 | Volvo Cross Country
是SABATON! 瑞典超強Strv 81 Primo Victoria~!【WOT 2017/8/16 瑞典新聞】
瑞典被恐襲?整個歐洲都被特朗普感動了
瑞典線Q&A

TAG:瑞典 | 地缘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