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們非揪著父母不放

節前接受了一個電話採訪,當時被問到了一個問題:

「作為一個諮詢師,最容易受到怎樣的誤解?」

這個問題真的蠻有意思的,從業這麼久以來,受到的各種誤解和質疑真是千千萬,今天我就想聊聊其中一個很常見的,相信我們的讀者中很多也會這樣認為的一個觀點:

「你們就是喜歡把一切都怪到父母頭上」

心理諮詢師總是在童年創傷、父母、原生家庭這些話題上流連,並不是我們想將如今的一切不如意都歸咎其上。我們只是需要知道和了解發生過的一切,因為當下困境的出路、成為更好自己的方法,很可能就在其中。

就個人而言,我非常理解為什麼很多人會這麼想。在諮詢中,我們的確經常會和來訪者一起,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反覆回憶、重新體會他們的童年經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常會得到這樣的反饋:「我真的不想再聊以前的事了,我想知道的是現在該怎麼辦」「能不能不再糾纏小時候和父母的事了,我都不記得了」「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我只關心現在的困難」……

從某一方面來說,這完全正確。面對困難,將原因都歸咎於過往的經歷對現實沒有任何建設性的幫助。所謂的「有用的」分析應當是基於現實提供一些諸如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嘗試努力的途徑。

可是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在我們嘗試解決諸如「不夠自信」「充滿焦慮」「缺乏安全感」這類心理問題時,應該基於哪個現實做出以上的「有用的」努力呢?

這個問題沒有看上去那麼蠢。

對於很多人來說,現實也許是顯而易見的:「我單身了30年沒處過對象」「人家都很淡定我卻每天焦慮的睡不著覺」「我沒有朋友,沒有辦法融入任何團體」……這些都是不同人面對的不同現實,是也不是。它們都是現實,但只是完整現實的一部分。它們只是物理層面的存在,還有一部分心理現實存在在你的精神層面。對應前面的物理現實,它們可能是這樣的:「單身30年——我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持續焦慮——和別人的對比讓我產生了巨大的羞恥感」「沒有朋友——我就是個爛人、令人厭惡」。

由此可見,物理現實和心理現實的困難,是有些不同的。不僅如此,人們應對、處理它們的能力也是不一樣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個叫《無姓之人/ MR nobody》的電影。主人公在各種版本中苦苦掙扎,卻依然逃不出孤獨、不被接納的宿命。在真實生活中,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具備解決物理困難的能力,比如說和另一個人進行親密互動、完成一件事、接近一個人或是一個群體。而在心理層面上就並非如此了。很多時候,無論現實層面的你長得多好看、多麼有才華,只要心理層面沒有認同,它們就不能成為你應對困難的能力和武器。相信自己有價值、認為自己值得被愛,這些現實層面的問題在心理層面往往就和「事實真相」不再相關,變成了主觀體驗 —— 一種存在於心理層面的困難和掙扎,也許和物理現實相悖,但它們一樣是真實存在的。就如同這部電影中的男主人公一樣,離婚未必是那麼令人絕望的事情,但是對於他來說,主觀體驗到的絕望感是異常真實且不可戰勝的。

因此,想要有建設性的解決心理問題,在基於物理現實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到我們的內在感受,也就是所謂的心理現實。我們需要能夠清晰的認識到你到底在經歷著什麼,這些經歷帶給你怎樣的感受,這些感受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這一切為什麼會以這樣一種形式在你的內心上演以及它們所導致的你無法應對的心理困難。

這就是我們要一再談及父母、童年和原生家庭的原因。並不是為了責怪,而是為了還原一個真實的內在世界,並和你一起了解你的內心到底在經歷什麼。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開始進行修復創傷的努力,重新發展自我。

孩子的世界是簡單的,簡單的快樂巨大而發自內心。但同時,面對痛苦時,他們也是及其無力和脆弱的。一些成人看來很容易應付的問題,在孩子那裡很可能就會變成巨大的困難。比如身邊的人總是爭吵、比如感受到不被他人喜愛、比如環境的變化等等。面對分離、不安、焦慮等負面情緒,孩子所擁有的選擇要遠遠小於成人,因此他們需要成人的指導和幫助,來發展出應對這些心理困難所必需的心理機制。他們需要家長在無助的時候告訴他們事情還有別的解決方案,而不是相反的繼續責怪他們;他們需要在面對挫敗的時候被家長鼓勵並告知還有下次的機會,而不是拋棄他們獨自承擔後果。

遺憾的是,在真實生活中,由於種種主觀和客觀的困難,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做到這些。這就會令很多孩子在某些時刻被拋下獨自面對一些對他們來說過於巨大的心理困難,並由於缺乏引導而失去了發展出一些特定心理機制的機會。在長大成人以後,一旦相同的心理困難重新出現,我們就會被打回「缺乏有效選擇的孩子」的原型,並陷入一種無解的困境。這時我們求助於心理諮詢師,想要尋求走出這個困境的方法,他和我們一起要進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還原和理解最初的心理現實。這就像看病一樣,只有經過了準確的檢查和診斷,才能找到治療的方法。心理問題也是一樣,如果要嘗試修復,首先必須真正理解內在的創傷在哪。

談及家庭和父母,感覺像是在談論過往和他人,其實治療師在這個過程中的焦點始終都是來訪者本人。作為治療師,我們關注的始終都是你的內在世界和內在體驗。我們的目的是還原它,重歷它、修復它,直到你在面對同樣困難時能夠擁有更多選擇。


推薦閱讀:

【缺愛】性單戀 lithromantic 解析
心理諮詢師都是大騙子,你可一定要上當
于飛心理:內心深處最純粹的愛
如何以合適的方式最大程度搞清楚上司的意圖和要求?

TAG:原生家庭 | 父母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