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的吃喝與斯巴達人的生無可戀
#開始記日記#13 節日的吃喝與斯巴達人的生無可戀
今天是丁酉年正月初一,我們習慣叫它大年初一,春節的正日子。這一天又叫「三元」,一年的第一天,春季的第一天,正月的第一天,「元」有開頭的意思,後引申為開始。這一天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是在漢武帝時期確定的。在此之前,因為紀年方式的問題,春節(大年初一)的日子有十月一日的,有臘月一日的,司馬遷建議漢武帝使用太初曆,才確定了夏曆的正月初一為歲首,也就是今天的大年初一--春節了。中華民國時期,1911年12月31日,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在發布的《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曆的通諭》中,明確將歲首稱為春節,將公曆1月1日稱為「新年」。這是要廢除中國傳統春節的一次行動,但是終究沒能擋住二千多年來的歷史積澱,沒過幾年,還是照樣過傳統的春節了。到了1949年9月,政協會議上明確了陰曆正月初一為春節,算是把傳統接續上了。不過在1960年代中期,提倡「過革命化的春節」,很多地方取消了春節假期,和平時工作日一樣,到了1970年代早期才恢復回來。到了後來,開始有了7天的假期,春節越發成為人們心中最重要的節日了。
這些年,節日好像多了起來。也許是生活過於平淡,人們就會自己給自己多找些樂子。於是乎,傳統節日得到了重視,外國的洋節也逐一有了中國的內容,還有的人不管是出於什麼目的,編造出一些節日了,光棍節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了。
有人總結說,中國人遇到自己的節日就是吃,遇到洋節就開房,遇到無中生有的節日就是買。想想當下的現實,說的還真有幾分道理。剛剛過去的春節是自己的傳統節日,自然是離不開吃吃喝喝了,而且還要比平時吃的豐盛一些,花樣多,肥厚的食物也多。有人抱怨過年胖五斤,大致就是春節期間吃的太好了,太多了。雖然現在大部分人不缺嘴了,但是在春節期間全民大吃大喝的浪潮席捲下,吃的還是要比平時多一些。短缺時代都指望著過年期間多補充油水,過過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癮,現在雖然有所變化,但過去的習慣依然有著強大的慣性,日子過的好了必須要在吃的上面表現出來,過年總要比平時多些吃食。
我家年夜飯的主菜是河豚佛跳牆,裡面有河豚魚、海參、鮑魚等,濃湯燉到入味,吃起來香醇鮮美,沾齒粘唇。平時基本上不會吃這種菜的,過年了才有可能奢侈一把。以前說誰家過年不吃餃子呀,現在呢,餃子必須有,海鮮大菜也不稀奇了。別的追求可以沒有,再不吃點好的,日子過的還有什麼意思呀?人生屬於自己的享受無非是美食與美色,所以才有「不負舌尖不負卿」的詩句流傳,沒有了這種對慾望的滿足,怕是人生的動力也就隨著消失了吧?這一點上斯巴達人和中國人真是太不同了。歷史上的斯巴達人是個英勇善戰的民族,公元前五世紀,他們佔領了雅典,結束了古希臘民主、哲學、藝術繁榮的黃金時代。按照《惡魔花園-禁忌食物的故事》作者艾倫的說法,斯巴達人的驍勇善戰是建立在他們「竭盡全力,使進餐變得完全像是人間地獄。」一個講究生活品質的希臘人去斯巴達進行了一次飲食之旅,對這次旅行史學家有些這樣的描述:「當他躺在木製的凳子上,並且與斯巴達人共同進食時,他說他向來對斯巴達人的勇氣驚嘆不已,直到他親臨其境後,才發現比起其他民族,斯巴達人並無任何過人之處~顯而易見,即便是對世界上最膽怯懦弱的人來說,與其忍受那種生活,不如乾脆戰死疆場。」(《惡魔花園》P109)這段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惡劣的飲食讓斯巴達人生無可戀,乾脆去打仗好了。「一日三餐是在杯盤狼藉的大廳里集體供應,量少的可憐,其目的就是讓公民吃不飽。他們的一道國宴菜是一種精心準備的令人作嘔的黑肉湯,是由原汁豬肉湯、動物血、加上醋和鹽燒烤而成。」(《惡魔花園》P108)如果每天都吃這樣的食物,還真是不如隨軍出征了,既然生無可戀,馳騁疆場就是那些被惡劣飯食擊敗的勇士們最佳選擇了。
我是做不了勇士的,看來只能是回來吃我們的佛跳牆了。
推薦閱讀:
※知乎書店「贈禮」功能上線,為親友選一份實用的禮物吧
※教師必備の春節自救指南
※機緣巧合做了一隻「小桔燈」,過程如下,春節用起來很有氛圍
※這個春節最in的一抹紅 讓你美的毫不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