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單】 2016年糖尿病相關研究亮點精華匯總

導 語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又是盤點的時刻!2016年,糖尿病領域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不論是基礎研究還是臨床研究,學者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臨床診治進行了深入研究,為糖尿病的臨床管理尋找最新方向。本文就2016年糖尿病相關研究亮點進行匯總。

1 BMC Biotechnology:糖尿病福音,轉基因蛆蟲治療足潰瘍!

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轉基因綠蠅(絲光綠蠅)幼蟲可以產生和分泌人類生長因子,有助於促進細胞生長和傷口癒合。

將無菌實驗室養的綠蠅幼蟲用於蛆蟲清創治療(MDT),主要是不癒合的傷口,尤其是糖尿病足潰瘍,可以促進其癒合。使用蛆清潔創面,不僅可以去除壞死組織,還能夠分泌抗微生物因子。這是符合成本效益的治療,並且已經得到了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批准。然而,關於MDT縮短創面癒合時間的隨機臨床試驗證據還缺乏。

北卡羅來納州研究人員通過基因工程創造出能分泌人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的蠅蛆,該物質能刺激細胞生長,促進傷口癒合。

北卡羅來納州的昆蟲學教授Max Scott和來自北卡羅來納州和紐西蘭梅西大學的同事通過兩種不同的技術讓綠蠅幼蟲分泌PDGF-BB。

一種是利用熱引發轉基因綠蠅幼蟲分泌PDGF-BB。當幼蟲處於高溫時(37攝氏度),可在其特定結構里檢測到人類生長因子,但是幼蟲的分泌物中沒有PDGF-BB,使得其沒有臨床使用意義。

接著Scott和同事設計出了第二種方法。給只產生PDGF-BB的綠蠅幼蟲餵食缺乏抗生素四環素的飲食,結果發現幼蟲排泄物和分泌物中PDGF-BB含量很高,因此也具有潛在的臨床應用價值。

Scott說:「絕大多數糖尿病患者居住在低收入或中收入國家,昂貴的治療費用像大山一樣壓著他們。而我們的試驗從原理上證明了,未來使用能產生多種生長因子的轉基因L.蠅株幼蟲治療糖尿病足潰瘍是可行的,可以減少患者的截至和其他糖尿病相關風險,並且符合成本效益。」

小編按:早在1999年,我國學者王江寧(現任北京大學第九臨床醫學院副院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副院長,修復重建外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首都醫科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就開始了蛆蟲生物治療的研究;從2003年開始,在國內外期刊發表了多篇相關研究論文,探討蛆蟲療法用於修復嚴重感染創面的應用體會,並將其應用於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臨床研究,相關課題多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他基金的支持。王教授的研究結論表明,對慢性難愈性創面的治療,蛆蟲生物清創療法是一個效果肯定且經濟安全的治療方法

2 Diabetes care:周末放肆睡,或可降低糖尿病風險

最近一項在芝加哥大學睡眠實驗室進行的短期研究顯示,幾個小時的閉眼休息是一種更為放鬆的治療,對任何可能處於糖尿病邊緣的人都有重要的意義。

CDC美國現有2910萬糖尿病患者,發生率接近1/10。如此規模巨大的醫療問題需要深入到各個層面的研究。糖尿病是十分複雜的疾病,應對其潛在途徑進行深入探究以遏制疾病的發展。而本研究是從睡眠角度探究其對糖尿病的影響。

睡眠可能不足飲食和運動一樣對糖尿病的影響巨大,不過先前有薈萃分析表明,7-8小時睡眠時間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風險最低,而除此之外不管睡眠時間長短,均會顯著增加2型糖尿病風險。還有研究表明,睡眠不足的糖尿病患者早上23%的血糖過高,48%的患者胰島素水平過高。換句話說,睡眠不足的糖尿病患者與合適睡眠量的患者相比,胰島素抵抗的可能性高出80%。以上研究結果似乎都在表明一點,睡眠不足不僅會加劇現有糖尿病病情,還會增加健康人群糖尿病風險。

研究結果表明,年輕健康的年輕人如果能在周末放肆睡覺,彌補工作日的睡眠不足,仍可以降低睡眠不足導致的糖尿病風險。不過研究者也意識到該研究只是針對小樣本的短期研究,不足以得出有力的結論,並且長期睡眠不足的人群更容易進食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因此研究者計劃在以後進行飲食控制的更大樣本更長周期的研究。

3 Am J Epidemiol:上海交大寧光院士發表糖尿病研究新成果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寧光院士及其團隊在Am J Epidemiol雜誌上發表糖尿病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研究表明,配偶之間共享一些相同的生活方式。研究結果發布在8月16日的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雜誌上。

本研究以社區為基礎,2011-2012年間年齡為40歲或以上的中國成人群體中,調查了糖尿病患者的配偶是否具有更高的糖尿病和心血管代謝疾病發病率。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共納入34805對夫妻。所有參與者均接受了標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並提供了詳細的臨床、社會人口及生活方式信息。他們根據標準來定義了糖尿病和多種心血管代謝疾病。相比於配偶為非糖尿病患者的參與者,配偶罹患糖尿病的參與者具有較高的機率罹患糖尿病、肥胖、代謝綜合征和心血管疾病。且這種關聯獨立於年齡、身高體重指數、教育、糖尿病家族史、吸煙、飲酒、身體活動和飲食。

研究結果,配偶罹患糖尿病為鑒別處於糖尿病和心血管代謝疾病風險中的個體提供了一個簡單、有價值的信息。

4 Diabetes Care:人類胰島移植完成III期臨床 根治1型糖尿病已見曙光!

最新臨床試驗結果表明進行胰島移植能夠幫助1型糖尿病患者預防低血糖症,低血糖會導致病人出現痙攣,意識喪失,嚴重者甚至發生死亡,對生命造成威脅。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治療對於遭受過嚴重低血糖症的病人非常有效。

這項III期臨床試驗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AID和NIDDK兩個研究所共同資助,同時該試驗的設計也得到了美國FDA的認可,從一定程度上為純化人類胰島細胞的商品化應用提供了保證。相關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Diabetes Care上。

這項研究共包含48名參與者,這些參與者都存在低血糖症意識損傷,同時也經歷過嚴重的低血糖症。研究人員通過標準化流程從已故的人類供體身上獲得了純化的胰島細胞,通過門靜脈注射對參與者進行了胰島移植,所有研究參與者都至少接受過一次胰島移植。接受移植的患者們需要終生服用免疫抑製藥物,防止免疫系統排斥移植細胞。

首次移植一年之後,88%的參與者沒有再發生過嚴重的低血糖症,他們體內建立了近乎正常的血糖水平,並且恢復了低血糖症意識。兩年之後,71%的參與者仍然能夠達到移植成功的標準。

研究人員表示,只需要很少數量具備胰島素合成分泌功能的胰島細胞就能夠幫助恢復低血糖症意識,但是有些人還需要使用胰島素幫助完全控制血糖水平,這些人適合再次接受胰島細胞移植。參與者中有25人接受了第二次胰島細胞移植,1人接受了第三次胰島細胞移植,一年之後,52%的參與者不再需要胰島素治療。

5 JAMA:1988-2014年間美國成人糖尿病患者腎病的變化

糖尿病腎病是導致美國及世界上慢性和終末期腎臟疾病的首要原因。人口統計學和治療的變化可能會影響糖尿病腎病的患病率和臨床表現。本研究旨在分析美國成人糖尿病患者的腎病的臨床表現。

採用橫斷面研究探究1988年至2014年間參與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的20歲或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定義為糖化血紅蛋白大於6.5%或使用降血糖藥物。

結果共納入了6251名成人糖尿病患者(1988-1994年1431名,1999-2004年1443名,2005-2008年1280名,2009-2014年2097名)。糖尿病腎病定義為持續性蛋白尿,eGFR持續減少,或兩者兼有。糖尿病腎病的患病率從1988-1994年的28.4%降至2009-2014年的26.2%,並未發生明顯的改變。然而,白蛋白尿的患病率從1988-1994年的20.8%降到2009-2014年的15.9%。相反,eGFR降低的發生率從1988-1994年的9.2%提高到2009-2014年的14.1%,與eGFR嚴重降低的模式類似。在年齡和種族/族裔上,蛋白尿的時間趨勢存在明顯的異質性,僅在年齡小於65歲的成人及非西班牙裔白人可發現蛋白尿的患病率降低,而年齡或種族/族裔上,GFR降低的發生率增加無顯著差異。2009-2014年,約820萬糖尿病患者出現蛋白尿、eGFR降低,或兩者兼有。

總而言之,該研究發現1988-2014年的糖尿病成人患者中,糖尿病腎臟病的總患病率沒有明顯變化,而白蛋白尿的患病率下降、eGFR降低的患病率增加。

6 Lancet子刊:不是偽科學!身高確實影響糖尿病及癌症風險

一項刊登於國際雜誌The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ogy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德國糖尿病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描述了全世界個體升高增加和患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間的關聯;研究人員發現,高個兒人患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較低,但患癌風險卻很高,同時研究者還討論了飲食因素和其它機制試圖來解釋上述關聯性發生的原因。

在不同的生長階段機體身高的增加是機體動物蛋白富集及營養過剩的主要標誌,在母體子宮內胎兒機體一生的程序可能都會建立,直到開始建立產生胰島素樣的生長因子1和2以及IGF-1/2系統;在機體其它的影響中,系統的激活就會引發機體對胰島素活性更加敏感,隨後正向影響脂質的代謝。而本文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高個兒人群更容易對胰島素敏感,而且肝臟中脂肪含量水平較低,這或許就可以幫助解釋其患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的原因,研究者認為,高個子人群機體中存在特殊保護機制可以抵禦脂質代謝障礙的發生,然而IGF-1/2系統及其它信號通路的激活或許和特性癌症發生風險增加直接相關,尤其是乳腺癌、結腸癌以及黑色素瘤,研究者推測這可能是細胞生長不斷被激活所導致的,而最終則會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和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的反向相關,但和癌症卻是正向相關的。

最後研究者呼籲將機體生長和身高因素納入到抑制上述非傳染性慢性疾病的預防之中,研究者們非常清楚儘管高個子人群受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影響較少,但卻患癌風險增加;更為重要的是,飲食的重要性也不可忽略,尤其是在個體懷孕期間以及個體兒童和青春期等階段。

7 重大突破!科學家終於解開1型糖尿病醫學謎題

在最近發表於《Diabetes》期刊的研究中,英國研究人員識別出一種1型糖尿病患者中之前未知的遭受免疫系統攻擊的分子,解決了一項幾十年的醫學謎題。

這項開創性的研究由英國林肯大學(University of Lincoln)Michael Christie博士領導,可能更好地識別面臨1型糖尿病風險的人群,並為開發防止該病發生髮展的新療法提供信息。

在1型糖尿病中,免疫系統會對通常被忽視的自身抗原(autoantigens)做出反應。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存在特定針對每種自身抗原分子的抗體。目前已經擁有檢測這些抗體的測試:檢測到的抗體越多,個體罹患1型糖尿病的風險越高。這些測試目前被用於識別那些1型糖尿病風險最高的人群,並可能在未來提供干預和阻止疾病發展的機會。

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4種在1型糖尿病中被免疫系統攻擊的分子。但在過去20年里,第5種被稱為Glima的分子的身份一直是個謎。在新的研究中,Christie博士的團隊成功識別出第5種分子是Tetraspanin-7,這可能使預測1型糖尿病的測試更為準確。他們正在尋找方法以阻斷免疫攻擊,從而防止這些高風險人群罹患1型糖尿病。

8 ENDO 2016:甲狀腺功能減退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

這項基於人群的前瞻性隊列研究,Chaker和同事對8452名≥45歲的成年人進行了一樣研究,參與者平均年齡65歲,研究人員獲取了甲功和血糖等數據,平均隨訪7.9年。

隨訪期間有1100名參與者發展為前驅糖尿病,798名發展為糖尿病。校正基線年齡、性別、HDL膽固醇、血壓和血糖等因素後,更高的促甲狀腺激素(TSH)與更高的糖尿病風險相關(HR = 1.13; 95% CI, 1.08-1.18, per logTSH),更高的遊離甲狀腺素水平與更低的糖尿病風險相關(HR = 0.96, CI, 0.93-0.99, per pmol/L)。就算在正常範圍內,這種聯繫也存在(TSH, HR = 1.24; 95% CI, 1.06-1.45; 遊離 T4, HR = 0.96; 95% CI, 0.93-0.99, per pmol/L)。正常範圍內甲功最高值組與最低值組相比,前驅糖尿病進展為糖尿病的風險為1.4倍(P = .002)。

Chaker說:「我們的結果表明,甲狀腺激素在2型糖尿病的病理髮展機制中有一定作用。不過我們還需要進一步了解和認識甲狀腺激素與糖尿病的關係。」

9 PLoS Med:騎自行車遠離糖尿病

無論是休閑娛樂還是上班出行,自行車都是很好的選擇。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娛樂和通勤自行車、騎車習慣的改變和2型糖尿病(T2D)風險的關係。

從基線的1993到1997年,納入了來自丹麥的24623名男性和27890名女性,年齡50-65歲,沒有T2D和其他慢性疾病,進行一系列的評估,包括生活方式問卷調查和自行車習慣。大約5年後,進行第二次評估,參與者完成了一份新的、最新的生活方式問卷。

結論:無論是休閑娛樂還是上班出行,自行車都是很好的選擇,都可以降低糖尿病風險。不管是一直騎自行車還是生命晚期才開始,均可以降低糖尿病風險。

10 Diabetes Care:1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和心血管事件、死亡風險研究

根據一項以人群為基礎的隊列研究的數據,在過去一年中發生嚴重低血糖事件的1型糖尿病患者,死亡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

來自台灣成功大學醫學院的Chin-Li Lu博士進行了兩項巢式病例對照研究,納入10411名1型糖尿病患者,探究低血糖對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影響。數據包括了564個死亡者和匹配的1615例對照組。當然還有發生主要心血管事件(n = 743)和沒有發生這些事件的對照組(n = 1439)。

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一年裡有嚴重低血糖事件的患者,死亡幾率增加了2.74倍(95% CI, 1.96-3.85);出現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增加了2.02倍(95% CI, 1.35-3.01)。在過去1至3年或3到5年發生低血糖事件也與更高的全因死亡率有關 (OR = 1.94; 95% CI, 1.39-2.71和OR = 1.68; 95% CI, 1.15-2.44)。

在那些死亡的患者中,研究人員確定了三個主要原因:44.8%死於糖尿病,16.4%死於惡性腫瘤,12.4%死於循環系統疾病。死者也傾向於更多的生活在農村地區,並有更低的收入為基礎的保險費。

研究人員寫道:「患者和臨床工作者應適當管理1型糖尿病,防止嚴重低血糖的發生。如果發生了低血糖事件,應該告訴患者接下來的全因死亡率或心血管事件的可能風險。」

來源:MedSci


推薦閱讀:

那些只知道等的人,永遠都是輸家
PM2.5口罩真的只能戴一天嗎?
隱形眼鏡有哪些危害?我們該如何正確使用?
所謂的消毒液到底是消滅細菌還是消滅病毒?
女性胸部挺拔的秘密,都在氣血上

TAG:糖尿病 | 健康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