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淵之眼:尤利西斯式的凌遲和永生

文/寶木笑

「Wer mit Ungeheuern k?mpft, mag zusehn, dass er nicht dabei zum Ungeheuer wird. Und wenn du lange in einen Abgrund blickst, blickt der Abgrund auch in dich hinein.」(當你在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正在凝視著你。)

——尼采

金聖嘆說:「雪夜閉門讀禁書,不亦快哉」,於是趁著長假就祭出了久違的《尤利西斯》,本想也「快哉快哉」一把,卻發現讀書一事確實妙不可言,年齡不同,心境不同,真真是橫看成嶺,側看成峰。就像這《尤利西斯》,大學時候是掩藏著青春悸動的荷爾蒙半推半就偷看竊喜,剛畢業進入新的環境唯恐世間不識真英雄,這本書又變成滿足虛榮炫耀之心的道具。而今再看,《尤利西斯》就在那裡,不悲不喜,卻讓人感覺書自有靈,彷彿深淵之眼在凝望著始嘗生活百味的你我。這部上世紀至今爭論最多的偉大小說除了帶給人深淵的凝望,更多某種閱讀中的苦痛,這種苦痛卻並非斬首一般的「引刀成一快」,《尤利西斯》詭譎的結構、晦澀的多層面意識流寫法,甚至文本多變的格式和語言具象都使初次接觸的讀者彷彿經歷了一場漫長的凌遲,如此艱難的閱讀在整個人類閱讀史上都是罕見的。

當初青春懵懂,網路卻還未發達,不知多少朋友如筆者一般將「小黃書」當成了那時尷尬的啟蒙教育教材,然後就突然聽說了喬伊斯和《尤利西斯》的大名,在西方那樣開放的環境下都能成為「禁書」,那種別樣的吸引或者說誘惑顯然是無法抗拒的。現在的《尤利西斯》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英語文學著作」,但在1922年問世之始,這部小說就因為涉嫌「情色問題」而命運多舛,問世當年即被英國列為「禁書」,美國法院同時作出不準引入的裁決。「識貨」的大咖不是沒有,除了當年留學的徐志摩曾大加讚賞,當時真正的文壇巨擘如葉芝、龐德、艾略特等都在傾力支持和宣傳《尤利西斯》。就這樣11年過去了,紐約南區地方法庭終於在1933年12月6日進行了判決:「該書(《尤利西斯》)沒有任何地方會有引起情慾的作用,因此《尤利西斯》可以進入美國」,這一判決下達一個月後的1934年1月,美國蘭登書屋正式推出《尤利西斯》,兩年後的1936年10月,《尤利西斯》才終於在英國出版,真正是「十年辛苦不尋常」。

《尤利西斯》的情色人所共知,而這種「尤利西斯式」的情色絕非床上床下那樣簡單,《尤利西斯》唾棄曖昧,鄙夷唯美,喬伊斯即便寫情色也充滿了讓人瞠目的「凌遲感」,口味很重。上世紀那段公案中《尤利西斯》被指控有「淫穢描寫」的主要是書中布盧姆和妻子莫莉的「意識流」,喬伊斯讓這兩個人物以內心獨白的方式表述了他們內心的性意識和性慾望,在這種意識流動的表述中,出現了很多所謂「髒詞」,性器官的描寫以及一些「露骨的性行為片段」,甚至還有一些「令人作嘔的粗俗表述」,對身體的排泄等自然過程的大尺度描寫夾雜著大量的粗俗語言,《尤利西斯》的大膽確實讓人瞠目結舌,很多人對喬伊斯開篇關於大海別出心裁的粗俗描述就印象極深:「――諾!他安詳地說。這海不就是阿爾傑所說的嗎:一位偉大可愛的母親!鼻涕青的海。使人的睾丸緊縮的海。到葡萄紫的大海上去。喂,代達勒斯,那些希臘人啊。我得教給你。你非用原文讀不可。海!海!她是我們的偉大可愛的母親。過來瞧瞧」。總體上說,《尤利西斯》對情色描寫的尺度和筆法確實到了無所顧忌的狀態,一直被爭論不休的結尾處莫莉那一章,英文版40多頁(蕭乾先生的中文譯本60多頁)沒有一個標點,整整一章都在寫莫莉沉浸在肉慾的回憶與想像中,這個部分涉及很多莫莉與不同的人性交的姿勢、場景與過程等,語言與描繪是赤裸裸的,場景是有性無愛的(因眾所周知的原因這裡恕難引述,還望讀者見諒),讓人不禁感慨文學創作中的「一通百通」——意識流大師喬伊斯玩兒起自然主義也是得心應手、入木三分。

詹姆斯?喬伊斯於1882年2月2日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郊區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約翰?喬伊斯是個稅務員,平時愛好杯中之物,且喜歡夸夸其談,在政治上具有明顯的民族主義傾向,母親瑪麗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喬伊斯從小在耶穌教會學校接受天主教教育,準備當神父,學業成績極為優異,文學天賦甚高,18歲時寫的文藝評論《易卜生的新戲劇》直接獲得年過七旬的易卜生的稱許,實在讓我等天資庸常的書評人汗顏。末流的文字寫手用情色嘩眾取寵,漲粉圈錢,真正的文學大師僅僅將情色作為一種工具,幾乎都到了「空空色色,色色空空」的境界,喬伊斯從1909年起開始醞釀《尤利西斯》,經過長達五年的構思,到1914年動筆,又歷經七載,至1921年終於殺青,到1922年正式推出,如果再用「小黃書」一般的標準詬病此書,實在有些過分和低劣,一位當時已經有了較高文學地位的大師沒有必要用這麼長時間的心血再嘩眾取寵一把,非是不能,而是不屑。

「搞現實主義,就是要面對現實。世界是以事實為基礎的……大自然本來是很不羅曼蒂克的,只是我們硬要把羅曼蒂克的東西塞進去。這是一種虛妄的態度,一種自我中心主義,而自我中心主義總是荒唐可笑的。我寫《尤利西斯》,就是要力求合乎事實。」——喬伊斯

很多人在看到喬伊斯上面的話都會不由發笑,《尤利西斯》如果也能算是「合乎事實」的「現實主義」,那麼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文字應該都算是「現實主義」了吧?如果從文本外在的特質來看,這方面確實有些牽強,除去小說近乎極端自然主義的情色描寫,小說的敘事結構、象徵主義的設置、意識流功能的多層面演示甚至其模仿聲樂和樂器旋律精巧處理字和音節等,可以說,在「玩兒文字」方面,喬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已經近乎英語世界的極致,當年就有評論家感慨除了莎士比亞,在文字的掌控力上《追憶似水年華》的普魯斯特和喬伊斯已經站在了世界的頂峰。

《尤利西斯》寄託著喬伊斯幾乎所有的文學追求,也承載著最大膽的文學試驗,從文本結構上看,同樣給人深深的「凌遲感」,那種晦澀和艱深,讓讀者彷彿被一刀刀割下身上的皮肉,每前進一章甚至一頁都倍感艱辛,可以這樣說,按照傳統的閱讀方法是無法讀懂《尤利西斯》的,需要將《尤利西斯》敘事流程和結構進行一番梳理和重構。《尤利西斯》共十八章,三個部分,英文原著700多頁,中文譯本1000多頁,這樣的篇幅卻集中筆力僅僅描寫都柏林三個人物在1904年6月16日早上8:00至深夜2:45的經歷和感受,在近19個小時的時間軸內,將如此長篇幅的龐大內容進行極限壓縮,這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小說的第一部分從第一章到第三章,即早晨8:00到中午11:00,展示斯蒂芬一系列生活瑣事和心理變化過程,他住在都柏林一處廢棄城堡式的塔樓里,孤身一人、生活沒有著落、暫時在一所中學就職,一覺醒來回憶起臨終時的母親和對其誤解的父親,感到惱火和不安,直到中午11:00,他感到百無聊賴,開始閑逛亂想,從宇航空間電話線想到伊登別墅,後又想到自己不成熟的美學理論,他懷著一種莫名的失落感,想要尋找一個精神上的父親替代自己倫理層面的父親。小說的第二部分從第四章到第十七章,報紙廣告推銷員布魯姆是一個普通的猶太人,他的兒子幼年夭折,自己失去了性功能,妻子的紅杏出牆給他的生活又蒙上一層陰影,布魯姆從早晨8:00上街買動物腰子到中午11:00去參加葬禮,從下午13:00飢腸轆轆想吃午飯到午夜零點隨著斯蒂芬走入一家妓院。這之間的每個小時喬伊斯都對三個人物的生活細節進行了細緻地描寫,包括布魯姆的午餐樣式,斯蒂芬如何在圖書館裡和熟人討論莎士比亞及哈姆雷特的個性問題, 莫莉的情人博伊蘭與之偷歡等等。第三部分就是很出名的第十八章了,以開頭和結尾兩個「Yes」為標誌,全章無標點,描寫斯蒂芬走後,布魯姆上床睡覺發現莫莉和博伊蘭做愛時留下的痕迹,引起的情緒波動和思考,莫莉在聽了布魯姆對當天發生的事情描述後,產生一種對陌生男子的情慾衝動,在朦朧的狀態中回憶起從前的情人們和自己的父親,以及自己丈夫的言談舉止等等,最後布魯姆提議要年輕的斯蒂芬住到家裡來,為此莫莉感到欣喜,這時正是深夜2:45分……

《尤利西斯》這種意識流小說在這樣的時間線性的極致文本壓縮下,與之配合的必然是更加高超的敘述手法,然而這也正是讀者深入閱讀《尤利西斯》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岔路口。僅從敘述手法方面進行賞析並非不行,這樣頂尖的意識流巨著,其在意識流功能的多層面演示方面的表現方法和藝術經驗足以給讀者甚至有野心的小說家最大的裨益,《尤利西斯》全書十八章幾乎每一章所用的文體都不盡相同,喬伊斯充分發揮了文體潛在的功能,用不同風格的文體更有效地表現了文本的細節,第十五章中作者為了凸顯夜幕降臨下妓院里的烏煙瘴氣,採用了主客觀混淆,人物置換錯位等方法,第十八章採用了內心獨白的文體,記述了莫莉朦朧飄忽的意識流動等等。然而,這個岔路口並非是個標準的丁字路口,在這個路口上,一條是外觀宏大的意識流大路,另一個方向則是一條蜿蜒至遠處的小路,一切的榮耀終將歸於那條大路,而且確實名至實歸,但喬伊斯也許在內心深處悄悄希冀著讀者能夠最終邁向那條蜿蜒的小路——對人物的感知、對生活的反觀和對命運的沉思,而這條小路將會將備受閱讀「凌遲」體驗的讀者帶向「尤利西斯式」的永生。

在前面提到的喬伊斯的生平中,我們或許認為這又是一位少年才俊一生順意的傳奇,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喬伊斯的一生用「命運多舛」來形容應該並不為過。值得一提的是,喬伊斯時代的愛爾蘭正處於文學的「黃金時代」,斯威夫特、王爾德、蕭伯納、葉芝、喬伊斯、貝克特、希尼這些偉大的作家使愛爾蘭成為文學世界的強國,要知道當時愛爾蘭的人口僅為英國的十六分之一。然而,令人唏噓的是上面的「愛爾蘭七子」無一例外地嘗盡生活的苦澀,這些作家先後來到倫敦或巴黎闖天下,就像現在我們的「北漂」,除了患有梅尼埃爾氏病、一生伴隨著周期性的昏眩和嘔吐而不得不滯留島上的斯威夫特以及希尼以外,另外五位都客死異鄉。其中尤以喬伊斯遷移最為頻繁,流落海外的時間最久,喬伊斯22歲離開祖國,輾轉在奧匈帝國的波拉、的里雅斯特,義大利的羅馬,法國的巴黎、維希和瑞士的蘇黎世等地以教授語言和為報紙撰稿為生,一生生活拮据。但喬伊斯從未如現在日更千字雞湯文的所謂勵志網紅一般,一邊用各種體位迎合互聯網市場,吃春藥般狂蹭熱點,一邊小算盤扒拉的噼啪作響,算計著如何多拉些廣告。喬伊斯最後一部作品《芬尼根守靈夜》在《尤利西斯》基礎之上走的更遠,這部被博爾赫斯戲稱為「沒有生氣的同形異義文字遊戲的編織物」的作品蘊含著喬伊斯對整個世界和人生倔強,喬伊斯在寫作過程中就受到龐德等同代文壇巨子們的懷疑,他們曾對喬伊斯進行規勸,認為他不應該浪費自己的天賦與才華,喬伊斯的妻子諾拉甚至惱火地斥責:「你就不能寫一點別人看得懂的東西」,但喬伊斯依然故我。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世間的文字如果要粗略地劃分,似乎也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陰謀型的文字,一類是陽謀型的文字。前者的作者遮遮掩掩炫技,無奈才氣和積累都不足,雖然也不乏好作品,但畢竟格局先天受限,距離「偉大」二字永遠差了那麼一點火候。後者是人類文字的精靈,是文學天賦的諾亞方舟,那種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對語言掌控的遊刃有餘,那種整個作品展示出的超高「逼格」,讓人不禁感嘆這就是人類思想和文學的神跡,顯然《尤利西斯》屬於後者。喬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是完全陽謀一般地布局,「尤利西斯」是希臘神話中伊塔卡島之王奧德修斯的拉丁譯名,喬伊斯以它命名小說,大大方方地告訴讀者這部作品將在人物、結構和情節上與荷馬史詩進行對應平行的象徵關係映射,他也將用《尤利西斯》這部「現代神話」引導芸芸眾生皈依永生。

在《尤利西斯》三個人物的設置中,斯蒂芬與忒勒馬科斯之間,主要是角色上相同,忒勒馬科斯在史詩中只是兒子身份的角色功能,內涵並不確定,也不典型。奧德修斯則不同,他是古代英雄,作戰勇敢,謀略超人,以智慧聞名,而布魯姆正好與他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反照,布魯姆是報紙的廣告推銷員,整天忙碌於拉廣告這類商家遊戲,每天奔走於大街小巷,生活極其平常,甚至平庸。莫莉則與史詩中的帕涅洛佩形成更加尖銳的反差,史詩中的帕涅洛佩苦等丈夫20年,這份忠貞就像國內的「望夫崖」和「王寶釧」等,但布魯姆的妻子莫莉作為女歌手,放蕩成性,有著各式各樣的情人,從一開場就收到情人的來信,藏在枕頭下,小說結束時,則是對所歷的各類情人約會交歡的意識大暢遊,而此時丈夫就在廚房,這位一直對她很好的丈夫忍受著外人在這件事情上的各種恥笑,也深深地為自己的性功能喪失而苦惱。縱觀整部《尤利西斯》,喬伊斯的這種反差手法將神話史詩中的英雄與現代社會庸俗卑瑣、道德衰敗空虛、家庭解體破碎等進行了一場無情的「互刺」。《尤利西斯》的這種人物設置與神話史詩的「互刺」又並非一種「西北望,射天狼」般的暢快衝鋒,而是一種將竹籤一點點釘入十指指甲的折磨,在荷馬史詩中奧德修斯雖然歷經千難萬險,也有過很多痛苦,但仍然帶著一種暢快的鬥爭感獲得了幸福的圓滿,而《尤利西斯》中沒有人是幸福的,喬伊斯營造出的那種生活的苦楚,就彷彿無盡的溫熱的沼澤,雖然不冰冷,但卻令人窒息。

那麼,「尤利西斯式」的永生又在何方?

《尤利西斯》的直刺人心不是長生劍,也不是霸王槍,而是類似七心海棠一般「無色無臭,無影無蹤,再精明細心的人也防備不了,不知不覺之間,已是中毒而死」。我們看著布魯姆從醒來到離開家門遊盪,看著他神遊萬里,讀過三次《尤利西斯》後就會覺得這是一面魔鏡,卻並不能「魔鏡魔鏡告訴我」,而是在其中看到布魯姆的影像逐漸幻化成自己現在的模樣,彷彿《致命ID》最後橋段里那一直幻想自己是帥氣警探的胖子看到精神科醫生手中那面小小的圓形鏡子。布魯姆是個小人物,他是一個普通平凡的底層工薪族,工作環境一般,有妻有女,有規律的生活習慣,為生計奔波,為生活苦惱,他的雨衣是從失物招領處買來的二手貨,他愛吃動物腰子,特別的是那股騷味,他走在街上愛看其他的姑娘,他對自己的子女非常的關心……布魯姆就像每天擠公交地鐵上下班的你我,沙丁魚般擠在罐頭裡還要想著房貸車貸還有夫妻的爭吵孩子的教育,手機不時響起,裡面是上司催促工作任務的陰陽怪氣……

《尤利西斯》中的布魯姆是孤獨的,他似乎認識所有人,而說到誰是他的朋友,又找不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他是一個猶太人,都柏林難以認同他的猶太身份,他是別人眼中的「異己」,他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無論走到哪,都被人嘲笑妻子在外偷人,他活的很窩囊,很憋屈。再過幾天,很多朋友就會從家鄉踏上返程的列車,短暫的家人團聚消散在貌似熱鬧的走親訪友中,迎接我們的仍是異鄉冰冷的水泥森林。在他鄉,我們學不會當地人引以為豪的本地方言,我們操著蹩腳的普通話,將家鄉的鄉音再次生生咽回肚中,遇到衝突我們已經習慣性地學會選擇退讓,我們已經分不清什麼是生存智慧什麼是犬儒懦弱,我們也會在加班的深夜裡聽著馮翔的《漢陽門花園》默默地淚流滿面……

「十年冇回家

天天都想家家

家家也每天在等到我

哪一天能回家

銚子煨的藕湯

總是留到我一大碗

吃了飯就在花園裡頭

等她的外孫伢」

我們就這樣平凡而孤獨地生活在異鄉,恰似布魯姆躑躅在潮濕陰晦的都柏林,然而我們和布魯姆都在完整著自己的平凡,小心翼翼珍藏著自己的善良。布魯姆是一個好人,他充滿了人情味,他認為在人死後「應當有一種法律,規定扎一下心臟,以免弄錯,要不在棺材裡裝個電鐘或是電話,留一個呼救氣孔那樣的東西……三天為期……」。布魯姆並未因為自己的一貫的退讓而喪失了同情心,雖與斯蒂芬不熟悉,但是當斯蒂芬在酒醉後和兩個英國兵纏打在一起的時候,布魯姆一直陪在他身邊。布魯姆也並未因為生活的壓力而變得失去思考,他在參加狄南格的葬禮回來途中看到「路旁是悲哀的天使、十字架、斷頭的石柱、家庭墓室……不如把這個錢花在慈善事業上周濟活人,還更實際些……」,他「毫無惡意、毫無暴力、毫無仇恨地適應著愛爾蘭的生活」。布魯姆作為一個備受歧視和排斥的對象,卻處處為人著想,伸手幫助別人,在關鍵時候毫不馬虎,義正詞嚴,在那樣涼薄的人群中,布魯姆顯示出了一種人性的光輝和溫暖。這種光輝和溫暖其實是一種內生境界的升華,很多讀者都像《尤利西斯》中的「周圍人」一樣,認為忍受妻子「紅杏出牆」的布魯姆真的是「弱爆了」,他們看不到布魯姆內心的剖析或者視而不見。在當時的男權社會,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極為低下的,但布魯姆做到了一種真正的勇敢,他們夫妻間是一種平等的關係,布魯姆總是寬容對待莫莉,早上起來想著給她做早飯,雖然莫莉一直出軌,他依然溫和地對待她,他能感受到莫莉失去路迪的痛苦,因為他知道一個女人的感受,懂得尊重女性,就像他十分同情女性分娩時的痛苦,對於皮尤福依太太難產的事情,他懷著深深的同情,覺得她太可憐了,希望應該發明一個可以防止的辦法。在所謂職場文和反式雞湯文橫行的日子裡,在「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成為這個浮躁社會「鐵律」的時代,人人都似乎可以繼續嘲笑我們的布魯姆,人人也都努力裝出一副「神聖不可侵犯」的勇士模樣,就像《驢得水》中被子彈擦臉而過之前的周鐵男……

世間事,人間情,從來是「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很多人在街邊燒烤攤兒喜歡借著酒勁兒吼一聲:「×,爺怕過誰?腦袋掉了碗大個疤」,可酒醒後真的面對登上長途車的強盜,公交車上猥褻弱女子的敗類,亦或工作中囂張跋扈的上司,勾心鬥角的同事,還有兒時赤子一般的童心,少年時激蕩心扉的夢想,他們大多習慣性地將頭扭向一邊,真的是「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就是我們沉默的大多數,這就是「尤利西斯式」的凌遲,我們永遠戰勝不了大環境,我們永遠扼不住命運的喉嚨,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人都是布魯姆。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喬伊斯給了我們一種救贖的方式,那是「尤利西斯式」的永生之橋:浮生若夢,彼岸無花,生活也許並未給我們太多的留白,我們窒息在生存的夾縫中,但我們仍然可以如布魯姆一般不讓生活的不如意成為放棄本心,拋棄底線的借口,我們的良知,我們的善意,我們的夢想決不能湮沒在艱難的生活中,決不能枯萎在周圍人的嘲諷里,一切受侮辱和被損害的,終將在生活的凌遲中獲得永生。

晚年的喬伊斯生活悲苦,一邊苦於眼病,一邊又為女兒的精神失常所困擾,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淪陷後,喬伊斯遷居蘇黎世。1941年1月10日喬伊斯因腹部痙攣住院,十二指腸潰瘍穿孔,13日凌晨,喬伊斯離開了這個對他來說充滿了顛沛流離的世界,享年59歲,壽限未及一個甲子。

1929年,喜歡《尤利西斯》的很小一部分書迷和出版商將書中描寫主人公布魯姆一天全部活動的6月16日定為「布魯姆日」,1954年,愛爾蘭首次在本土慶祝「布魯姆日」,該節日如今在愛爾蘭是僅次於國慶日的大節日。

—END—

————————

更多文字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寶木笑說(baomuxiaoshuo)

講述老百姓自己的讀書生活。


推薦閱讀:

每周讀書 #134 可惜了一個有意思的設定——《偷影子的人》
讀書是為了高興,不是為了高逼格
與其孤老終生,不如與愛同滅 ——《苦妓追憶錄》
怎麼看待《追風箏的人》阿米爾的贖罪?
他們都看到一隻貓

TAG:书籍评价 | 尤利西斯书籍 | 詹姆斯·乔伊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