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漢字智慧、國學與兒童家庭教育

老子有一句話叫:自知者明。我們今天所談的兒童教育,歸根結底,其實更多是家長自身的教育。有一句俗語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我們的古代的名門望族大多講究家族代代傳承的,傳承的是什麼?最根本的是家風家教的傳承。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說: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就是說的這個。只是我們這個社會佔80%以上普通平面小老百姓家裡大多是沒有這麼多的規矩的,或者說不成系統。這其中原因當然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就如同我上面所提到的,我們整天忙於生計,哪裡顧得上這麼繁瑣的家規家教呢?大道至簡,教育也是如此。談到家庭教育,我們就有必要透過這些規矩這些條條框框做一些深入的思考,從這些條條框框中梳理出一個最簡單教育思想,以此來給予我們明晰的指導!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家庭教育的教育對象是什麼?如果有個輕重順序之分的話,到底是孩子還是家長?要我來看,家庭教育與其說是對孩子的教育,不如說就是身為一家之主的家長自身的教育。家長的自身的素質往往會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換句話說,家長把自身教育好了,孩子也不會差到哪裡去。遺憾的是,我們現在的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家長們整天忙於事業,忙於賺錢養家,很少真正把精力放在自身的教育上,更不用說孩子的教育了,我們口口聲聲說重視孩子教育,可實際中卻大多是推給爺爺奶奶、學校或培訓機構的老師了事。因此,當有一天,我們把孩子不成器的責任歸咎於社會和教育制度的時候,我們都應該有所反省。

另外,談到家庭教育,就不可避免的要談家庭教育的思想。談到家庭教育的思想,就如同中藥好還是西藥好一樣,又不可避免的分成東西兩派。有人問我,您屬於哪一派?我說,我屬於中間派,中間派是什麼?我說我是跨文化的融合的那一派,是中西方交集的那一派。又有人問我,在您融合交集的思想里,是東方元素還是西方元素多一些?我說,東方元素多一些。這沒有為什麼,因為我就是從東方文化土壤里生、長出來的,倘若我是一個西方人,我今天的觀念可能會西方元素多一些,但仍然是中間的那一派。今天若是有一位持有融合派理念的西方學者站在我面前和我對話,我會對他說:在這個融合的交集里,東方文化的教育思想相對更加豐富飽滿。因此,今天我的話題更多談東方文化思想的教育。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談到文化思想的教育,我們應該追本朔源。文化的源頭是文字,相信這是很多學者和教育家們的共識。那麼文字的源頭又在哪裡呢?就是今天我要講的以甲骨文為代表的象形文字。我們的象形字是我們的文化的源頭,那麼這個源頭到底是一汪活水還是一潭死水呢?首先我可以肯定的是,這不僅是一汪活水!更是一汪猶如封存於喜馬拉雅之巔的純凈活水,乾淨、清澈,沁人心脾! 讓人高山仰止!或許只有真正的勇士,真正的智者才能從中擷取一點精華!但,這足以夠滋養他一生的精神!

很遺憾的是,由於甲骨文從被發現至今也就100多年時間,目前大多還停留在訓詁研究的階段,具體到應用方面,絕大多數也是被書法藝術家們當成一種裝點門面的書畫藝術。也有些學者從說文解字的角度去解讀,去探尋其中的深意,這些都是十分有意義的探索發掘工作。今天,我把它又推進了一步,把象形字作為一種開發兒童右腦慧性想像思維的一種工具,用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以興趣為出發點,把象形字用文字畫、動畫的形式讓孩子去感受,通過由抽象到形象再到抽象的4步開合簡易教學步驟,開發孩子右腦想像思維。從應用方面讓它更接地氣一些,同時也間接的普及了甲骨文漢字文化。我想這是十分有意義的一件事,它將成為我今後生命幾十年中所致力推廣和研究的一項工作。

上面我們談到了教育,談到了教育思想,談到了東方文化的教育思想,談到文字對文化教育思想的重要性,最後我們又談到了文字的源頭。那麼,我們中國的文字裡面到底有沒有蘊含著教育的思想?我說有!不僅有,而且高度凝練,幾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在造字時,只用了三個字,三個字就把教育的思想概括進去了,把教育的本質說明白了!可惜的是,因為這三個字太濃縮、太凝練了,後代我們這些子孫們反而把它越搞越複雜了,以至於今天,我們現在的很多家長、很多高學歷的教育工作者們仍然沒搞明白這個問題。我深信一句話:文有道,字亦有道!文字里是有很多大智慧的,佛家的教育里稱之為文字般若,般若就是大智慧的意思,文字般若是佛家子弟修行教化的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那麼,上面所說的到底是哪三個字呢?這三個字就是「教、學、覺」,下面我們就來逐一的剖析。

點擊圖片查看動畫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個「教」字,我們今天看到的「教」字,左邊一個「孝」字,右邊一個「文」字旁,好像是說教育的內容就是要孩子孝順、有文化。其實,甲骨文里的「教」並不是這個寫法,甲骨文的「教」字左半部分並不是孝順的「孝」字,而是上面一個「爻」,下面一個孩子的「子」字,右半部分也不盡然是一個「文」字旁,更像是父親的「父」字,從甲骨文到金文、篆文、隸書,「教」字基本上都保持這個形狀,我們不知道後來被哪個聖王給改成現在這個樣子,估計是為了教化的需要。這一改,教育的主要思想就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孩子孝順,作個孝子,就成了家庭教育的頭等大事。至於文化的教育,當然也要學,不過僅從字上看,那也已經淪為偏旁,似乎處於次要地位了。當然,「孝道」從古至今一直非常重要的內容,於社會和諧,統治穩定來說,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但孝道是必須要通過學這一過程才得來的嗎?換言之,孝道是教育的本質嗎?是教育的全部內容嗎?這裡我要打上三個問號。我先擱一句話在前面,也是我們有必要搞明白的一點,即教育除了「孝順」這一基本訴求外,它還承載著人類思想的開化與進步,我們不可顧此失彼。

既然談到孝順,談到了文字的重要性,我們就解讀下「孝順」二字,「孝」字在甲骨文里就有了,字形一直比較穩定,既簡單又形象,上半部分形似一個「老」字的上半邊,好像是一個已年過半百、半截身子都埋進黃土的老者。下半部分是一個表示孩子、兒子的「子」字。如此來看,這個「孝」字的意義就不言而明了,也即:兒子要照顧老子。兒子照顧老子,這應是天經地義的事,造字者造字時就已經界定清楚了。孔子的弟子有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悌是仁之本,是人與生俱來的東西,別說是人,動物都有這種本能,羊有跪乳之恩 鴉有反哺之義。為什麼還要專門跑到學堂里接受教育才能明白呢?孟子也進一步論述了孔子的話,他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不無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這句話意思大概是說,人們不必經過學習就天生具備的能力,便是良能;不必經過思考而天生知道的知識,便是良知。襁褓中的孩童,沒有一個不知道愛他的父母親的;到他們長大了,沒有不知尊敬他們兄長的。親愛父母親,這就是仁啊,尊敬兄長,這就是義啊。這哪裡有什麼原因呢,本來就是普天下都通行的道理啊。遺憾的是,不知到了哪個朝代,估計是孟子生活的那個亂世或者更早的時候就有了,人性在進化過程中,反而把「孝」給退化掉了,「兒子要照顧老子」這一定論開始動搖了,以至於讓後來教育領導者迫不得已要把原本不屬教育範疇的「孝」字硬生生的塞進了「教」字裡面,把「教」字左半部分替換成「孝」字旁,把「孝順」做為教育的主要內容而大大的凸顯出來。這一弄,把原本好好的「教」字卻弄的面目全非。如此,我們很難說,這樣一種改革到底是教育的進步還是人性的退步。

上面談到「孝」字,我們接下來說說「順」字。「孝」字常和「順」字連在一起用,到底如何理解「孝順」二字? 孝順孝順,我理解為「孝」就是「順」的學問,而「順」則是一種智慧。《說文》中解釋說:「順,理也。」所謂的「順」是「理」要「順」,也就是說孝順是基於「理順」的孝順。

講到這裡,我曾聽一些傳統文化的專家講孝道講座時,經常會提:「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在我看來,這是很有問題的,如果拿這句話教育孩子,就更有問題了。如果父母都不孝順爹娘,或者蠻不講理、蠻橫說教,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很難保證不出問題。之所以會誤讀,我想還是沒有把文字的道理弄清楚,不懂漢字,就很難懂教育。剛才我們講到「順」字,甲骨文中的「順」字有兩種寫法,一種寫法是上下結構,上面一個「川」字,下面是一個「心」字。「川」字代表水流通暢,下面的一顆心又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上面哪個「川」所引發的通暢的感受是發乎心的,並不單單是山川本身水流通暢造成的,是自己這顆心的感受,是心生起了「通暢」的感覺。心情若很不好,若很悲傷,很委屈,見到再好的名山大川,也很難生起這種「通暢」的感覺。因此,這顆心的感受尤為重要。

從這個角度去解釋「孝順」二字,就更有深意了,《弟子規》里有一句話叫:父母責,應順承。很多不明白深意的家長和老師認為這個「順承」就是言聽計從、唯命是從的意思。甚至有些思想比較開放的家長說,這不好,《弟子規》太迂腐、過時了。其實不是弟子規迂腐過時,是我們沒深入領悟的緣故。按照表面的理解:弟子規這句話大概是說」父母責備我,那是在教育我,我應該言聽計從」真是這樣嗎?今天,我們通過對「順」字的解讀,就不難理解,「順承」並不是唯命是從那麼簡單。父母的責備好比這個「川」,你正在行路呢,忽然一個大「川」到了你跟前,你是覺得它阻礙了你的去路給你添堵了呢?還是看到它水流的通暢呢?大家要好好想想這個問題。 剛才講到「順」字甲骨文的一種寫法,還有一種寫法是左邊一個「川」字,右邊一個「頁」字。這個頁字的形狀很像我們人的腦袋。《說文》中也解釋說:「頁,頭也。」這說明了什麼?說明「順」是一種智慧,是經過我們大腦思考過的智慧。一個山川忽然橫亘在你前面,擋住你的去路,你怎麼處理?如何「順」過去?要多用「腦袋」想想,讓「心」先「順」過去,這才是真正的「順」啊!

講到這裡,我們已經跑題了,趕緊收回來。繼續講這個「教」字,前面說了那麼多,我想大家應該知道了「教」字和「孝」字在甲骨文象形字裡面是沒有太多「親緣關係」的,「教」字就是左邊像是一個持杖的父親的「父」字。所持的木杖象徵著規矩。「父」字《說文》里解釋為有規矩的人,是一家之長,是能承擔教育子女責任的人。而「教」字在《說文》則解釋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說白了就是老子給孩子做示範,孩子效仿老子的德行。單從甲骨文中的「教」字上分析,也很清楚的說明了這個道理,甲骨文的「教」字左邊一個「父」字,即說明了教育孩子首先要從家長做起,家長首先要有規矩,要以身作則,我曾提出過「順其自然而不任其自然」的教育思想,這裡所講的規矩就是不任其自然的教育。「父」字持杖也說明家長有義務監督孩子學習,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規矩的人。「父」字作為「教」字的偏旁,也說明家長在孩子教育中不能越俎代庖,要扮演一個輔助角色,就好比是教練,孩子才是真正的運動員,最後上戰場的還是孩子。「教」字的上施和下效也說明了教育是兩方面的,一個是家長自身的教育,一個是孩子的教育。家長若本身是個二流的教練,孩子若沒有很好的悟性,所學到的功夫估計也好不到哪裡去。

那麼,除了規矩外,還要學什麼呢?就是「教」字左邊的「子」字頭上的「爻」字,什麼是「爻」呢?我之前講座的時候,台下有家長說,上面的那個形狀不是×嗎?不是代表錯誤思想嗎?怎麼能讓孩子學習錯誤的思想呢? 我也開玩笑地回答說:「你說的對,可以理解為×,不過那不是一把×,是兩把,負負得正。另外,你可以把兩把×理解為一錯再錯,不要怕孩子犯錯誤,錯誤沒什麼了不起,可以容忍孩子一錯再錯,要知道這世上沒有太多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最偉大的成功往往就是在不斷的試錯過程中摸索總結出來的。有的家長看到孩子犯了錯,就馬上上前警告、制止,結果搞的孩子一生畏手畏腳,對什麼事都淺嘗輒止,一有錯誤,馬上掉頭,再也堅持不下去,這樣的孩子恐怕一輩子也難有成就。」我們看,中國文化的思想就是這樣,非常值得玩味。

言歸正傳,關於這個兩把×,我將其解釋為「爻」字,更符合了中國文化哲學思想中所追求的教育的本質。什麼是「爻」呢?《易經.繫辭》里有一句話說:「道有變動,故曰爻」也就是說「爻」是「道」的變化。什麼是「道」呢?一下子就上升進入到中國最高的哲學思辨裡面去了。《易經.繫辭》里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具有陰陽兩個屬性,陰陽是相生相滅、相消相長的。老子的《道德經》對「道」進行了更深入的描述和論證,後來鬼谷子又把「一陰一陽之謂道」,進行了應用創新,稱之為「捭闔」之道,也可以簡單理解為名詞的替換,主要方便人的理解。「捭」就開的意思,是陽的層面。「闔」就是閉合,是陰的層面。我們現在談國學,我說鬼谷子是真正的踐行者,是最會活學活用的人。我們解字、讀經不應該是死板的解說和一味的嘴皮子滑過,要學會活學活用,如此才有可能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我設計的這套甲骨文兒童右腦開發教育軟體和教學方法的思想也是遵循了大道至簡和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原理,只是我不叫陰陽,也不叫捭闔,我叫開合,說白了也是一樣的道理。

認識了「教」字,我們再來認識下「學」字,金文里的「學」和「教」字有著不一般的親緣關係,上方都有一個「爻」字,這說明了所「學」和所「教」的內容是相同的。「學」字比較形象,好像一個小孩子(「子」字)進入到學堂(「宀」字)里學習,我們不再詳細解讀。

了解了「教」和「學」,最後我們再認識一個非常重要的字,就是「覺」字,教、學、覺這三個字在金文是最親密的,其共同特點是上面都有一個「爻」字。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呢?我想一個「覺」字就可以概括了!《說文》中解釋說:「覺,悟也」,覺是覺悟、覺醒的意思。覺字下面是一個看見的「見」字,甲金文里的「見」字自像一個睜大眼睛的人,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睜大眼睛」之狀態在這裡充分表現了心有所觸,眼前一亮的頓悟之態!(譚清風)


推薦閱讀:

我們為什麼要和孩子讀詩
你真的會「溫故而知新」嗎?
通過圖像類比法快速記住八卦,易經入門(自學必備)
國學培訓市場吹來「中國風」,500億市場規模的兒童國學何去何從?

TAG:儿童教育 | 汉字字源 | 国学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