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中的那點事之十六:名將趙奢
公元前279年實在是個多事之秋。
這一年對燕國而言是悲傷的,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撤樂毅以騎劫代之,旋即被田單打敗,盡失齊地。
這一年對齊國也不好過,雖然復國成功,但又遇大旱,赤地千里,民不聊生。
這一年楚國也很痛苦,秦國以白起走陸路,以張若走水路。佔領了漢水之西的鄢、鄧、西陵等地。到了第二年,竟然連國都也被人給佔了,只好遷都到陳地。
這一年,趙惠文王趙何應秦昭王嬴稷的邀請,去澠池吃了頓飯,秦、趙修好。於是,繼完璧歸趙的故事之後,在這場飯局上又發生了藺相如逼秦王擊缶的故事,隨後就是將相和的故事。為兩千多年後的小學課本,提供了生動的教學素材。
但小學課本沒講的是,這次秦、趙會晤之後,為了表達秦國的誠意,秦昭襄王嬴稷將他的孫子嬴異人送到了趙國當人質。這個嬴異人後來生了個兒子,叫嬴政。
1、悲慘世界
趙何一看嬴稷把孫子嬴異人都送過來當人質了,覺得趙國還是蠻強大的,就著實高興了一陣子。可後來才知道,敢情這嬴異人的爹叫嬴柱,是嬴稷的老二兒子,王位基本上跟他不會有關係。當然了,秦國那麼強大,能送個公子的兒子去你趙國當人質,也算是很給面子了。
可關鍵這二公子有二十多個兒子,這嬴異人還是他最不待見的夏姬生的。
換句話來說,他嬴稷閉著眼睛指,都能挑一個比嬴異人還有用的公子送來當人質。所以,秦國能送嬴異人到趙國來的唯一原因,就是因為他最沒用。
當然,知道了這些又能如何呢?秦強趙弱,咱就當是秦國糧食不夠吃,所以送個孫子過來蹭飯吃吧。
但嬴稷不知道,他把秦國的未來送到了趙國;而趙何也不知道,趙國的存亡竟然全繫於這個嬴異人一身。
所以,多讀點歷史的好處就是,萬一哪天你穿越到了某個皇帝的身上,知道該干點什麼。比如現在你穿越到了趙何身上,第一件事就可以先把嬴異人幹掉再說。估計秦國問你要人的時候,你賠給他一座城,嬴稷都會覺得佔了大便宜。
當然,無論如何,秦國能送人質到趙國,還是很讓趙國長臉的。可魏、韓、楚這幾個國家就沒那麼大的臉了。
這些年和前些年沒啥區別,這幾個哥們還是動不動讓秦國揍一頓,實在受不了了,就聯合起來反抗,有時候運氣好還能真反殺一局。
但自打前些年秦國來了個白起,這幾個難兄難弟連反殺的機會都沒了,那秦國就跟開了掛一樣,一見面就是秒殺,跟本就不給你放技能的機會。今天占魏國幾個城,明天殺韓國幾萬人,最後還把人家楚國的都城給佔了。
尤其是魏國,每年丟幾個城都快成慣例了。這不,公元前275年了,魏襄王魏嗣已經於兩年前去世,現在是魏昭王魏遫(chi)在位。可秦國不管你誰在位,又跑來了。
去年是白起來的,今年換丞相魏冉了。魏國沒撤了,急病亂投醫,只好向韓國求援,韓國是挺夠意思,派了不少人過來,但結果就是除了送給秦國四萬個人頭之外,一點用沒頂。魏遫只好送給秦國八個城求和。
但坑爹的是,這秦國收禮不辦事。城照收,仗照打,魏遫只好哭著又把溫邑割讓給了秦國。
但老這樣挨打不是事啊。第二年,魏遫約了齊國當幫手,準備跟秦國好好乾一架。秦國樂了,怎麼著,不服是么?然後接著派魏冉出戰,這次拿走了四個城當勞務費,順帶斬首四萬。
但老這樣挨打不是事啊。又過了一年,魏遫約了趙國當幫手——去打韓國。這有點拆東牆補西牆的意思了,在秦國失去的,從你韓國拿回來。你魏國被秦國打了向韓國求救,韓國被魏國打了只好向秦國求救了。
秦國本來不想管,韓國的國相就找到一個叫陳筮的人,說無論如何你得走一趟了。
這陳筮正病著呢,看這事的確挺急,就抱病到了秦國,面見秦相魏冉。
魏冉說:事情挺急了吧?所以才讓抱病前來。
陳筮卻搖搖頭:不著急。
魏冉一看他這態度,就挺生氣的說道:都什麼時候了,你還敢說不急?
陳筮很無辜:真不急啊。韓國要是被逼急了,肯定就投靠別的國家了。現在還不算急嘛,所以才來找秦國。
魏冉一擺手:行了,別說了,我馬上出兵救韓。
數日後,白起率軍到達韓國華陽城下,俘虜魏將三名,斬首十三萬。又水淹趙軍,殺敵兩萬。
魏國只好又把修武給了秦國。
一百餘年前,魏國的吳起在黃河西岸所向披靡;現在,秦國的白起在黃河東岸摧枯拉朽。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2、遊說的技巧
白起援韓敗魏一戰之後,韓、魏兩國徹底服了。於是,嬴稷就說白起你也別歇著了,帶上韓、魏一起去收拾楚國吧。
就在這個時候,楚國剛好派黃歇來秦國進行國事訪問。黃歇就聽說白起又準備帶兵去楚國旅遊了,嚇了一跳,連忙給嬴稷寫了封信。
我們一說到嘴皮子功夫,就往往會拿蘇秦張儀為例。但真要細究起來,我覺得,公孫衍和蘇秦之所以能合縱成功,是因為各國本身也都有聯合抗秦的利益點;張儀則是背靠強秦,以實力進行威脅,加上連蒙帶騙的,才促成了連橫。而真要論起經典的遊說案例,我還就服黃歇這封信。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黃歇深知,一場成功的遊說,必然需要一段回味悠長的馬屁為開頭。所以,在這封不到九百個字的信中,用了二百多字來拍秦國的馬屁。
而拍馬屁的技巧,在於要由大及小,由遠及近,由公及私,由寬泛及具體……只有如此,才能如一池春水,了無痕印。所以,這封信的馬屁歸納起來就兩句話:第一句是秦國是個偉大的國家,第二句是秦王嬴稷是個偉大的領導。
至於偉大到什麼程度呢?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什麼意思呢?說大一點就是三皇加上您就得是四皇,五帝加上您就得是六帝。
當然了,要想達到這個境地,有個前提條件:保守功業,廣施仁義。意思就是差不多得了,別太激進了。
如果您不這樣做的話呢?我可要替您擔憂嘍。
這就是拍完馬屁後再提出警告,這樣才不會讓人反感。當然了,接下來也必須得解釋一下這個警告不是你隨便說說的。
先從理論出發,說明《詩經》和《周易》上都提出過,能善始未必有善終。然後再舉實例,什麼當年吳越之爭啊,智氏伐趙氏啊等等,都是如此。
接下來就要表明心跡的同時分化敵人:我之所以給你說這些,其實是因為楚國是秦國的後援,其它鄰國都是秦國的敵人。像韓、魏,這都是因為怕您所以才跟著您混。要知道,秦國跟他們可都是世仇啊。
然後做假設:如果您帶著他們伐楚,要麼就是借道韓、魏,可這樣你就不怕你派出的兵將被這兩家從後面抄了屁股么?要麼走水路,但從那裡進入的楚國都是不毛之地,並且魏、齊肯定也會趁我們兩家打得要死要活的時候藉機擴張。結果就是,秦、楚衰弱,魏、齊強大。
說完人家的辦法不靠譜以後,最後必須要給出更為合理的建議,不然前面這些都白說:現在最靠譜的辦法就是秦、楚聯合,一起攻韓伐魏,到時候您就可以駐兵中原,隔斷燕、趙與楚、齊的聯繫,到時這四個國家就能被你各個擊破了。
最後一段話的重點是,黃歇沒有說到最後滅了其它國家,然後秦、楚世代友好的廢話。因為他知道,秦國的目的是一統天下。所以,他的立足點就是如何讓秦國更好的一統天下:先滅魏、韓,再談伐楚。
立足點站對了,就不會得到秦王的反感。只有人家不反感你,你的建議才會被聽取。
所以,嬴稷當即下令,讓白起停止行動,遣回韓、魏之兵,與楚國締結盟約。
之所以將這段遊說這麼詳盡的進行解讀,是因為以前,我和同事甚至領導一起討論某件事情的時候,我經常會著急的用「我覺得您提這個方案有點問題……」,或者「但你想過沒有,這樣做的話……」之類的話來開場。後來從這封信中得到了一些啟發,就轉變風格,變成「在這種事情上面您的經驗很豐富……」或者「您提的這個想法給我啟發很大……」來做開場了。
很明顯地感覺到,療效真的不一樣。
公元前272年,也就是秦、楚締結盟約之後的第二年,楚國送太子熊完到秦國為人質,由黃歇陪同侍奉。至於黃歇有沒有趁機和宣太后發生點什麼青梅竹馬、乾柴烈火的事情,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我可以提供一條線索:宣太后的兒子嬴稷公元前325年出生,黃歇是公元前314年出生。也就是說,她兒子比黃歇大了十幾歲。
同年,宣太后誘殺義渠王。而據說她和義渠王私通已經三十來年了,還替人家生了兩個兒子。
3、名將趙奢
亂世出名將。
比如田單不過是個市場管理員,適逢其會,結果以名將著稱於世。再比如趙奢,當年也不過是趙國一個收稅的小官。
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稅務徵收員,有一天惹下大事了:他竟然跑到平原君趙勝家裡去收稅。
趙勝何許人也?趙武靈王趙雍之子,趙惠文王趙何之弟。換句話說,趙國就是人家趙勝家的趙國。
所以,趙勝的家人就是不交稅:交什麼稅,你收完了稅不還得再交給我們趙家,一出一進的好玩么?
可趙奢就是認這個死理。收完稅交給誰我不管,但你家的稅我必須要收上來。於是,他充分發揮名將的潛質,將趙勝家管事的人統統抓起來,殺掉了九個。
這種行為我們一般叫它做死,通俗的說法叫做活膩歪了。
我始終認為,能被稱之為名將的人,絕不會是偏科的人。因為所有的軍事行動從不會只是單純的帶兵打仗,如果沒有良好的情商,也根本無法組織起軍隊來。就像近代的一些名將,打仗的時候風風火火,仗打完了,往地方上一放,組織起生產來照樣是一把好手。
就像趙奢,面對著憤怒的平原君,他沒有擺出一副強項令的姿態,大罵一通,然後慷慨赴義,而是很淡定地說:您的富貴源於趙國的存在。如果您縱容家人不守法,那麼法紀就會削弱,法紀削弱國家就會衰落,國家衰落則各國就會來犯。到時候趙國都不存在了,您的富貴自然也就沒了。反過來,以您的地位,如果帶頭奉公守法,那麼一定會上下一心,上下一心則國家必然強大,國家強大則趙氏地位就穩固了。而您作為趙國的王族,也能在各國面前抬起頭來了。
這段話有馬屁、有道理、有建議,可以說是有理有據有節,別說趙勝本來就以賢能著稱,就算是拎不清的人,估計也說不出什麼來。
所以結果就是趙勝把趙奢推薦給了趙惠文王趙何,趙何就升任他為稅務局局長。
如果到此結束,那麼趙奢在史書上將會是以稅務工作者的典範而出現。可是,他命中注定將成為一員名將。
公元前270年,也就是趙奢擔任稅務局局長的第二年,秦國攻趙國,圍困閼(e四聲)與城(山西和順)。趙惠文王召集高管開會,問大家:怎麼辦,能不能救?
廉頗、樂乘(樂毅族人,原燕國將領,被俘降趙)都說:道路遙遠,更兼險峻,難救。
說這個話倒不是他們在推諉,而是實話。從邯鄲到閼與直線距離不到兩百公里,聽起來似乎不算遠。問題是,閼與這地方是在山溝溝里,標準的四面環山。這種地方,對於圍城者來說,簡直就是圍點打援的理想之地。而對於援軍而言,你明知道前面某個地方肯定會有包圍,還得硬著頭皮往包圍圈裡進。
這種地形,《孫子兵法》里有個很明確的定義:死地。
但趙奢站出來說:可以救。道路雖然遙遠險峻,但是,兩軍相逢勇者勝。
啥也不說了,你說能救,那就你了!趙何當即下令趙奢領軍,前往救援。
於是,原稅務局局長趙奢領著大軍,浩浩蕩蕩地出了邯鄲,走了三十里之後,趙奢馬上下令——安營紮寨,有敢談及軍事者,一律處死。
估計他手下的人都傻了,這才到哪兒啊,回下頭還能看到邯鄲的城門樓子呢。合著您這是帶著大軍出來郊遊呢?
當秦軍知道趙軍派出援軍之後,馬上分出兵力到武安城西(閼與城與邯鄲中間)駐紮,做出要攻擊武安城的架勢,意圖牽制援軍。
終於,趙奢的手下有人忍不了了,建議馬上援救武安。
估計這人沒聽說過趙奢的事迹。當年趙勝家的管家犯法,他都敢殺的,更何況你一個小官,犯得還是他親自定下的法。所以,二話沒說,這個倒霉蛋就人頭落了地。
一看他玩真的,這下更沒人說話了。反正您是主將,將來擔責任的也是您,我們犯不著跟你置這氣。最好就在邯鄲城外轉一圈再回去,連仗都不用打了,多好。
可趙奢又讓他們失望了,不但沒有回兵的意思,反倒在原地修起了營壘,這是要長期耗下去的意思啊。
終於,二十八天以後,有人報告趙奢,發現了一個秦軍間諜,問他怎麼處置。趙奢馬上如獲至寶,下令不得驚動他,好吃好喝好招待,讓他來去自由。
是夜,有人來報,秦軍間諜已經離開趙營。趙奢馬上下令部隊開拔,不帶任何輜重,不點火把,不打旌旗,急速行軍,一天一夜之後,竟然繞過武安城西的秦軍,直接趕到了距閼與城不足五十里的地方,又紮下營盤,又修建營壘,又做好了長期消耗的準備。
這下倒好,趙軍將兩股秦軍隔開了。武安西的秦軍接報之後,馬上往回趕。可是趙奢已經揮軍佔領了閼與城北的山頭。結果秦軍與趙軍就形成了雙層漢堡的態勢,閼與城裡有趙軍,城外是秦軍,城北山上是趙軍,北山之外是秦軍,再外層又是趙奢大營。
北山兩邊的秦軍攻北山,最外層的趙軍攻秦軍,秦軍內外交困,這仗還怎麼打?最終秦軍死傷過半,趙軍大勝。
此役之後,趙奢被封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平級。
順帶一提,趙奢後人以馬服為姓,後簡化為馬,算是是馬姓的源頭。
4、趙奢論兵
據說大約在此役之後一兩年左右吧,田單來到了趙國,和趙奢就軍事問題進行了一番討論。
田單的意思是,我覺得將軍您每次用兵,使用的兵員太多。因為你用兵太多,耕種的百姓就少,國家的糧食就減產,並且糧草運輸也會出現問題,最終還是會影響到作戰。我聽說,帝王用兵不超過三萬,天下就能歸服,現在將軍您動不動就要十幾萬甚至二十萬的兵員才能作戰,這讓我不怎麼佩服。
趙奢就不客氣地說:看來您不但不懂用兵,連現在的天下大勢都不了解了啊。
他舉例解釋說:您說這三萬兵就像吳國的幹將劍一樣,斬金斷玉,無往不利。可是呢,用這三萬兵力去對付強大的國家,就像把幹將劍墊在石頭上砸一下,它就只能變成幾百片了。
他又從現實的角度分析道:古時候天下分成很多個諸侯國。大城不過三百丈;人多不過三千家。如果用三萬軍隊去攻打這樣的城池,那當然跟玩似的。但現在,幾百個諸侯國合成了戰國七雄,動輒就是發動十萬之兵,並且持續數個年頭的戰爭,就像你們齊國被燕國攻破一樣。當年齊國用二十萬兵攻楚,打了五年;趙國用二十萬兵滅中山,也打了五年。
最後,用假設推斷出結論:假如說,齊、韓兩國勢均力敵,又相互圍攻,有誰敢對我誇下海口,說他能用三萬兵力去援救這兩國呢? 方圓千丈、戶口上萬的大城和你對峙,如果想用三萬的兵力去包圍它,恐怕連城池的一角都圍不住,至於進行野戰就更加不夠了,你能拿這點兵力去幹什麼呢?
田單長嘆一聲:我確實沒您高明啊!
推薦閱讀:
※史上最冷的九個歷史事件,你知道幾個?
※抗戰勝利後,解放戰爭中國民黨為什麼會失敗?
※國破家何在!抗戰中林彪全家半數人慘死日寇屠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