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鈦媒體上看到墨跡天氣變現難的新聞,有點感慨
其實這種工具類的APP就很尷尬,你單純做好功能,用戶覺得你就是一天氣軟體,我憑什麼給你錢?
就只有加功能,加廣告,加推送。
用戶又覺得你丫就是一天氣軟體,憑什麼給我塞一大堆東西,垃圾,不用。
然後用戶又去用新的產品,新產品不一定比老的好,但是沒廣告,等新產品成長了,精品了團隊大了成本高了,又要尋求變現,怎麼辦呢?塞其他東西唄。
所以我還是那句話,不是沒有好東西,是這個消費環境不配擁有好東西。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講國漫為什麼不行,有一個例子講得我很感慨。
說日本有個畫黃漫的,每次固定出多少冊,固定的讀者,讀者固定去買,買夠了,作者就活下來了。
這東西還挺像雷軍一直在講的消費者對廠家的信任。
其實差不多就是一回事。
只是工具類APP尤其尷尬。比如你做一個計算器做到極致,除非達到可以作弊這種剛需級別,不然誰願意給計算機付費?沒人願意。生活大爆炸里主角一伙人開發一個計算APP,算賬的時候說考慮到潛在客戶肯能有一兩百人,要想收入百萬的話,大概一個APP要賣一萬吧。
工具類APP的未來是什麼呢?可能最後都被手機系統收編,比如多看被小米收編後就做小米小說。相對來說這還是一個比較好的結局,雖然不自由,至少不用擔心受怕了。
之前用過一個軟體,很好用,界面很乾凈,後來更新一個版本,作者說老子活不下去啦!
但是怎麼辦呢?APP的功能已經基本完善了,收會員費?用戶罵你傻逼。
作者一咬牙,加廣告,噁心用戶,給會員費就去掉廣告。
作者有錯嗎?廣告有錯嗎?
都沒錯,錯的是不願意為了想要的功能付費的用戶。
這事兒難道還怪國家政策?怪作者沒有夢想?
作者難道不想把自己辛辛苦苦做出來的東西做得更精更好?
看來軟體生態又要收縮了,所謂的寒冬不就是變現預期萎縮。
這玩意跟宿命論似的。
做產品,有用戶,想變現,用戶嫌棄功能不足以讓他給錢,做新功能,要錢,用戶不給錢,死。
不想死?拉投資,這還得你的體量足夠大,拉到了,變現!本來用戶就不願意給錢,加廣告!加第三方!加功能!
用戶冷冷一笑:傻逼APP,新來的免費,誰用你的。
一群吸血鬼。
嗨呀,想想好氣啊。
推薦閱讀:
※李星:為什麼廣告模式依然是互聯網公司的救命糧草?
※如何評價丁香園「強硬」的營銷方式?
※《從我做起,大家還是給王自如捐點錢吧》李楠的這篇文章你怎麼看?
※男生夏季短袖T恤測評
※在高科技農場種菜是怎樣的體驗
TAG: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