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INFP/INFJ/INTP/BPD,多重性格紊亂

一個人,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意義究竟幾何?

一個人,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證明會有減緩死亡、不能永生的焦慮嗎?

我幾乎是在數日內持續的慟哭與撕裂後寫下這篇文章,算是對自我最深刻、最隱蔽的覺知。

我,一個INFP/INFJ/INTP/BPD,在這個普通的公元2017年伊始,終於肯確定自己患有多重性格紊亂多重性格紊亂區別於「人格」或者佛洛依德粗淺的「自我本我超我假說」,可以理解為性格共生,類似於「多重人格」。

起因是我緊密接觸了一年多的MBTI理論,後又在探索所謂自我的道路上去接觸了榮格八維。在這過程當中我堅定認為自己是INFP的同時又對八維測試反應出來的紊亂抱有疑惑。

一共測過兩次,這是第二次,總體趨勢幾乎無差別,只是這次在每個維度上分值偏低一些。

如果按照正常的MBTI分析,這個圖標里的人斷不會是純粹的INFP,更像是ENTP/ENFJ/INTP/INFJ/INFP的雜種。

這時我的自我定位發生了動搖,恰逢此時在豆瓣上看到@肖恩笑笑發表的「影子類型假說」:壓力狀態下呈現影子類型狀態。即是說如果在壓力狀態下要表現良好,必然是要熟練使用其影子類型的第一功能。同時@肖恩笑笑也提出了一個疑問:會不會造成在自然狀態下,影子第一功能(第五功能)也在「後台」運作?

當時我認為答案是「是的」。邁爾斯母女對榮格性格類型的量化和可測化的確是一種便捷,以至於後人常用此來迅速地對自己或者他人做出判斷。但MBTI理論同時似乎又偏離了榮格的初衷。可以從榮格在論述性格類型時用某一個人物去代表看出,他最初的構想或許就是性格的複雜、多重性,而不是量表裡偏J或者偏P的簡單值的增減——這背後有更深切的反應機制。這個反應機制就是我們所研究的ne-ti(後略),ti-ne(後略),fe-ni(後略)等。

我在這裡並不是懷疑邁爾斯對這個理論做出的闡釋和應用,或者《請理解我》《天資差異》甚至廣受爭議的《天生情人16種》對性格類型假說的補充和探究。相反地我非常認可和欽佩前輩們包括藉由網路時代紅利的我們這一代性格類型研究者們對人類的自我認知所作出的貢獻。我甚至認為,如果他們的生命能夠長久一些,能再深入一步,也許他們早就有解了。

在我自己的例子里深究下去,影子假說的成立也不能完全解釋我的八維測試的異常。

有沒有可能曾經的影子類型不是一個而是眾多個?

他們潛伏在性格當中,因為壓力狀態時對其深刻的使用導致了原有的性格被打上了不可磨滅的「印跡」,這種印跡有時會反噬原有的性格,那個此前一直相對平衡但是面對外界被壓抑了的原有性格?

這時我又一次陷入了混沌迷茫,彷彿過去的情感泥潭、無解的終極問題又一次重重地砸在自己身上,我使勁掙脫卻越陷越深。這些年的深夜慟哭、掙扎、試探、逃避,赤裸地呈現在眼前。

我到底是誰?!

我到底是什麼?!

自我崩塌的過程如暴風一般席捲所有的表象和偽裝。

我站在暴風眼中。

可是我站在暴風眼中!

回憶最終聯結成網,我忍受著撕裂嘶吼著看到了自己。

那個因為得不到所以盡一切可能嚴厲地模仿、試探、修正、撕扯自己的我。

原來這一切來自於BPD(邊緣性人格障礙),來自於過早地被動地定期地體驗隔離,來自於我認為這都是我的錯。所以我開始偽裝和模仿,儘可能貶低真實的自己,用自我厭惡來教導自己成為一個更令人喜歡的、不會被隔離、不會被排斥、不會被打壓的「強者」。「他們」的存在讓我表面上或者行動上符合他人期待的同時內心飽受掙扎,不斷被自我教導,不斷地向我灌輸所有的觀念,不斷地裹挾著我去行動,然而內在,空無一切。

這時我再去試著解答開頭的疑惑,內心卻有一團溫暖柔和的感知,這種感知讓我心生敬意,因為它在試圖讓我放棄執念,放棄探尋終極意義。如果用八維來解釋,也許是ti-ne/fe維度讓我學會了持保留態度面對過去、現在及未來。

我也決定,不再試圖強行用八維理論的維度聯動作為探索自己或他人心理機制的唯一理論,懷抱對眾生之愛勇敢實踐自己,並對一切有所保留。

如果用MBTI對照,我仍然是INFP,只不過增加了許多灰影,在具體實踐時可以調用這些灰影,但不可頻繁更不可沉迷。

說簡單點就是每個人都是所有16類型的總和,每個人身上都有16類型,只不過隨著環境和自身影響會有一個或者多個較為突出。

回望整個自我探索的過程,正如一位朋友@予里夫寫的一首「自白詩」:

山間的野人

多重影分身

上帝的娼妓吏臣

隱匿在人群里

揭開面具

息心 重啟

曾有人說,如果覺得MBTI或者八維不能夠解釋自己,那就放棄去找別的。我認為反覆做測試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在面對自己時撒謊,連哲學家、心理學家都不一定能倖免,但通過了解一個理論或者假說,能夠更進一步認知自己、指引自己、提出疑問、尋求解答,這本身已經是這個理論對我們萬分珍貴的饋贈。

附:【128篇】MBTI/榮格八維參考文章

至此,寫出這篇文章也是希望每個人在尋求未知的道路上莫要恐懼,莫要慌張。回答開篇的終極問題最終也還是要靠自己的感悟。

自我認知永遠只是第一步,MBTI能為我們提供的只是一個粗淺的,也可能是浮於表面的所謂「自我」,接下來探究如何使自己能夠不那麼劇烈地活於人世(當然有些人可能會刻意追求這種「劇烈」,按下或下次再表)也許才是重要的。

————

更新

很多心理學或者哲學的理論都是既不可證偽也不可證實。選擇能幫助自己,或者對自己起「期望」作用的理論信奉就可以了(「開心就好」的深層次內涵)。

說實話…我覺得infj和intj狀態可能是種病態和精神錯亂——前提是我認為每個人身上都可能同時出現16種類型中的很多種,他們彼此共存、互相競爭、互相打壓。

這16人格不是對等的,在每個人身上的適配性不一致。

intp相比infj、intj更為壓抑,而後兩者是躁狂。

開悟或者圓滿狀態是一種混合絕不是簡單粗暴也不是壓抑麻木,所以開悟或愚蠢、淡然或麻木兩個極端通常最難辨認。

但開悟或圓滿狀態的性格樹(或人格樹,話說真的有必要區分人格與性格嗎?)主次分明、不互相感染或過分壓制。分枝,即各主要性格和他們對應的各主要功能,又都很強。

關於ti的自我消解

速讀的潛在缺陷或許就在此,無法和慢讀一樣讀的時候辯證思考(思考是需要停下來閱讀的,不然會被信息蓋過),急匆匆地下一個定論。

但因為推崇速讀的人通常是因為量變引起質變,所以顯得更有權威或者更「理性」。

追求極致理性的人的弱點便在此,因為理性不能解釋所有事,所以就乾脆去宗教里探究。然後要麼改信「上帝」,要麼再次陷入虛無和不解。然後再看書,再追尋絕對的理性。

這並不是惡性循環,而是死循環。

至此,我認為對人性和對自我的深入探究,才是唯一導向圓滿的路徑。

這個層面上,人性即我性,即自我。

理性可以教會我們道理,但因為理性上癮還想追尋0和1,追尋極致的理性,會讓我們始終徘徊在自我之外。

表面上,理性人可以說出看似開悟了的話語和理論,但只要還在試圖更理性,就會陷入死循環。這是理性人的最深切的「執念」。

把自己搞懂了就是把世界搞懂了,同時知道了自己和自己的界限(比如從三我角度,或者性格並存角度),也會漸漸覺知自己和他人和世界的界限,這樣才可能接受自己和世界的非理性。n這其實就是從禁錮自我的牢籠里解脫出來的過程。

大多數表面上的理性人或者武志紅所言的「好人」,其實是非常禁錮自己的,同時也禁錮他人,並絕對性地貶低情感和情緒的價值。

理性不能真實地化解,感性可以。因為每個人都是人。

忽視人性追求理性的過程就是自我閹割,這就是ti的自我消解。

————

這個感悟是來自於最近看的《巨嬰國》,這裡不再複製,有興趣可查看如何評價《巨嬰國》這本書? - 重力靴的回答 - 知乎

鑒於自我防禦,不全開放評論,給我自己點時間緩緩。

歡迎評論參與、完善話題討論或添加公眾號獲取二維碼進群圍觀

推薦閱讀:

榮格與後榮格學派「自性觀"
尤利西斯和父親的長成丨李孟潮
【文化心理學】十字紋,明堂與曼荼羅 | 陳燦銳
卡爾·榮格 「你所抗拒的會一直持續下去」怎麼理解?
如何評價榮格的《紅書》

TAG: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 | 荣格 | INF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