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篆刻學習:從技法角度的字法、篆法、章法看一方印的水平

之前寫過一篇《怎麼評價一方篆刻作品好還是不好?》的文章,其中講到了三個評價角度,即:1、看它是否具有圖案之美;2、看它是否具有書法之美;3、看它是否具有刀法之美。也舉了相應的例子,就有好幾個朋友在後台留言說,可以多舉舉這樣的讀印的例子,今天又是周日,就從技法的角度說一說解讀一方篆刻作品的入手方法。

老規矩,還是先列出來條目,從技法角度判定一方篆刻作品是不是好,比上面的三個角度更易形成條理性,因為我們每次都可以依照這樣的順序去讀一方印,估且稱之為「讀印框架」,結合技法,讀印大致讀七方面內容:

1、字法;2、篆法;3、章法;

4、刀法;5、邊款;6、做印;7、鈐拓。

讀過前面的系列文章的朋友說,這不就是技法的七個方面嗎,對,拿到一方印章,從這七個方面照方抓藥就可以,大致欣賞下來就不會偏差到哪裡去。今天我們先說前三項,一項一項來。

一、字法

前面說過,字法首先是講求字的正確性,就是所有入印的文字的正確性,既然字法要求我們入印的文字必須每個字都有出處,都有來源,那麼,我們判定一方印是不是符合字法的第一條就是「字有來源」,其實這一條很好辦,就是找來手頭的篆刻字典查一查,基本就可以斷定是否符合字法,這是正確性的一般規則。

但初學者在一般規則之下還要注意例外的兩條:

第一條是並不是所有的字典里出現的印章字都正確,也有前人寫「錯」了字,被收入字典的,比如西漢的這方印:

(西漢「成皋丞印」)

其中的「皋」字是錯別字,但這種寫法卻收在《漢印分韻》里,其實這種漢印里的錯別字印,就算收入字典,也不是完全正確的精準字法;

第二條是很多繆篆的字法,在後來的印章實際處理中,因為篆法的因素,被印人們不斷地加工,增減筆畫,似乎寫錯了字,但其實在符合章法的要求之下,印章是允許進行這樣的變化的,不能死守。比如,漢印中的私印:

(漢印:「左子豫印」)

「豫」字簡省到無可再省,但這並不引起誤解,而且在章法上讓人感覺到這一方印穩正端方,挺好看。再比如,這一方漢官印:

(漢印「雲南令印」)

似乎「雲」字的「雨」字頭,也簡省到要誤人的地步,但這也不是錯字,因為這一方印的章法上仍然非常穩重大氣。

字法遠不止正確性一面,還需要考慮所有入印文字的統一性,也即一方印章里的字,應當來源於同一個文字體系,即全部的字都出自甲骨、金文、石鼓、小篆、繆篆,隸……的某個文字體系,不相不交叉,儘可能的統一。這是字法統一性的一般原則。

這一條也有例外,我前面的文章里舉過不同系列的文字入印的例子,比如鄧石如的覺非盦主的「主」字就在小篆的字群里用一個金文異軍突起地起到了章法上的大作用,很巧妙:

(鄧石如「覺非盦主」)

可見,統一性也並不絕對。

是不是糊塗了,字典也不能做標準了,怎麼辦?我們應當採用的方法是:遇到字法的問題,可以先行放過,從篆法、章法上再行考慮,仔細理解一下這一方印的作者是怎麼思考的,再做定論。

二、篆法

我們已經強調過,篆法不同與字法,篆法解決的是美與不美,妥與不妥的問題,通過字法選出來的字,如何完美地體現在印面上,篆法至關重要。

第一點,無數次地強調篆刻是「七分篆,三分刻」的原因,就在於,篆刻實際上是篆體文字在印面上「書寫」的結果,只不過書寫工具是刀,因此,一方印的篆法水平高低,基本上反映了作者篆書水平的高低。因此,在篆法這一點上,最好的辦法就是參照篆書的寫法去考量。即:這幾個字寫得美不美。

當然,因為篆書水平太高而入印之後印面效果極美的人如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我們就能很清楚地在印面上看到他們的書法水平,比如:

(鄧石如「雨絲風片煙波畫船」)

(吳讓之「遲雲山館」)

(趙之謙「胡澍印信」)

印章里的字,基本上跟寫出來的沒有二致,這當然是「印從書出」的例子,體味的是篆法上的筆意和「寫」意——寫的意思,並不是寫意畫的那個「寫意」——我們可著重體會作者在寫這一方印稿時,這些字是一筆一畫如何「寫」出來的。

第二點,趙之謙的「印外求印」也有劃時代意義,他可以說是第一個從古印章里跳出來的篆刻人,因此,他在篆法上開了非印章字體入印的先河,並從他開始,吳昌碩、黃士陵、齊白石,大家一塊吉金樂石,印章一下子豐富多彩起來,做為讀印的我們,可能還要考慮各種書體文字在入印時這些文字對篆刻的適應,就是這一方印里的文字,是不是有「篆刻」味,而不僅僅是書法的體現。

比如,任何天馬行空的大幅面創作在書法里都有可能實現,但在篆刻這片方寸天地里,就會大受限制。

補這一條的原因是,篆刻固然基於書法,但並不等同於書法,篆書寫不好,可能刻不好印(好篆刻「寫」字,差篆刻「描」字),而僅僅是篆書寫得好,印也不見得肯定能刻好,這中間還有不同點,書法還要適應篆刻印面的需求。

(趙之謙的「靈壽花館」)

趙之謙的「靈壽花館」,我們能找到多少小篆的影子?顯然不多,但這仍然是一方十分高妙的篆刻作品,看上去,像一幅畫。再比如:

(林皋的「林森」)

林皋的「林森」,也大致找不到書法的影子了,但視覺效果上這好像是木影參差的樹林,文字與意象非常合拍,現代感極強,很美。

總結一下:篆法上看書法水平高下、看是否適合篆刻特徵。

三、章法

篆法是讓每個字獨立好看的步驟,章法是讓所有字放在一起都好看的步驟。

章法這件事,大部分初學者都頭痛,認為這是進了迷魂陣,因為章法原則太多,不易掌握,那反過來,欣賞一方印的章法絕妙之處,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什麼樣的章法才是更好的章法呢?

其實初學者也好入手,先從簡單地學起:

1、學學漢印的「任疏任密」;

2、學學「密不容針,疏可走馬」。

漢印最大的章法特徵就是任疏任密,這從秦印里就帶過來了,秦印里甚至還給每個字畫定了地界,每個字大家各有自家地盤,互不侵犯,團結和諧地呆在一個大家庭里。到了漢印里,雖然界格取消了,但似乎還有無形的界格存在,似乎大家還有約定,每個字都占相等的地盤,並不越界。

(漢印「廣陵王璽」)

「廣陵王璽」里,王字雖然足夠簡單,但其他三個字並沒有來侵犯他的地盤,章法上依然是工整安穩的,這是任疏任密,疏就讓他疏著,密就讓他密著,不做過多調整。

當然,漢代的印家並不是傻呆,他們也會變化,比如:

(漢印「閔勝之印」)

「閔勝之印」,複雜點的字多佔點地盤吧,簡單的字少佔點,也挺好,這是更高級的任疏任密,已經不再機械化,而是有了變化。

我們拿到一方印,首先可以從這個角度入手做一個基本斷定,這方印是不是很安穩,比如黃士陵的印:

(黃士陵「古槐鄰屋」)

安穩吧,我們說,這得了漢印的精神,當然,還有吉金風味,那是黃士陵的特色,先不說。我們只說,拿到一方印章,先看它工整不,這是入手看章法的第一個方法。

緊接著,我們可以引入疏密關係的對比,章法上這一點做得比較牛的是趙之謙,他甚至說自己「……閱古印不下三千,率大同小異,蓋一聚一散,仍此數顆不壞之寶。萬事類然,無足異也。」這就是天才大師的思想,聚與散兩個字,說盡了所有章法,當然,趙之謙也是這樣做的,他的做法是密的讓他更密,疏的讓它更疏。比如:

(趙之謙的「趙之謙印」)

「趙之謙印」,「之」字的左右兩筆,趙之謙乾脆又讓它上移了,造成了此處的大紅地,整方印因此活氣大增,非常美。

(趙之謙「何傳洙印」)

「何傳洙印」,何字的「可」部,完全可以填滿啊,但趙之謙非但不填滿,還故意讓口字上移,造出來一扇門,與印字處的「小窗戶」互通空氣,整個一方印,美多了。

但這種造疏密的方法並不能走極端傷害篆法,那就牽強而彆扭的難看了,此處不再舉例。

明白這兩條,拿到一方印,大致就不至於迷亂,心裡大致有點數了,然後才是其他別的章法原則,比如,呼應、穿插、避讓、繁簡、曲直、伸縮等等,總之有了以上兩條,章法上基本不會慌了手腳,不知道一方印如何著眼欣賞。

但章法還有兩個重要的原則需要考慮,這跟章法本身的特性有關:

1、就是這方印上的每個字與其他字的關係,它必須是一個整體,互相之間有聯繫,而不是孤立的,因為我們在刻制印章時,章法上首先考慮的,就是讓字與字之間有關係;

2、這方印里的字在章法上是有變化的,而不是像算盤珠一樣碼在框里,要有變化,不單調,這才提得到這方印是有章法的,是有作者的創作思想在裡面的。

(【老李刻堂】之111,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篆刻入門:篆刻的篆法
篆刻入門:篆刻的刀法
篆刻刀法演變,執刀之法,三指執刀法,輔助刀法
篆刻刀法:「金石氣息」是從哪兒來的?
2016鈍齋治印選

TAG: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