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無我」(Non-Self)和印度教的「不二」(Non-Duality)描述的是同一件事嗎?


謝邀。

不是。這是一對不能互容的概念。

「無我」的論證追求就是沒有一個存在主體。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不停地問「我」是什麼。是細胞?是物質?是神經?是靈魂?那靈魂又是什麼呢?

但是不二論恰恰是聲明有「我」的。此即爾也,我者梵也。


並不是同一件事。

不二論(Advaita Vedānta, Non-Duality),是強調一切存在為一元(不二)的思想體系。將此理論系統整理出來,並加以說明和解釋的,是當時的大師阿迪·商羯羅(ādi ?a?kara)。

商羯羅認為最高的梵(brahman)是世界的本源,世間萬物都是依靠梵而產生的,而梵並不依賴其他事物。他認為梵是一種絕對的、永恆的意識。它不具有任何差別與屬性,它既超越主觀和客觀,也超越時空和因果。

簡言之,不二論更像是一種抽象主義的物種(當然不僅是生物)起源論:世間一切都是梵的表現形式。

這讓我想起學習生物學時候研究的生殖細胞發育:當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之後,就有了一個極具潛能的細胞。因為,如你所見,如今我們的軀體結構複雜,皮膚、毛髮,骨骼、粘膜、肌腱等,都是從受精卵這一個細胞不斷發育而來的。然而本質上,每一個細胞中的 DNA 信息,在理論上都是和受精卵一樣的(之所以說是「理論上」,乃是因為在細胞的分裂過程中,有一系列 DNA 複製出錯的情況,同時還存在著諸多因素導致的「基因突變」)。骨細胞雖然如今長得和受精卵不同了,可是本質上說,骨細胞源自於受精卵。

雖然在此煞有其事用受精卵的分化來延伸理解不二論(且不論合適與否),但是不二論思想和「無我」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議題。前者是一種思想理論,後者則是一種客觀真理。

無我(anattā),是指所有物質現象或精神現象的成分中,都沒有恆常堅實的自體。首先,這不是一個推論或是思想體系,這是一個經由觀察而知的客觀真理;其次,「無我」要表述的,是所有存在(五蘊有)的共同特性,而非在探究所有存在的源頭。

而將「無我」反過來就是「有我」,「有我」的基礎上生髮出「靈魂論」。因為「無我」是客觀真實的特性,故而「有我」即是偽命題,這也使得佛陀會駁斥「靈魂存在論」。

綜上,如果「無我」是名色法的特性,那麼「不二論」則更像是在給世間的所有名色法定義源頭。關於名色法的源頭,佛陀講述的是「緣起法」,而輪迴的起始點,佛陀的回答是,「沒有起始點」。


不是。印度教是承認有一個形而上學意義上的本體的,但是原始佛教的「無我」卻是否定這個本體的。因此,從最初的意義上來說,二者是對立的。


不是,但是很多大乘佛教徒認為是同一個東西,因為他們後期發展出來一個性,明心見性,並且認為他是不二的,最後導致佛教在印度的滅亡,佛成了毗濕奴的化身,因為他們已經和印度教沒有分別了,無我指的是我們身心並沒有一個主宰,不二是相信有個絕對的我


不知道印度教的是什麼樣,我給你說說無我吧,真實的感受。

我在小學的時候因為血小板減少住院了,具體什麼原因引起的一直不知道,某天醫生來給我做骨穿,為了檢驗是不是白血病。我當時直接睡著了,睡著以後感覺飄起來了,但是能看到房間里發生的一切事情。我就在房間上面看著醫生拿針筒戳進我的胸腔,看著我床邊心愛的孫悟空的玩具掉地上摔壞了手,看著我外婆和我娘在我旁邊著急,好像這一切都和我沒有任何關係。我不會因為孫悟空的玩具掉壞了手而著急,也不會覺得一群人圍著我而害怕,看到我娘和外婆也不會想要媽媽抱什麼的,這個感覺很奇妙。就是什麼感覺都沒有,只是知道這些和我有關係,但是根本沒有任何情緒,好像我自己只有意識沒有感情,有認知但是沒有想法。後來不知道怎麼慢慢得就回到身體里了,睡醒以後立馬就著急得看孫悟空,拿著斷了的手就開始抽泣,在難過,外婆咋勸都沒用,後來我爹給我重新買了一個……

這段記憶我一直記得,但是誰也沒說過,也一直不懂,直到我讀了金剛經,知道有個概念叫無我相,回想起來感覺不就是我那個時候的狀態嘛……佛法真是不可說不可說…


商羯羅是印度中世紀最大的經院哲學家,吠檀多不二論的著名理論家。生於西南印度喀拉拉邦馬拉巴爾海岸的伽拉迪,屬婆羅門種姓。少年時隨印度著名的吠檀多不二論者喬奈波陀(640~690)的弟子喬頻陀學習婆羅門的經典,以後遍游印度各地,在貝納勒斯曾與其他哲學派別進行辯論。在印度次大陸的四個方位建立了四大修道院,組織了「十名」教團,追隨他的弟子很多。820年病死於喜瑪拉雅山麓的基達那特,時年32歲。商羯羅把「梵」分為「上梵」和「下梵」,「上智」和「下智」,「上梵」也稱為「無性梵」(nirguna),它本身不存在任何性質。這個「無性梵」與龍樹的「空」幾乎沒有什麼相似之處。空在他的哲學中只屬於下梵。

《真我的知識》(Atma bodha) 摘錄

編輯《真我的知識》(Atma bodha)
  [印] 商羯羅
  1. 我創作《真我的知識》(Atma bodha)是為了這樣一些人:通過苦修,他們已經獲得(身心)凈化,心中平靜,擺脫了感官欲求,他們渴望獲得解脫。
  2. 正如火是烹飪的直接原因一樣,(唯有)知識而非其他任何形式的戒行才是解脫的直接原因。因為沒有知識就不能獲得解脫。
  3. 行動不能摧毀無明,因為行動和無明並不抵觸。只有知識才能摧毀無明,正如(只有)光明(才能)驅趕黑暗。
  4. 正是由於無明,真我顯得有限。真我沒有任何多樣的可能。一旦摧毀了無明,真我就會自動顯露自身,就如同烏雲散去,太陽照耀。
  5. 通過反覆實踐,知識就凈化因無明而受污染的體困的靈魂。接著,無明本身就消失了,這就如卡塔卡果粉凈化了渾濁之水,然後(卡塔卡果粉)消失了。
  6. 這個世界充滿了依附和厭惡之物。它就像一個夢:只要一個人還是無知的,這個世界就是真實的。但一旦醒來,這世界就變得不再真實。
  7. 梵(Brahman)是這個現象世界的基礎。只要沒有認識到梵,這個世界就顯得真實。這個世界就像牡蠣殼銀光的幻影。
  8. 所有的名都存在於知覺者的想像之中。這個知覺者是永恆的、遍在的基礎,是毗濕奴,其本性是存在和理智。名和色就像是腳鐲和手鐲,而毗濕奴就像是金子。
  9. 由於和不同的烏帕蒂結合,遍在的空似乎呈現為彼此不同的空;一旦摧毀了這些,看似彼此不同的空就變成為一。同樣,由於和不同的烏帕蒂結合,遍在的主表現為不同的主:一旦摧毀了這些烏帕蒂,它們就變成為一。
  10. 由於和不同的烏帕蒂結合,諸如種姓、膚色和地位的觀念疊置到阿特曼(註:Atma,也可譯為真我、靈或生命之光)之上,就宛如味道、顏色疊置到了水中。
  11. 粗身是靈魂經驗快樂和痛苦的中介,它由過去的業決定,從五個精微元素而來。一個精微元素的一半比例和其他四個精微元素各八分之一的比例結合產生粗身。
  12. 精身是靈魂經驗的工具,它由五氣、十個感官,末那(心意)和菩提(覺)構成,這些(元素)都來自五大精微元素進一步細分和相互結合之前。
  13. 無明(avidya)是難以形容的、無始無終的,它被稱為原因,它是疊置在阿特曼上的一個烏帕蒂。要確知阿特曼不同於三個烏帕蒂。
  14. 由於和五精結合,純粹的阿特曼就如同五個鞘一樣。這就如水晶,一片藍布或紅布與之相觸,水晶就好像是藍的或紅的了。
  15. 通過分辨,一個人就可把純粹的、最內在的自我和覆蓋著它的五鞘分開。這就如同用杵敲穀粒,就可把穀米和穀殼分開。
  16. 儘管遍布一切,但阿特曼並不在一切中照耀;阿特曼只在菩提(覺、理智)中展示,就如清水或明鏡中的映像。
  17. 阿特曼不同於身體、感官、心意、菩提(覺、理智)和無分別的原質。但它是它們的功能的目擊者,可以把它比作國王。
  18. 空中的雲在動,但卻好像是月亮在動。類似地,由於缺乏分辨,好像阿特曼是活躍的,而實際上活躍的卻是感官。
  19. 身體、感官、心意、菩提(覺、理智)在阿特曼固有意識的幫助下,從事它們各自的活動,就如人們在太陽光的幫助下進行活動。
  20. 愚人,沒有分辨,將身體和感官的特徵與功能疊置在純潔的阿特曼上,阿特曼是絕對的存在與意識(Sat chit),這就如同把諸如藍的、凹的等性狀特徵歸之於天空。
  21. 由於無明,人們會把水的運動歸因於反射在水中的月亮在動。同樣,人們會把心意的代理、享受和其他限制錯誤地歸因於阿特曼。
  22. 只要菩提(覺、理智)或心意發揮作用,就可以感知到依附、慾望、快樂、痛苦等等的存在。在深眠中,心意終止了,感知不到它們。所以,它們只屬於心意,它們不是阿特曼。
  23. 阿特曼的本性是永恆、純粹、實在、意識和喜樂,就如光是大陽的本性,清涼是水的本性,熱是火的本性。
  24. 由於沒有分辨,阿特曼的兩個方面即存在和意識,與改變了的心意相結合而產生像「我知道」這樣的觀念。
  25. 阿特曼絕不會經歷變化,而菩提(覺、理智)絕不會擁有意識。但是,人們相信阿特曼等同於菩提(覺、理智),並陷入這樣的幻覺之中,好像他就是知微者、認識者。
  26. 把自身視為個體靈魂(jiva)的大靈魂會被恐懼所壓倒,就如同把繩子看做蛇的人一樣。通過認識自己不是個體靈魂而是至上大靈魂,大靈魂會重新獲得無懼。
  27. 心意、感官等等都由阿特曼照亮,就如一盞燈照亮一個壇或罐。但是,這些物質對象不可能照亮它們自己的自我。
  28. 同樣,就如一盞燈並不需要另一盞燈去照亮,作為意識本身的阿特曼也不需要另一個意識的工具去照亮自身。
  29. 在經典的陳述「不是這,不是這」的幫助下,通過偉大的吠陀聖句,使得所有的烏帕蒂失效,從而認識到個體靈魂和至上靈魂的同一性。
  30. 由無明創造的身體及其性質等,都是易壞的,不持久的,就如泡沫一樣。通過分辨,(就明白)你是純潔的梵,完全不同於它們。
  31. 我沒有諸如出生、衰老、疾病、死亡之變化,因為我不同於身體。我不依附於感官對象,諸如聲音和味覺,因為我沒有感官。
  32. 我沒有悲傷、依附、惡意和恐懼,因為我不同於心意。「他沒有呼吸,沒有心意,純粹,比高者更高,不朽。」
  33.「從它這裡生出呼吸、心意、所有感官、空(以太)、氣、火(光)、水、地,它是這一切的支撐。」
  34. 它沒有屬性和活動,永恆而純粹,沒有污染和慾望,不變,無形,始終自由。
  35. 這個梵永恆、純潔、自由;這個梵唯一、不可分、非二元;這個梵具有喜樂、真理、知識和無限之性質。
  36. 我確實是那個至上的梵。從裡到外,我充滿一切事物,就像以太一樣。我不變,在一切之中同一,我純粹、純潔、不依附、不可改變。
  37. 因而,連續不斷的反思創造出了「我是梵」這一印象,它摧毀無明及其困惑,就如返老還童之葯治癒疾病一樣。
  38. 獨居一處,心無慾念,控制感官,一無二者——無限的阿特曼。
  39. 智者只應該理智地將整個客觀世界融入阿特曼,經常地把阿特曼看做無瑕的天空。
  40. 已經達到至上目標的智者,放棄了諸如名和色的所有對象,作為無限的意識和喜樂的化身活著。
  41. 在至上的自我那裡,不存在認識者、認識和認識對象之間的區分。它是唯一的意識和喜樂,它獨自照耀。
  42. 持續的冥想(可以比作鑽木取火)點燃了知識之火,知識之火徹底燒掉無明這一燃料。
  43. 就如黎明驅散黑暗,陽光普照,知識摧毀無明後,阿特曼光芒四射。
  44. 儘管阿特曼是永遠在場的實在,但由於無明,它不被認識到。一旦摧毀無明,就認識到阿特曼。阿特曼宛如一個人脖子上的裝飾品。
  45. 透過無明,梵就好像是一個個的個體靈魂,就如樹樁看上去像人一樣。一旦認識到個體靈魂的真正本性,個體靈魂性就被摧毀。
  46. 覺悟實在的真正本性產生知識,這一知識立即會摧毀具有「我」和「我的」特徵的無明,就如正確的信息清除了方向上的錯誤觀念一樣。
  47. 透過知識之眼,達到完全覺悟的瑜伽士看到整個宇宙在他自己的真我中,並把一切都視為真我,別無其他。
  48. 有形的宇宙確定是阿特曼;除了阿特曼根本沒有其他東西存在,就如罐與壇確實都是泥土而非其他東西。所以對覺悟者,所見一切都是真我。
  49. 解脫的靈魂擁有真我知識,放棄了他以前烏帕蒂的特徵。由於覺悟到他具有存在、知識和喜樂的絕對本性,他確實成了梵,就如蟑螂成了黑蜂。
  50. 作為在世獲得解脫的瑜伽士,在跨越幻覺之洋,殺死激情和厭惡之怪後,與和平合一,並居於只來自覺悟真我的喜樂之中。
  51. 放棄對虛幻的外部快樂之依附,堅守真我的解脫,靈魂滿足於來自阿特曼的喜樂,獨自照耀,就像放置在壇中的一盞燈。
  52. 儘管與烏帕蒂結合,但他,默觀者,並沒有被烏帕蒂所玷污,就像天空一樣(純凈),並且,在所有的條件下,他都依然保持不變,就像啞巴一樣。他行動而不依附,就像風一樣。
  53. 在烏帕蒂被摧毀之時,他,默觀者,完全專註在毗濕奴也就是遍布一切的靈之中,就像水在水中,空在空中,光在光中。
  54. 獲得了它就沒有更大的獲得,有了它的喜樂就沒有更高的喜樂,有了它的知識就沒有更高的知識——要知道,這就是梵。
  55. 看到了它,就沒有什麼需要看的,成為它就不會在這個生成的世界降生,知道了它就沒有什麼再需要知道的——要知道,這就是梵。
  56. 它是絕對的存在、知識和喜樂,是非二元的、無限的、永恆的和唯一的,並且它充滿四方,上面、下面和中間都充滿著它——要知道,這就是梵。
  57. 它是非二元的、不可分的、唯一的和喜樂的,並且吠檀多哲學指出,它是在否定所有有形對象之後不可還原的基礎——要知道,這就是梵。
  58. 諸神,如梵神、因陀羅神,只是品嘗到了一點點無限的梵之喜樂,按照相應的比例,他們就享受到了他們得到的那點喜樂。
  59. 梵遍及一切對象,因為梵,所有的活動都是可能的。梵滲透一切事物,就如黃油滲入牛奶。
  60. 它既不是精微的也不是粗糙的,既不是短的也不是長的,他沒有出生,沒有變化,也沒有形式、屬性和色彩——要知道,這就是梵。
  61. 通過它的光,發光的星體,如太陽和月亮就照耀了,但是星體的光卻不能照耀它——要知道,這就是梵。
  62. 至上的梵遍布內內外外的整個宇宙,並照耀自身,就像火內內外外地滲入熾熱的鐵球,並且照耀自身。
  63. 梵不同於宇宙。除了梵,什麼也不存在。如果似乎有不同於梵的東西存在,那麼它是不真實的,就像海市蜃樓一樣。
  64. 一切所感知的,一切所聽到的,都是梵,別無其他。一旦獲得了實在的知識,一個人就把宇宙視為非二元的梵,絕對的存在、知識和喜樂。
  65. 儘管阿特曼是實在和意識,並且永遠都存在於任何地方,然而只有智慧之眼(才能)感知到它。但是,視力被無明模糊了的人看不見絢麗的阿特曼,就像盲人看不見燦爛的太陽。
  66. 在通過聆聽等點燃的知識之火的加熱下,個體靈魂擺脫了不純,就像金子一樣閃閃發光。
  67. 阿特曼,知識的太陽,從心中冉冉升起,摧毀無明的黑暗。遍布一切者,維繫一切者。它照耀一切,也照耀自身。
  68. 他棄絕一切活動,在神聖、無瑕的阿特曼之神殿中做崇拜——這個阿特曼獨立於時間、地點和距離;他出現在任何地方;他是冷熱等對立者的摧毀者;他是永恆快樂的給予者——他成了全知的、遍在的人,並在來世臻達不朽。參考資料

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在評價商羯羅時說:「在短短32年的生命中,他(商羯羅)做了許多位長壽人的工作,而在印度遺留下他那直至今天還有很顯著的強大智力和豐富人格的印記。他是一個奇特的混合物一位哲學家、一位學者、一位不可知論者、一位神秘主義者、一位詩人、一位聖人,還要加上他是一位實際的改革家和能幹的組織者。」

商羯羅吃掉大乘卻是不爭的事實,雖然印度教號稱正教的教徒批評他,可他還是幻派的始祖,無論如何現都成了印度教的一部分。

商羯羅發展了佛教,重新讓印度教煥發的新生命

商羯羅的不二論是近代印度文化的新起點,也是對神學的最大貢獻,他的作用與功績可以與奧古斯丁, 托馬斯·阿奎那 ,馬丁路德,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爾相比美


不同教派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我認為完全可以是相同的。

佛教中所謂無我指的是沒有實在自體(我)的存在,即人由五蘊(色、受、想、行、識)形成,而五蘊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不斷變遷,都沒有恆定不變的主體。換言之,所有通常意義上的事物都是不斷變遷的顯現(相),而不是存在本身。因此佛教的無我並不是否認存在的存在,而是認為事物本身並不是存在的主體,而是不斷變化的存在的顯現。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所有顯現都只是不斷變化的顯現,並不能完全反映存在本身,但是顯現本身卻又是確鑿無疑的存在,因此諸法實際上皆有一性,即為空性,而空性既是不真實性又是真實性。

而印度教的不二,指的是梵我一如,所謂梵既是自然的原理,而我則為實在自體,不二論認為我和梵是同一的。換言之,即我實際上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實在自體,而是整個存在(梵,無上我)的一部分,再換言之,我也是存在(梵)的一種顯現(相)。因此可以說並不存在一個獨立的作為實在自體的我,而只有存在本身的種種顯現,因此可以認為和佛教的無我是統一的。


不相同。

佛教裡面還有「無二慧見」,也是超越印度教所謂的「不二」。

另外,佛法中"不二"是什麼?不二指的是樂空不二,是從一切根本抉擇,證悟升起大樂和了知空性,安住自性光明境界中。亦稱明空雙運,「明」為自心本來面目,「空」為抉擇無有實質,無離無合、融為一體。

又,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前句為一切法於空性之中安住,後句為空性同時顯現不滅,如來藏光明於空性中產生。


大乘佛教感覺是一樣的


一回事的。無我是無小我。空性呈現的是大我。梵我不二還不就是一回事。你的法身跟梵一體的。是一。


對印度教不熟。但佛說的無我和不二,是相輔相成的。無我即無他,脫主客之二見。

但不二,並不就是「一」。不一不二,既一又二的狀態,方為佛說不二。


不二論的宣示者商羯羅當時被稱作「假面的佛教徒」(Crypto-Buddhist) 是有原因的。


沒什麼關係吧,不二是說不同種姓的人都可以修鍊達到真理,無我是說人們自覺連續不變的我是虛假的表象,我們體會到的是間斷相續的第六識假我。


"不二"之義並非印度教獨申,佛教《凈名經》(《維摩詰所說經》)中的"入不二法門品"對此有過精彩的闡述。推薦看看。背一下更好,不算很長。


推薦閱讀:

請問下面三句話寫法是正確的嗎?應該如何翻譯?
關於原始佛教「無我」觀念是哲學解釋還是實證學說,以及輪迴觀念和無我觀念的問題?
佛教是無神論嗎?
南傳「有分」的疑問?
瞿低迦自殺後波旬找不到他的「識神」,這是不是說一般人死後波旬能找到他單獨的識呢?

TAG:佛教 | 印度教 | 上座部佛教 | 印度文化 | 比較宗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