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如巷張氏四姐妹:一個時代的風範,正式落幕了!

想起寫這篇的時候,還是四妹張充和過世的時候,轉眼周有光也走了……有人在意對他們此生成就的爭論,而我在意的是:一代風範,真的就如此落幕了!

張氏四姐妹就是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姐妹(按照家中排行,分別是: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葉聖陶曾說「誰娶了她們其中一個人都會幸福一輩子」。四姐妹最小的一個張充和日前在美國逝世,為這段民國往事畫上終止符。

父親:張冀牗

在人們津津樂道的關於張氏四姐妹的傳奇里,其實最不應忽略的人應該是她們的父親——張冀牗。張氏是合肥的大家族,張冀牗的祖父張樹聲是奉行「采西人之體,以行用」的極具洋務思想的晚清高官,張家後人也多博學多才之人。而張冀牗雖出生於這樣的顯赫家族,卻是潔身自好,且是民國著名的教育家。

▲ 張冀牗與妻子陸英

大抵民國有飽學之士都熱衷於教育,張冀牗旅居蘇州後,先是開辦了著名的樂益女校,而後又創辦了男校平林中學。這樣的順序就可以理解他對女子教育尤為看重,而他一生的財產都用在了教育上。《蘇州教育志》載:「張冀牗(1889~1938)原名武齡,安徽合肥人。1911年旅居蘇州。『五四』運動後,接受新思想,深知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的重要,乃於1921年變賣部分家產創辦樂益女子中學於憩橋巷。後在城中王府基購地20餘畝,興建校舍40餘間及風雨操場一座;併購置理化儀器、鋼琴、圖書、運動器械等教學設備。在校園植白梅四十餘株,建築茅亭迴廊,為師生教學休息提供了優美安靜的環境。」 這樣的學校別說是當時了,哪怕今時今日也是令人心生嚮往的。

▲ 1947年,樂益女中師生游天平,前排右一張寰和,右三張兆和,右四張允和,右五韋均一。

張冀牗其實共有十個兒女,前頭四個都是女兒,後面全是兒子。女兒的名字底下都有個兒字,而六個兒子名字上面都有個寶蓋頭,而這四姐妹當然是最為有名。

▲ 四姐妹與父親

▲ 1946年,十姐弟的合影,前排從左到右分別是充和、允和、元和、兆和

大姐:張元和

張元和不僅嫁給了崑曲名家,更是著名的崑曲推廣者,不僅能唱,更能寫劇本。與崑曲結緣估計是四姐妹最大的共通點,她們的母親陸英就是個戲痴,而四姐妹學崑曲更是在父親張冀牗的鼓勵推動下促成的,張冀牗甚至為她們請來了專門的崑曲老師。要知道,當時的崑曲才沒有現在申遺的光環,只是一門普通的沒落的地方戲曲而已。

而後張元和結識崑曲小生顧傳玠,兩人結婚時已是二戰,張元和也年過三十。然而當時兩人早已相識多時,只是因為張氏乃名門望族,而顧傳玠這樣的戲曲藝人地位極低,儘管當時顧傳玠已脫離舞台,但是畢竟是梨園出身。生逢亂世,在張冀牗已過世的情況下,元和找了父親好友為自己主婚,依然遭受著媒體上《張元和下嫁顧傳玠》的輿論打擊。

▲ 張元和與顧傳玠

婚後兩人時常一起唱崑曲。1949年後兩人移居台灣,顧傳玠過世後元和又移居美國。後來她就在外國創辦曲社,傳播崑曲文化。

▲1937年,張元和及兩個弟弟

▲ 三十年代,張元和(左一)與親友所穿的風衣

▲ 1935年,張元和在蘇州火車站月台

二姐:張允和

張允和自小活潑調皮,甚至頗有點橫行霸道的。她曾提起童年時和四妹的一段往事:「我左思右想,要替小四妹改上一個名字,叫『王覺悟』。不但改了名字,連姓也改了。我在四妹書包上用粉紅絲線,小心地綉上了『王覺悟』三個字,我好得意。」不過充和卻不領情,長篇大論地反駁姐姐給自己起名的不通之處,氣得允和拿起剪刀去拆繡的字,卻因筆畫繁多,難以拆盡。

▲1930年的張允和

很多人對她的認識來自於她在三妹張兆和與沈從文那段著名的愛情里充當的角色,一封連內容連署名只有一個字「允」的電報,簡直成為了世紀好助攻。這樣的張允和嫁給了同學的哥哥周有光,當時的周家對於張家顯得有點寒酸,周有光一度頗有顧慮,還是張允和回信告知他不必擔心給不了自己幸福,幸福將由我倆共同創造。

▲ 從左到右分別是1933年、1953年、1938年時張允和與周有光的合影

▲ 50年代,大公園湖邊,張允和與周有光

▲ 晚年時的張允和與周有光

這位事事不按常理出牌的二姐,連結婚都挑了一個陽曆月份末尾的日子(當時覺得這樣極不吉利),然而她與周有光卻走過了長長久久的一輩子。周有光初學經濟,50歲左右又專攻語言學,是我國的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定者。而張允和畢業於畢業於上海光華大學歷史系,曾為高中歷史老師、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教材編輯,在「三反五反」運動中失去職務,義務任北京崑曲研習社聯絡小組組長,但這也避免了她在文革之中收到波及。晚年的她,重頭學習電腦打字,重辦一份名為《水》的家庭刊物,就是在《水》上她回顧了三妹張兆和與沈從文的愛情經過。

▲ 1935年,沈從文、張兆和、張允和在蘇州

▲ 張允和與張元和

三姐:張兆和

沈從文對張兆和的愛,老實而霸道。這位木訥老師在周圍人的助攻下,終於娶到了這位名門三小姐,「癩蛤蟆十三號」成功逆襲。如果說顧傳玠是戲子出身,但論學歷四位女婿中最差的其實是沈從文。顧傳玠在原「新樂府」創辦人嚴惠宇的資助下,先後進入東吳大學、光華大學附中學習,最後畢業於金陵大學農科,成為「傳」 字輩演員中唯一進入高校深造者。畢業後一度在鎮江從事農技管理工作。反觀沈從文呢小學畢業就參軍顛沛,儘管得到胡適等人的賞識,但在張兆和一眾追求者里算「癩蛤蟆十三號」也算是張三小姐客氣了。

如果這些開明的張家並不看重的話,對於自小就被父親培養獨立自強的張兆和眼裡,沈從文軟弱愛哭,甚至還時不時吵著要自殺,著實不像個男人。所以這段愛情故事被廣為傳頌,但是最後在張兆和也不過一句「他不是完人,卻是個稀有的善良的人。」張兆和說「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但是大家都忽略了在這場被動促成的姻緣里,張兆和是否幸福呢?她其實是四姐妹中與丈夫關係最為微妙的一個。娶到張氏姐妹的男人都幸福了,而張氏姐妹卻未能每一個都幸福。

▲ 沈從文一家,最右側為沈從文的九妹

▲ 張兆和於華北大學二部政治學習結業時與來京的蘇州同鄉潘家晉合影

▲ 1946年,張家三連襟在上海。左起:顧傳玠、沈從文、周有光

▲ 左起:張允和、周有光、沈從文、張兆和

▲ 1956年,沈從文(左)探親到蘇州時在虎丘留影

張兆和也曾寫過小說,出版過小說集,張兆和的家書,也寫得非常漂亮,文字非常好,她的文學修養也是非常高的。然而這些在中國最具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丈夫沈從文的光芒之下,顯得十分遜色。兩人婚姻上的齟齬,部分來自於家庭、部分來自於性格,部分來自於時代。

四妹:張充和

張充和是四姐妹中最小的,自小就被過繼給二房的奶奶當孫女,不僅極受溺愛,而且養祖母請來國學大師對她悉心培養,一直到養祖母過世後,16歲的張充和才回到父母身邊。3年後,三姐張兆和在北京結婚,此後張充和就一直與三姐同住。當時她要考北大,結果數學零分,卻因國文滿分,被破格錄取,可惜後來因病無緣學位。

張充和才貌雙全,書法與詩詞、國文、崑曲都極好,不乏追求者,卻被抗戰耽擱,一直到三十多歲才結識了漢學家德裔美籍的傅漢思,1949年赴美定居。後來傅漢思在耶魯大學教中國詩詞,張充和在該校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和崑曲。直至1979年文革過後,張充和首次回到中國。

▲ 張充和的崑曲扮相

張充和為人低調淡薄,然而她曾與朱自清同事,更與陳寅恪、金岳霖、胡適之、張大千、沈尹默、章士釗、卞之琳、梁實秋等人為好友,當這些名字成為上個世紀得印記的時候,張充和優雅迷人地活過了一百歲。

▲ 張兆和與張充和

弟弟們

▲ 1946年,張氏家族合影。

前排左起:周小平(允和子)、沈龍朱、沈虎雛(兆和子),二排左起:元和、允和、兆和、充和;三排左起:顧傳玠、周有光、沈從文;四排: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寧和。

或許是因為四位姐姐名聲在外,又或許張家人過於低調處事,弟弟們的成就反而不為人所知。

張宗和是四姐妹的大弟,與四姐充和尤為要好。與戰亂中邂逅了第一任妻子,當時十六歲的鳳竹,沒幾年鳳竹病逝。而後宗和在貴州師範大學任教,並定居在那裡。儘管歷經劫難,但是在生活趣味上極大地保留了公子的雅緻,愛遊山玩水,喜聽崑曲。

張寅和是一位低調的詩人,曾在《申報》工作。

張定和在男孩里排行老三,是一位作曲家,自小表現出非凡的音樂天才。他是中央歌劇舞劇院的首位指揮。他曾經為曹禺、田漢、郭沫若、歐陽予倩、吳祖光、陳白塵等先生的多部話劇配過曲,並為崑曲《十五貫》、漢劇《二度梅》等作過曲。2002年,張定和被授予國內頒發的「金鐘獎」中的終身成就獎。

張宇和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院,曾留學日本,抗戰初期回來中國。從事園藝工作,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江蘇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曾擔任多部大型圖書的編審工作。如《中國果樹志》總編委;《中國栗樹志》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園藝部分副主編;《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果樹卷》副主編;《英漢農業大辭典》園藝部分副主編;《農業大辭典》果樹園藝主編;《江蘇省·風景園林卷》副主編等。

張寰和在沈從文筆下被親切地稱呼為「小五哥」,十姐弟里排行第九,是十姐弟中唯一留在蘇州的,繼承父親衣缽為樂益女中校長,一生致力於教育。於2014年去世,他過世後十姐弟里就僅存前不久離世的張充和。

小弟張寧和是唯一與其他九人非一母同胞的,他是陸英去世後張冀牗續弦的妻子所生,但是眾姐弟之間關係依舊很好。寧和是著名的指揮家、音樂家,26歲時就成為中國交響樂團第一任指揮,1962年張寧和與夫人移居比利時後,後來成為比利時皇家樂隊成員。在著名的《傅雷家書》中,有不少提到張寧和的地方。他和傅雷之子傅聰一起出國學習音樂,兩人私交應該不錯,因而傅雷父子之間的通信,有不少還是通過他轉寄的。

▲ 前排左起:張寰和、沈從文、周孝華,後排左起:張兆和、張允和、周孝棣

張家十姐弟,從現在的眼光來看,可謂個個成才,這與張冀牗對子女的教育是分不開。當他看到子女在玩篩子的時候,對賭博深惡痛絕的他只是找來崑曲老師,引導孩子們的興趣,這也成為了這些孩子們終生的愛好,兒子們更有幾位中成為音樂家。張家家大業大,而都沒有長成紈絝子弟的模樣,並且一生低調淡漠

雜誌《水》

尚在張家孩子還年少時,還未因命運分離,他們住在蘇州的九如巷,承歡父母膝下。四姐妹辦起了家庭刊物《水》,而他們的競爭對象則是弟弟們辦的《九如社》。當時她們在家唱崑曲,這成為她們終生的愛好,以至於後來當他們八九十高齡再見面時,依然唱的是崑曲。

▲ 1980年,元和、充和合演崑曲《驚夢》; 《遊園》:元和飾杜麗娘,充和飾春香

後來《水》逐漸壯大,《九如社》的成員漸漸都跳槽過來的,這部家庭月刊總共辦了25期,發行範圍雖然只限於張家及為數不多的親朋好友,但大家都踴躍為它投稿,並積極地刻版、油印、裝訂、分發,忙得快樂而有趣。而1937年抗戰爆發,全家人離散各地,《水》也因此中斷。後來姐弟們的命運就再也身不由己,大姐去了台灣,四妹去了美國,二姐勉強躲過了文革,三妹卻下鄉去挑糞。當年民國閨秀,命運令人唏噓不已。

▲ 1924年,張家四姐妹合影(左一張允和,右一張元和)

▲ 1946年,四姐妹合影

▲ 1986年,四姐妹再度合影,卻和上一次合影已經過去了40年。

1995年10月28日,張允和給所有的姐弟們發出了一封約稿信:「親愛的!70年前,我們姐妹兄弟辦了一個叫《水》的小刊物,今天我建議繼續辦下去……

本文原址:九如巷張氏四姐妹:一個時代的風範,正式落幕了!

首發鏈接:九如巷張氏四姐妹 | 是時候為那個時代畫上句號了


推薦閱讀:

沒有酒,我還拿什麼拯救你的思想
徐志摩 : 開創近代渣男史冊的鼻祖
如何評價胡文輝?
林徽因:你是人間四月天

TAG:中华民国 | 民国文人 | 民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