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君王穆罕默德六世治國理政之道
2010年底至2011年,一場謀求變革的抗議巨浪席捲北非,曾經指點江山的強人與狂人們紛紛落馬:埃及「末代法老」穆巴拉克幾陷囹圄,氣息奄奄;利比亞「沙漠狂人」卡扎菲虎落平陽,命喪家鄉;突尼西亞「鐵腕梟雄」本·阿里倉皇出逃,龜縮度日。而在北非西部邊陲,摩洛哥的「專制」國王卻避過風浪,逃脫此劫。
穆罕默德六世是一位怎樣的國君?這位乾綱獨斷的君主為何歷經「阿拉伯之春」而不倒?未來他的王位能永保穩固嗎?上期我們介紹至默罕默德六世王記(點擊富貴君王難親民——穆罕默德六世),本期我們繼續介紹摩洛哥國王的生平。
金玉滿堂,任性公子
在評說帝王事的一般橋段中,開明而親民的君主往往常常崇尚節儉樸素,而昏庸的暴君則往往是一副貪圖奢侈享樂,搜刮民脂民膏的形象。不過,穆罕默德六世卻彷彿奇怪的矛盾體,他雖然體民之需,擔民之憂,卻也沉迷奢華,貪圖享受。
據摩洛哥《如是》雜誌報道,摩洛哥國王的年薪超過2.1億美元。2009年,《福布斯》雜誌對穆罕默德六世的財產狀況做過評估,認為他的凈資產達到25億美元,被視為非洲最富裕的君主。2015年,其個人財富更是達到57億美元。《福布斯》全球富豪君主排行榜上常把穆罕默德六世列為第8名或第9名。
默罕默德六世2015年個人財富
那麼,這位一國之君的財富究竟是如何積累起來的呢?
首先,摩洛哥王室成員薪水豐厚,國王的年薪達到48萬美元,是俄羅斯總統年薪的6倍,中國主席的22倍。除了固定俸祿,國家財政還須要撥款補貼國王的宮殿宅院與起居出行。據法國記者凱瑟琳·格拉希(Catherine Graciet)與埃希克·洛倫(éric Laurent)所著《 掠奪者國王》一書,穆罕默德六世擁有宮殿12座,私宅30處,這些住所的日常打理費用約為每日1百萬美元。同時,這位富貴公子酷愛法拉利、奧斯頓馬丁、梅巴赫等豪車與時尚品牌服裝,這兩項開支每年將近為774萬與258萬美元。其他「公款報銷」的項目還包括每年140萬美元的寵物食品費等。
不僅如此,穆罕默德六世私人產業眾多,並以此獲得巨額「外快」。這其中,盈利最多一個產業是他所控股的國家投資公司(Société Nationale dInvestissement)。這家公司掌控著銀行、農業、建築材料、採礦、電訊、房地產、能源、旅遊等諸多利潤豐厚、且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關鍵部門。
另一項產業是國王的私人農業公司——西格(Siger)。該公司雖然自身規模有限,但控制著大型農業企業——農業疆土(Les Domaines Agricoles)的重要股份。據悉,農業疆土的年收入將近1億6千萬,其所佔可耕地達到1萬2千公頃。如果把摩洛哥王室所有產業加在一起,其總量大概佔到該國國民生產總值(GNP)的6%。
「有錢就是任性」,這句話在穆罕默德六世的身上得到了充分印證。關於土豪國王揮金如土的傳說數不勝數,其中十分有名的一則是說穆罕默德六世曾以5萬2千美元的高價在倫敦購買了一件大衣。其它傳說還包括他搭乘噴氣式飛機只為能更快趕往滑雪場,及他那配備了健身房的豪華飛機等。
儘管外界對於穆罕默德六世龐大的資產議論頗多,但在很長的時間裡,此類報道在摩洛哥本土卻未掀起驚濤駭浪,除了不少人這位對勤政愛民、敢於破舊立新的現任君主好感頗深,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摩洛哥的「尊君」傳統。
阿拉伯國家中,摩洛哥對伊斯蘭教的理解較為獨特。17世紀中期,阿拉維人在這片土地上推翻薩阿德王朝統治、建立了阿拉維王朝(Alaouite Dynasty)。由於阿拉維部落相信,他們首領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後裔,他們所建立的阿拉維王朝採取政教合一的模式。執政者不僅是一國之君,手握全國最高軍事與政治權力,也是全國最高的宗教領袖,具有無限神聖的地位。
默罕默德六世
作為阿拉維王朝的第22位君主,穆罕默德六世的完整稱號是「默罕默德國王陛下,信士的長官,願真主佑他勝利」。由於他的權力來源具有某種「天然合法性」,摩洛哥民眾並不習慣於質疑君主,而是普遍對君主有著深深的敬畏與崇拜。
此外,在摩洛哥也有禁忌,就是公開不能過多討論(質疑),主要有三個:國王、伊斯蘭教以及西撒哈拉問題。
險渡危機,前途未卜?
總體上看,穆罕默德六世堪稱是一位勇於革新、勤政愛民的出色政治家。自他主政以來,摩洛哥在經濟繁榮、政治開放、性別平等諸多方面實現了巨大飛躍。
不過,在更深的層面,摩洛哥尚未脫離王權至上、君主專制制度的框架。穆罕默德六世國王享有最高統治權,而且某種程度上,他因具有深神聖的宗教權威凌駕於法律之上。
本世紀初,剛剛即位的穆罕默德六世曾在接受《時代》雜誌採訪時說過:「關於民主,摩洛哥要做的很多。若要使民主作為一種常態,須要長期的發展演變。如果在某一馬格里布、中東或者海灣國家推行西方民主體系,那是一個錯誤。我們並非德國、瑞典或西班牙。我們十分尊重民主發達的國家,但我認為,每個國家都應當有自身獨特的民主特徵」。
從學理上看,這番話不無道理,但該理論也在一定意義上成為穆罕默德六世拖延民主化改革的借口。
獨立以來,摩洛哥的政治體系一直是一種君主專制與政黨政治混合的制度。國王作為最高政治與宗教領袖,其權威不可動搖。但在國王的領導下,不同政治派別具有建立政黨、參加選舉的權利。由此一來,摩洛哥的民主就成為了一種「君主主導的多黨選舉制」。儘管比之前代君王,穆罕默德六世對反對黨派的鎮壓和限制有所減少,但說到底,君主的絕對權威猶存,摩洛哥並未建立真正的「君主立憲制」。
原本,在「尊君忠君」文化濃烈的摩洛哥社會,君主的至高地位並未受到太大非議。但5年前,突尼西亞青年穆罕默德·布瓦吉吉(Mohamed Bouazizi)自焚,引發一場波及整個突尼西亞乃至中東地區抵制專制統治的抗議潮,摩洛哥也受到這波浪潮的影響,反對派政黨與社會團體表達更多對王室的批判,談及早先不敢提出的「敏感話題」,民眾開始對君權神聖與君權絕對進行更多反思。
2011年2月20日,在「阿拉伯之春」革命之火相繼吞噬了突尼西亞、埃及與利比亞之後,終於燒到了摩洛哥。這一天,數千人湧上首都拉巴特市中心與議會大廈區域,就民主化進程滯後、貧富差距猶存等諸多問題提出抗議,而在貝尼布亞奇、卡薩布蘭卡、馬爾喀什等重要城市,亦有大量抗議群眾走上街頭,與首都遊行者形成呼應。接下來的幾個月,抗議人數越來越多,示威活動愈演愈烈,倒逼國王出面,給群情激憤的民眾一個說法。
6月17日,穆罕默德六世終於向全國人民發表電視講話。他身穿考究的深色西裝,佩戴精緻的口袋方巾,承諾會儘快修改憲法,減少王權,強化議會和首相的權力,同時承諾提前一年舉行議會選舉。
終於,隨著改革進程的推動,在各大政治派別妥協之下,抗議聲浪逐漸平息,摩洛哥沒有出現像埃及、利比亞、敘利亞等國家的亂局。
時至今日,儘管「阿拉伯之春」革命激情散去,但穆罕默德六世的王位也並非堅不可摧 。
筆者認為,時下,摩洛哥王室面臨以下三個方面的挑戰:
首先,自由派政改呼聲依然高漲。按照新憲法,國王權力確實有了大幅收縮,例如他已不再有權按照自身意願任命首相,而是必須在立法選舉後,從議會第一大黨的黨員中挑選一人。不過,在不少人眼中,上述改革遠遠不夠,因為國王依然是軍隊的最高指揮官,有權解散議會,還掌握著任命各省長官的權力。另外,國王手握兩大實權部門——部長委員會和最高安全委員會。雖然這兩個委員會名義上是由首相負責主持,但說到底,首相只不過是國王旨意的最高執行官。
其次,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摩洛哥經濟增長迅速,貧困人口銳減,但該國貧富差距卻是有增無減。當前,摩洛哥三分之一的可耕地掌握在5%的「大地主」手中。另據摩洛哥最高計劃委員會統計,1990年至2007年,摩洛哥的基尼指數(Gini Index)從0.393增至0.407。而在該國的貧富譜繫上,王室本身就是最大的資本家。若要縮小貧富差距,王室必須首先公開財產來源與去向,且削減開支,促進資源公平分配,這對於奢侈慣了的富貴國王而言恐怕並非易事。
最後,隨著國際恐怖主義高漲,及周邊國家動亂不已,摩洛哥所面臨的反恐任務日益艱巨。相比於阿爾及利亞、伊拉克等中東國家,摩洛哥得益於遠離中東心臟地帶、缺乏石油等大國垂涎的能源,加上政府的有效打擊措施,該國受到的恐怖威脅較小,一直以來被視為「太平之地」。然而,「阿拉伯之春」革命浪潮摧垮本·阿里、利比亞、穆巴拉克等強人政權後,摩洛哥周邊國家陷入不同程度的動蕩,地區恐怖勢力趁勢紛紛崛起並滲透入摩洛哥,而利比亞的武器走私又讓此類恐怖組織「如虎添翼」。2011年4月28日,摩洛哥旅遊勝地馬拉喀什發生了該國8年來最嚴重的恐怖襲擊,就是一個危險的訊號。
近年來,「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S)」高調宣布「建國」,引領國際恐怖主義新潮流。摩洛哥作為穆斯林國家,是IS募兵的重點地區之一。截至目前,已經前往伊拉克、敘利亞投身「聖戰」的摩洛哥青年人數超過1000。倘若其中一些「聖戰士」在IS總部受訓後「迴流」,將給國家的安全和發展帶來嚴重威脅。
Facebook截圖
總之,具有某種「神性」的摩洛哥國王曾憑藉獨特的身份地位,保持著集勤政愛民與奢侈浮華於一身的特徵。眼下,這位個性君主與其傳奇夫人仍然受到許多摩洛哥人的擁戴。穆罕默德六世在臉譜(Facebook)上賬戶的粉絲人數已經超過3百多萬,比英國王室賬戶的粉絲團還多出1百萬。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的摩洛哥年輕人,即便是「國王粉」,也是越來越把他當作一個凡人來尊敬與仰慕,其神聖的色彩正漸漸褪去。在摩洛哥人民主與權利意識不斷提高的背景下,穆罕默德六世只有加快放權步伐,以身作則地促進社會資源的平等分配,同時制定更加周密的安保措施,加大反恐力度,才能趕上歷史潮流,不枉一代聖主的稱號。
參考文獻
Catherine Graciet and éric Laurent, Le Roi Predateur. Paris: éditions du Seuil, 2012.
「Morocco and Its King: Popular But Prickly」, The Economist, August 27 2009.
「Whatever I Do, It Will Never Be Good Enough」, Time, June 26 2000.
Lahcen Achy, 「Morocco』s Experience With Poverty Reduction: Lessons for the Arab World」, Carnegie Papers.
今日主筆 張楚楚
註:本文首發於頭條號中東研究通訊,中東研究通訊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推薦閱讀:
※高等教育下的貝都因女性:希望與困境
※看不完的示威遊行與看得見的摩洛哥政治
※海灣戰爭中的「沙漠盾牌」計劃
※以色列學者:土伊頻繁互動恐對以色列地區利益造成破壞
※全球文青在搞咩?中東&非洲街頭之歌奇怪嗎?|地球新G點
TAG: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