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輩們的春運往事 你知道嗎?

2017年1月13日,農曆臘月十六。

凌晨00:50分,上海南發往重慶北3055次列火車緩緩開出,為期40天的2017年度春運正式拉開帷幕。

又是一年歸家時,而你對春運的記憶還剩多少呢?

而你又知道你父輩們的春運故事嗎?

當春運變為一種記憶,辛酸苦辣甜,我們一起體會。

民主輪

從北方到南方,從內陸到海邊。

船運曾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客運交通方式。

若你來自江南水鄉,你說不定會聽父輩母輩們說起,乘船往來縣城鄉村的故事。

而春運也是一場船運的輝煌史。

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船運曾是我國沿海城市間穿梭最為方便的手段。比起綠皮火車的時常晚點和擁擠,船運則可不經停靠的從北往南,且可以讓大家舒舒服服的在船艙中躺著睡一覺。

彼時,小編的父輩還在北方當兵。春節時拉上同批入伍的戰友,從長春出發,坐火車南行,趕到大連換乘客船。

在海上慢慢晃蕩著,晚上,海風很冷,四面望去都是一片黑茫茫,人都不建議依靠欄杆,若是浪大掉下去,也沒人能救你上來。

船艙中,擠滿了歸家的人們,沒有分什麼一二三等艙,40個人一間的大通鋪,36小時,從大連到達上海。

從上海還要再換成新船回老家。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國還未完全從文革的餘韻中走出,上海到老家的船曾是運輸進京紅衛兵的重要工具,有個響噹噹的名字——「民主輪」。民主輪船身較小,晚上浪一大,走廊上都是暈船犯吐的人。

即便這樣,現在4小時可到的路途還需要24小時才能開到。加上路中火車汽車換乘的時間,整個旅途竟然整整需要4天5夜。

靠岸時,看著眼前逐漸清晰的風景,情不自禁的大喊起來,匆匆跑回房收拾,哪怕還要很久靠岸也要到艙門後等待著,

而回家也僅僅只是匆匆的過一個年,便要起身返回部隊,不長的休假時間耗了大半在路上。但相比難買票和擁擠的火車,父輩們下次歸家時還是會毫不猶豫選擇坐船歸家。

隨著公路鐵路和民航的發展,現在南北穿行的客輪已漸漸消失在歷史中。但對父輩而言,這或許也是永遠難忘的記憶,記錄了他們年輕歸家時的辛酸苦辣。

前幾年小編還有聽說爬窗上火車的,現在倒少了。

① 在空調車還不盛行的年代嗎,綠皮火車的車窗並不封閉。

火車站管理也不如當下這般嚴格。沒有閘機,全靠人工檢票,買上一張站台票,混入候車的人群,擠擠囔囔中沖入月台。

火車進站,月台上人擠人,每個人都想搶先上車,連座位的概念都變得混亂。

你有過從車窗進車廂的經歷嗎?你的父輩或許對這種事情並不陌生,將妻子和兒女從車窗推進車廂,自己再匆匆跳到窗口鑽進去。

車廂里,著急的孩子哭成一團。父母則努力的給自己家的孩子找一片空間。將行李塞進桌子和座椅下方,把錢包小心的捂好。 車廂里躺滿了人,讓中途去上一趟廁所也變得幾近不可能。

混亂的車廂或許還會有爭執發生,這家的大媽和那家的大爺爭執著座位是自己的,剛才不過是上了趟廁所。

空氣也不太流通,頭頂的電扇吱呀吱呀的轉。晚上,頂燈恍恍惚惚,而人們也恍恍惚惚的趴著桌子、靠著椅子、枕著玻璃窗,睡著了。

網兜曾是南來北往綠皮車的記憶之一。

② 窗除了讓人進來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便是每到一個火車站便會有村民用一個網兜兜著小食銷售。從玉米到雞蛋,甚至扒雞、大雞腿應有盡有。

火車一路站,村民便從4處跑來,不顧站台員工的提醒,一窩蜂的湊到火車旁,把商品放入網兜中兜到窗口。

挑選好想要的食品,把錢放下,食品從窗口地遞進來。當時,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代表「網兜食品」,最為出名的莫過於德州的扒雞和東北的玉米。

孩子們在這時是最開心的一群人,爭鬧著讓父母買自己想吃的東西。但也有人會裝作不在乎的樣子,待車開出站後又因為沒有買到想吃的東西大哭大鬧起來。

十幾年前,小編還有幸體會過這種網兜買物的樂趣。隨著管理嚴格,和空調車的投入使用,網兜買物不再是一個常見的事情了。近十年來,高速鐵路投入使用,網兜售物逐漸消失於歷史中。

翻山越嶺的大巴,在黑夜中前行。

20多年前,大巴逐漸普及,但是高速公路還是個稀有名詞。

坐著緩緩的大巴出發,翻山越嶺穿山越谷已經成為一件稀鬆平常的事。

每個人都認識這麼幾個跑車的人,搭他們的車,或讓他們捎帶點東西。

過年前,提前聯繫好,一起搭車回來。那時候交警查的不嚴,很多車都是塞滿了人物,超載著出發。

500多公里的路卻要開一天一夜,20多年前,連隧道都是個稀有物,多山的地方,大巴就需要從沿著盤山公路爬上山頂越過去。

夜間坑坑窪窪的路和周圍樹木的黑影,讓人不禁擔心汽車的安全。偶爾遠處會有輛大車的燈光照射過來。

車子偶爾會經過幾個村莊,抓緊停車休息。每個人都會去周邊的鄉親那買點吃的填填肚,有點飽了再繼續上路。

晃悠晃悠的連坐十多個小時的大巴,車裡人擠人,過道上都蹲滿了沒座的人。身上汗水灰塵混合,但是,卻抵不過回家的興奮。

隨著高速公路的普及和我國交通管理的逐漸嚴格,現在已經比較少能見到這種超載著翻山越嶺的回鄉旅途了。但這卻也是父輩年輕時印象最深的歸家記憶之一。

飛機曾是昂貴又便捷的代言詞。

90年代,民航逐漸開始普及起來,不再需要各種證明才能乘坐,僅僅憑藉身份證便可坐到。

1990年,小編老家的機場通航。從北京飛回南方,一張機票的價格已超千元,對於那時候的很多人來說,一張機票的價格或許是他們數個月乃至數年的工資。

但是,乘坐飛機就意味著數天的距離被縮短到短短几個小時。

許多外出的商人都選擇乘坐飛機返回,當時購買機票沒有攜程、沒有去哪兒、沒有阿里這些現在稀鬆平常的OTA網站,出門找到最近的機票代售點,憑身份證買。等待幾天去取回紙質的機票便可。

聽著轟鳴的飛機聲,和機上循環播放的《回家》薩克斯曲,翻著手中的報紙,看著下方飄過的雲彩,輕輕鬆鬆的回家。機上的裝潢也不似現在,窗旁不是被塑料覆蓋的嚴嚴實實的擋板,而是塗成藍綠白混色的金屬板。

Tu-154,MD-80,三叉戟,這些對你來說陌生的飛機型號卻很可能是搭載著你的父輩們一次次歸家的最大功臣。

後記

隨著經濟的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加速。現在我們已經很難體會到翻山越嶺的大巴,從北到難的客輪,時開時停的綠皮火車,和價格難以承受的飛機旅途了。但是春運依舊,許多人依舊煩惱於搶票,價格。

或許我們無法體會到父輩們的春運經歷,也無法真正的感受到他們當時對回家情感。但我們這一代人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春運故事。春運故事在延續,從你的父輩開始,到你,再到你的孩子們。

作為一個出生在90年代中旬的年輕人,小編也很難真真寫出父輩們所經歷的事情。但是小編依舊決定把這些故事寫出來,即使可能如流水賬一般,但我也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那一代人的故事。

希望,下次小編也能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春運故事。

春運第一天,祝大家歸家愉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次宣傳下專欄 《玩家范》 微信公眾號:玩家范(id:feiyanfeiyu163)

本文系玩家范原創 作者:Henry Lin 轉載請聯繫公眾號(id:feiyanfeiyu163)

推薦閱讀:

杭州雜談:油條的來歷
納粹德國軍裝 , 一個極端完美主義者的作品
青州博物館 | 亂世的青齊佛光
拿破崙時期重騎兵這個兵種在戰鬥中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三國】福來哥魏延的第一背鍋俠人生

TAG:春运 | 旅行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