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明道如費
建言有之
是以建言有之曰一句可以理解為老子借用古代聖賢對道的理解方面的有建設意義的話或諺語,那麼古代聖賢是怎麼說的呢?就是下面的這十三句話:
明道如費
進道如退
夷道如類
上德如浴
大白如辱
廣德如不足
建德如輸
質真如渝
大方無隅
大器免成
大音希聲
天象無刑
道襃無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下面我們拋磚引玉,就其中幾句進行詳細的解說:
明道如費
「明」字金文的一種寫法是
「費」字的金文寫法是
我們再來看下這個費字,金文「費」字上面「弗」字的右邊為什麼要加一個豎刀呢?個人猜測這更像是一把讓我們解脫自己心靈枷鎖的刀,弗字從表面上理解是捆綁住能為我們帶來財富(貝)的器物,實際上真正約束的是我們這顆心,讓我們這顆心不因為私慾、貪慾、利益等過分的起心動念,甚至「費」盡心機,強取豪奪。一把刀豎在旁邊一方面起到對我們的警醒作用,另外一方面當我們逐漸形成遵道貴德的行為規範,將慈悲、善念作為一種習慣去秉持的時候,那麼這把刀就可用可不用了,我們大可把它掛在牆上,使之成為一種賞心悅目的裝飾物件。
「昧」字在金文里有兩種寫法,一種寫法是
明道若孛如何理解呢? 孛有與事物相反、相悖的意思。明道若孛則是說明白通達的道看起來似乎與我們所理解的常道是相反的,這或許就是非恆道吧,同時也告訴我們修道要學習逆修,若論到具體的事物中來,則告訴我們任何事物至少包括正反兩面性,我們不要只看到它正的一面,或者僅盯著它的表面現象,更要看到它不為人注意的相反的一面,正反兩面都要掂量掂量,觀察觀察,這樣才事物可能看的更加全面、清楚、明白。
綜上,不論是明道若費、還是明道若昧抑或明道若孛,都包含了一定的哲理性,值得我們思索玩味。(譚清風)
推薦閱讀:
※徹悟 道德經 第三章 為無為
※徹悟 道德經 第46章 平衡容量
※徹悟 道德經 第37章 以朴鎮欲
※徹悟 道德經 第12章 去彼取此
※三士聞道|重解道德經 第四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