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人更喜獨處?

《英國心理學雜誌》刊登的一篇研究指出,當高智商的人更頻繁地社交時,會體驗到更低的生活滿意度。那些像福爾摩斯和紐特·斯卡曼(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的主人公)一樣高智商的人,獨處時會更快樂。

來自新加坡管理大學的Norman Li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Satoshi Kanazawa分析了15197例18到28歲的成年人的調查反應。他們的數據是青少年健康全國縱向研究的一部分——一項測量生活滿意度、智力和健康的調查。數據分析揭示,置身密集人群讓人不快,而與朋友社交則讓人幸福——但高智商的人並非如此。

論文作者用「幸福熱帶草原理論」解釋這個發現,指出我們的世界與我們更新世時代的祖先有什麼不同。幸福熱帶草原理論認為,生活滿意度不僅由當下發生的事決定,也被我們的祖先對事件的反應方式所影響。進化心理學指出,就像其他器官一樣,人類大腦已經被設計並適應祖先所處的環境條件。因此,研究人員認為,我們的大腦可能難以理解和處理當前的獨特情況。

在祖先和現代生活之間,最不同的兩個因素是人口密度,以及人們與朋友社交的頻率。如今,與我們的祖先相比,我們大多數人都身處密集人群,與朋友社交的時間也更少了。但格外聰明的人未在其列:作者認為,較不聰明的人更容易受到熱帶草原理論的影響,而非高度聰明的人。

「一般來說,更聰明的人更有可能擁有我們的祖先所沒有的「不自然」的偏好和價值觀,」 Kanazawa說,「像人類這樣的物種尋求和渴望友誼是非常自然的。因此,更聰明的人很可能會更少尋求他人的友誼。」

調查結果還表明,更聰明的人不太可能覺得他們受益於友誼,但實際上,他們的社交比不聰明的人更多。

科學家們認為,智力已經演變為一種解決新問題的心理機制——這種挑戰不是生活的常規部分。對於我們的祖先來說,經常與朋友和盟友接觸是必不可少的生存策略。然而,高度聰明意味著一個人更有可能在沒有他人幫助的情況下解決問題,這反過來減少了友誼的重要性。

因為高度聰明的人不一定喜歡他們祖先想要的東西,他們在城市環境里更舒適,作者寫道。縱觀歷史,人們傾向於生活在150人左右的群體中:新石器時代村莊的典型人口規模為150人,羅馬軍事單位通常為120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隊連隊平均規模為180人。相反,人口密集的市中心被認為帶來孤立和抑鬱,因為它們使人們不建立緊密聯繫。但繁忙而疏遠的地方對更聰明的人有較少的負面影響。

「一般來說,城市人口的平均智力高於農村人口,可能是因為更聰明的人能夠更好地生活在人口密度高的『不自然』環境中。」 Kanazawa說。

你喜歡和朋友交際當然不意味著你不聰明。但大部分時間都在獨處的聰明人並非獨行俠——他們可能只是喜歡這樣。

Li, N. P. and Kanazawa, S. (2016), 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to my friends: How intelligenc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friendship affect modern happiness. Br J Psychol, 107: 675–697. doi:10.1111/bjop.12181

來源:Inverse 編譯:EON 封面:San Diego Union-Tribune

推薦閱讀:

一個人的能力是天生的嗎?比如一項工作,為什麼同樣的努力程度,有的人能做得很好,而有的人很差?
你在智力食物鏈的哪個等級?
可以用遊戲的方式努力然後上癮嗎?
留長發會影響智商嗎?

TAG:智力 | 进化心理学 | 人口密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