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私跤場

# 北京的私跤場

## 早年的跤場

早年北京城窮人多,尤其是南半城貧苦勞動人集中的地方。大人每天奔忙勞碌,半大小子沒事幹,就聚在一起摔跤角力。北京地區大人孩子都喜歡搶贏鬥勝,摔跤是立竿見影,一立一站,倒地為輸,站著為贏。每天晚飯後,找幾個夥伴就在空地上摔,也沒跤衣。窮家的孩子夏天光膀子摔,怕把衣服撕了。也沒人教,就是賭勝負,三跤兩勝。雙方同時倒地叫平跤,平跤不算,站起來重摔,講究乾淨利落脆、不砸不落不死把。傷了自己解決,但也就是挒皮擄肉。那時的孩子皮實,小孩摔跤是天性,是男孩專項遊戲。長大點了就比較成熟了,到時就找這個師父,大孩教小孩,摔到一定水平會有大人主動給說絆子,正規點的教幾手功夫。小孩模仿能力強。衚衕有跤場,他們在一邊看一邊自學,學會兩招就拿小夥伴試手。南城的孩子到天橋跤場看摔跤。北京有隆福寺、護國寺、白塔寺廟會,都有賣藝跤場。跤場高手如雲,他們是北京孩子的老師,孩子們會兩招就回來試手。

解放前,人們吃飯都成問題,誰有閑錢制辦跤衣。全北京也沒有幾家像樣的跤場。就牛街來說也只有王德英家、錢德仁家和常家有像樣的跤場。有跤衣、有場地,再上門就練。永定門外基本上沒有像樣的私跤場。門西東口和平恆倉庫有跤衣,腳行之人閑下來摔跤玩,並有高手教授。當時一個小布(土布)一尺二寬,兩丈四長能作兩件跤衣。但是就一個小布的閑錢都沒有。永定門私家有跤衣者只有張太平家和石存立(石丫頭)。我家也是五十年代初才有。車口的跤衣就晾在天棚底下,沒事幹時,年輕人就會叫到一起摔跤。永定門外楊家園朱龍泉家有跤場,他們都是菜農,農閑時就和家門口場院練武摔跤。朱龍泉家小康有餘。民國時,有過公益普善五虎少林會。四十年初每到秋天,他們在天橋設場賣藝叫「小孩跤場」,出了一批高手。朱永祥(朱羊子)和孫殿啟(奔頭)等人後來加盟到沈三和寶三跤場了。朱永祥還代表北平參加了第十七屆華北運動會,並獲得優異成績。

京跤是清王朝善撲營撲戶們傳到民間的。民國時期又有廟會跤場。北京男孩受其影響,習武練跤者很多。但限於當時的經濟影響,真正規範的習練者不多,只有家庭生活富足者才能有條件練跤習武。那時一套跤衣能傳輩,有跤衣的家庭屈指可數。飯都吃不飽,還習武練跤?為什麼北京習武者要早晚練功?有多種原因:一是保守不給人看;二是人們都得工作,以身為業,只能早晚練功;三是摔跤功不好看,只有單操,沒有套路;四是怕人看了說三道四,不務正業。北京人摔跤的不少,但真正有師父的不多,極少數會練功。叫「私功夫」。一般只是摔跤而已。所以每個跤場只是自己人對摔,很少有串場子的。當時人們保守又怕出傷。

自民國初至1949年北京解放,只有兩次摔跤比賽。1933年為了參加第五屆全國運動會,由北平市國術館負責組織摔跤選拔賽。比賽地點在前門內東街,北平市公安局體育場舉行。有二十多人報名。但實際比賽才十多人。原定分三個級別,由於人數不多,只分兩個級別比賽,比賽由許雨界主持,市長袁良到會發獎。賽後組隊參加了在南京舉行的第五屆全國運動會。第二次是1935年,為參加在上海舉行的第六屆全運會,北平市國術館先農壇組織了選拔賽,設武術摔跤項目,本次比賽有二十多人參加。本次比賽看點是張慶勝寶三。他們二人同時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第六屆全運會。在本次比賽中,天津跤手卜恩福勝了寶三(寶善林),獲得中量級冠軍。寶三獲第二名,而張慶參加輕量級比賽,獲得第三名。郭升祥獲輕量級冠軍。這時京跤參加全國比賽最好成績。

解放前北京跤界參加全國比賽最好成績是跤場藝人。建國前全國比賽獲得優異成績者有沈友三、熊德山(獲得冠軍)、郭升祥(獲得冠軍)、滿寶珍(獲得東北地區冠軍)、寶三(獲得華北運動會冠軍),能獲得前三名的也都是跤場藝人。早年北平全市也只有警察局、偵緝隊和駐軍才有正規跤場,社會上也只有牛街幾家富足者建設跤場。堅持習跤者只有王德英、錢德仁和常家幾家有固定私跤場的跤手長期保持練跤。

## 跤場規矩

北京解放後,人民安居樂業,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工廠和社會上跤場才發達起來。天橋地區有菜市跤場(不是賣藝),當地孩子晚上在寶三跤場練跤,滿寶珍、魏老等人給以指導。在天壇根,張太平家後門有一幫孩子在此練跤,永定門外車口,南倉庫等處有跤場。晚上沙子口石存立家和李寶如家有跤場,另外玻璃儀器廠,油氣氈廠的工人也在業餘時間摔跤。當地街坊們也到廠內摔跤,運輸公司、西貨坊、合作倉庫都有跤場。五十年代後期到處都有私跤場,一是人們衣食無憂,二是沒什麼可玩兒的東西,三是有人出錢買跤衣,四是有了正常的工作,晚飯後沒事兒干,就一起摔跤練功,自娛自樂,各得其所。早年私跤場和工廠的摔跤場有很多不成文的規定,大家都要共同遵守。

### 跤場禮儀

摔跤是比較安全的,常用擦破皮、碰跛腿的都有,自己負責,很少出打傷。每天晚上單有一幫愛好摔跤的老人,提前去潑水、挖地。看跤的自帶小板凳提前到場。到時候摔跤人陸續都到了,看場的就是教練員,負責指導和配對。摔跤人都是熟人,拿起跤衣,先向看場的師父道聲「您給看著點」;雙手抱拳向對手說「您拉著點」,就是請對方關照點。最後雙手一提跤衣上領(面朝內)向上一轉,高舉過頭頂,雙手伸入袖內,高舉上揚,將跤衣穿上,系好中心帶,雙方致意,搭手就摔。看場的師父隨著場上二人在場內轉。一是看他們有危險隨時喊停,二是叫他們在場中心摔,如摔到場邊他會負責保護跤手別砸著觀眾。雙方都得聽話,停則停,叫摔就摔,這叫做「令行禁止」。不聽話以後就不讓摔了。一般三跤兩勝,摔完三跤,師父會根據情況叫雙方下來換人,也有時下來一人換另一人。

### 外來跤手

私跤場大部分是老街坊,如果別處跤手想下跤場,一般都是熟人或者經人推薦到此下場,但必須先要和看場子的師父說一聲,「師父,我想摔跤,您幫給我找一位。」老師父會問他,「您練過吧?」對方說沒練過,師父會找一位強手拉著他摔,別出傷。如果練過還真棒,老師父也會讓一位強者同對方摔,可以控制局面。如果師父認為對方真棒,就會派一位力大善守者上場,二人對跤,師父會根據情況指揮場上二人,如果對方真的不會摔,他就叫本場人用動作,如果對方真棒,他就會叫本場弟子防守叫,這叫做「釘跤」,消耗對方體力,對方沒勁兒了,師父會說「你真棒!」。再給他換一位上場,一般准能將對方摔倒。總之不能輸給外來人。有時候生人要摔,師父一看對方真棒,也可以不讓摔,但他會說「你等會」,就是不讓上場。外來生人是經人介紹來跤場切磋技藝,來者也要講規矩。不能把本跤場的人都贏了。摔三跤只能贏兩跤,給對方票一跤。摔完了,將跤衣朝上平整放在地上,然後雙手抱拳向觀眾作一羅圈揖,這是串場的禮節。

### 踢跤場

來踢跤場的也有,一般他會進場就拿跤衣,並說「我摔跤」。看場的師父只好給他找一位本場最棒的跟他摔,一般外來人水平都很高,連贏兩三場不脫跤衣,雙手一抱肩說,「還有能摔的吧?」這時候會有和事老出來講和,說「您真棒,我們這場子都是瞎玩兒」。對方才脫了跤衣。事後,師父會打聽來者的出處,進一步了解對方,有可能就成了朋友。北京的私跤場都是摔跤高手組織大家練跤,並給予指導,相當於師父。自古摔跤就是自然傳承,它不同於武術,不同門戶功法、套路各有不同,學那家功夫需要拜師入門方可。摔跤則是天下跤功一統,為自然傳承。

## 新氣象

文革前北京衚衕廣場到處是跤場,六十年代長安門體育場,北溝體育場每到周末都有摔跤比賽。北京市有專業隊,各區縣有業餘摔跤隊,經常組織區縣和市級比賽。文革後各縣區和市體校建立了摔跤班,社會上的跤場仍然很多。有了體育的專業訓練,在每年的全國比賽前北京市選拔賽中,體校學生明顯技高一籌,能入選北京隊的大部分是個體校學生。由於體校訓練有素,改變了傳統京跤訓練手段,顛覆了傳統觀念,由私練變成教學式的集體訓練,由師傅帶徒弟的模式改變成課堂教育,學生們進入北京市隊或者考入體育院校接受的是正規教育,走向社會沒有那種江湖習氣。他入選專業隊或步入社會都是訓練有素的專業人才,影響了當代摔跤界。

京跤文化博大精深,歷來摔跤人沒有文化,只知摔跤而不研究摔跤文化,我們這代人趕上新社會,北京隊的成立,體育院校的設項,使中國跤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科學的訓練方法,系統的管理模式和全面的綜合教育,使摔跤得到了新生。師資的更新,使京跤的傳統功法技術理念融入了新鮮血液。從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京跤健康發展時期(文革時期停擺了十幾年)。經過半個世紀整合,京跤已成為社會健身和競技比賽雙贏的格局。自九十年代初摔跤回歸社會,又返回到社會自然發展模式即自由發展。當代人們喜歡摔跤就建立跤場,俱樂部。摔跤人在江湖上的陳舊傳統和幫會文化的影響下,開門立戶、設堂擺知,上香,遞帖,設堂,禮拜,並將這套江湖路術傳播到全國和全世界。人們在進步,社會在的發展,中國式摔跤正是大發展大融合的節段。職能部門不上心,我們業內人士再不爭氣,非得走向斜道去。我愛摔跤,我希望他健康的發展。

社會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中國式摔跤完全靠自身的潛質和深厚的社會基礎自然發展,沒有哪個責任單位或行業組織管理。北京地區,社會在進步而摔跤則停止不前,將其它行業的陳規陋俗帶到了跤界,對社會、對跤界都沒有好處,對後輩會有負面影響。摔跤需要陽光的東西,業內原有優良的好傳統需要我們傳承,尊師重道在跤界廣為流傳。京跤人的氣質和性格都應大力宣傳和弘揚,中和謹慎、自強厚德的傳統理念是跤界同人的座右銘。以陽光視人,讓社會正視摔跤。

目前北京地區跤場跤館很多,但真正達到教學水平的並不多,絕大部分是玩。近年來只有天池摔跤俱樂部能組織青少年訓練並能達到高水平,是北京地區有代表資格的摔跤組織,曾代表中國隊參加兩次「巴黎市長杯」中國式摔跤國際比賽並獲得優異成績,每年度參加全國中國式摔跤錦標賽和冠軍賽,現有多名全國冠軍,有王彥龍劉天勝等多名運動健將。首都體育師範大學的雙雄俱樂部是北京地區比較有正規的摔跤俱樂部。西城區體委宣武體校中國摔跤班是全市體校唯一僅存的中國跤訓練班。社會上的跤場和俱樂部的習跤都大部分是外地來京人員和學生,本土男孩已經雌化了,很少有人再習武練跤了,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倒是跤迷不少,但只能健身而已。達不到競賽水平。我們京城跤界應看到當下社會現實,傳播給大眾應多以健身為目的練功和摔跤娛樂,別再實戰對抗了。大家自娛自樂,回歸早年跤場氛圍,促進社會和諧,將京跤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等待時機。給後人留下練跤健身強體的路數,作為文化遺產留給後人讓子孫們慢慢享受吧。

附本人手稿圖:


推薦閱讀:

80張最真實的老北京照片,看到第5張我就哭了!
您喝的是茶,北京人喝的是規矩和講究!
宣武門記憶——瞧著眼熟么?找找您家附近街坊!
北京人的「油」,你們不懂!

TAG:武术 | 摔跤 | 老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