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環太平洋 | 曾經暴富的資源島國是如何坐吃山空的?

在太平洋中的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中,有一個美麗的珊瑚小島,面積僅22平方公里(上海自貿區面積為28.78平方公里),它就是諾魯國(Nauru),雖然諾魯只有一萬人口,但由於坐擁豐富的磷酸鹽資源,諾魯人曾經是太平洋上最富有的一群人。但是當資源耗盡之時,這個前現代小島不得不再次直面殘酷的世界。

諾魯在太平洋——太平洋島嶼大致分為三組: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波利尼西亞

諾魯衛星圖

風景如畫的密克羅尼西亞群島

諾魯人是太平洋上的島民,具有波利尼西亞人的特徵,體格健壯,頭髮濃黑,棕色皮膚。他們熱情好客,擅長捕捉和訓練「導航鳥」。島上居民擅種椰子樹、水產養殖。諾魯福利好,教育醫療免費;官方語言為諾魯語,英語也都能聽懂;諾魯政府在澳大利亞買地建了一棟52層的大廈。他們將在磷礦開採殆盡時舉國遷往該大廈,以後將成為國中之國,城中之國。諾魯最高海拔70米。

諾魯土著

矗立在墨爾本的諾魯大廈

諾魯島上沒有河流,唯一的一個湖泊布阿達湖也是鹹水湖,雖然降水很多,但小島的表面透水性很強,所以島上幾乎沒有淡水。農產品十分有限,主要是椰子(1992年椰子產量2000噸,養豬3000頭)。幾乎所有食品和飲用水都依賴進口。漁業資源較豐富,待開發。

明明只是個池塘嘛。。。

布阿達湖

諾魯的進口結構——肉倒是不少吃

從殖民到獨立

1798年,英國船長約翰·費恩指揮下的「獵手」號(一說美國亨特號捕鯨船)發現了諾魯島,島上居民和房屋頗多,島上的居民生活悠然自得,因此稱之為意為「Pleasant」,意為舒適島。1888年該島被德國吞併,淪為德意志帝國殖民地,始稱諾魯,併入德國馬紹爾群島保護地。19世紀90年代發現島上有豐富的磷酸鹽資源,1901年英國人獲准在此開採磷酸鹽。

裝磷酸鹽的懸臂

孩子們在玩耍

1914年11月,第一次大戰期間,英國人僱傭澳大利亞遠征軍佔領了這座島嶼,結束了德國統治。1919年,國際聯盟將諾魯劃歸澳大利亞、英國和紐西蘭共同託管,由澳代表三國行使職權,而磷酸鹽開採則由英國磷酸鹽委員會把持。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年),諾魯被日本佔領,把島上的諾魯人放逐到加羅林群島中的特魯克群島上,使得一半諾魯人死於飢餓。

紅色箭頭為日本人,綠色箭頭為被驅逐的諾魯人,藍色箭頭為大洋島本地人

1945年,澳大利亞佔領諾魯,結束日本統治。1964年,諾魯開始進行爭取獨立和磷酸鹽控制權的鬥爭。聯合國曾提出將諾魯人遷往澳大利亞北面的克蒂斯島定居,遭到諾魯人的強烈反對。1968年1月29日通過憲法。1月31日,諾魯共和國獲聯合國同意宣布獨立,哈默·德羅伯特出任首任總統。同年11月,諾魯成為英聯邦特別成員國(無權出席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

1968年諾魯獨立

有故事的太平洋小島

看到這你可能會覺得它不過是一個平常的小島,但其實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諾魯曾是世界上個人平均收入最高的國家。(他不是一座沒有故事的太平洋小島)她的主要財富,是島上石化了的鳥糞,現已成為珍貴的磷酸鹽。(活生生的改變了視金錢如糞土的本意)幾百年的淤積,有些地方已高達20多公尺全島3/5被磷酸鹽所覆蓋,只有沿岸有一窄條平地。(基本上是一座小島長在了鳥糞里)。

遍布諾魯的磷酸鹽礦

早在本世紀初,磷酸鹽在諾魯就已得到開採;可只有在1968年諾魯從澳大利亞獲得獨立後,才真正成為她自己的巨大財富。諾魯磷酸鹽資源豐富,80%的土地富含磷酸鹽礦。主要收入來源是向澳大利亞、紐西蘭出口磷酸鹽。諾魯依靠開採和出口磷酸鹽維持居民的高收入,人均年收入最高曾達8500美元,在政府豐厚工資和低生活消費的滋潤下,諾魯人享受著一種讓其他太平洋島國生羨的閑暇生活。

諾魯的出口

世界磷酸鹽生產量

上班時間很隨便,島上僅余的綠地之一上建起了高爾夫球場,國家電視台的三個頻道為島民們準備了各種娛樂節目。不過,島上最流行的打發時間的方式是駕車在只有20分鐘車程的環島公路上兜風,喝進口啤酒並把空酒罐擲到窗外,更積極的玩法是舉重和飼養一種會捕魚的海鳥,不過諾魯人已經不需要靠它們捕魚為生了。

美麗的諾魯海邊

諾魯人自己並不做很多的開採工作,他們從太平洋其他地區僱傭些工人為他們開採。這些僱工生活在所謂「洛克遜」(The location)的隔離區里。然而,決非所有的諾魯人都很富有。土地是私人佔有。只有那些在獨立後就被開採的地區擁有房地產的家庭(大約佔人口的五分之一)才得到了每英畝十五萬美元以上的土地徵用費。

每個諾魯人都可向政府領取養老金,並且,住房、用電都是免費。進口貨物也免稅。因此,在諾魯人看來,工作與其說是需要,不如說是享受。諾魯政府購買了一支由波音737客機組成的機隊,還購買了一些船艦和國際酒店。另外,諾魯還成立了一隻信託基金,將來自於採礦行業的財富進行投資。有報道稱,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這隻信託基金的價值超過了10億澳元(約合8.7億美元)。

諾魯磷酸鹽信託基金

富到得病

由於預測不到將來有任何掙錢謀生的必要,所以,孩子們也不明白受教育的意義,從而拒絕上學念書。生活無聊、悶悶不樂的情緒極為盛行。少年犯罪、酗酒也成為流弊。除此之外,最首要的一點是,所有的諾魯人都縱情於全國性的消遣——吃。(作為吃貨,我想說愛吃有錯么!這鍋我們不背!)

富有的諾魯人,對自己的烹調並未變得更加講究些,他們最喜歡的飯食仍是大堆的煮糯米,上邊覆蓋一大瓶澳大利亞咸牛肉。這樣的飯食人們每天得吃上六頓,然後,再喝下一紙箱共24瓶汽水或啤酒。

因此,諾魯人長得肥胖並不足以為怪。他們乘飛機旅行時,通常一人要坐兩個座位。諾魯人中有一半人患有糖尿病,他們的估計壽命大約為50歲,不會比太平洋貧困的海島居民更為長壽。

這還好

這就不太好了

曾經身材健美的波利尼西亞領袖表示對後代很失望。

1925年島上出現的第一例糖尿病人到1934年的第二例糖尿病人中間間隔了近10年的時間,但到了1954年以後,島上不到1萬人里,國內97%的成年男性和93%的成年女性處於超重和肥胖狀態,有大約60%的人患了糖尿病。

諾魯榮登最肥胖國家榜首

諾魯人所熱愛的高熱量食物

天堂盡頭

然而,磷酸鹽礦的儲藏不是無窮無盡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其年產量和出口量約為100萬至150萬噸。自九十年代始,產量逐年下降。2002年降至約20萬噸,2003年不到10萬噸。2004年產量僅為約4萬噸。諾魯磷酸鹽儲量所剩無幾,且品位不斷下降。自1919年至諾魯獨立(1968年),3400萬噸磷酸鹽礦被開採,價值約為3億澳元。

諾魯的磷酸鹽生產量

到2000年,諾魯的磷酸鹽礦儲量將近枯竭。諾魯也將象荒蕪的月球表面一樣,只剩下光禿禿的珊瑚尖石。對於這可怕的未來,沒有幾個諾魯人有所準備。1989年瑙政府開始出現財政赤字。1995年諾魯銀行崩潰,瑙政府陷入嚴重的財政危機。1999年7月至2003年6月,瑙財政赤字累計達5849萬澳元。

光禿禿的珊瑚柱

如今凋敝的諾魯

為解決財政問題,瑙政府採取了出售5架飛機、3艘輪船以及諾魯投資者護照、限制貨幣外流等措施,但收效甚微。瑙債台高築,欠美國通用電氣金融公司2.4億澳元的高息貸款,瑙在澳資產被債權人委託的資產監管人拍賣;欠美國進出口銀行1880萬美元的債務。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諾魯政府警告稱,由於美國對沖基金向法院申請凍結諾魯設在澳大利亞西太平洋銀行(Westpac)的賬戶,國家將面臨破產。

該銀行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銀行。該國財政部長David Adeang對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法院表示:基本上,如果沒有資金進入國家的銀行賬戶,那麼諾魯共和國政府將無法運行。悉尼大學地理學教授約翰·康奈爾(John Connell)稱,諾魯陷入當前的形勢是個悲劇,並指出這是歷任政府領導人在多年時間裡都未能採取正確的開發政策而造成的。

開採磷酸鹽現場

「他們通過出售磷酸鹽的方式變得富有,但在花錢的問題上卻不夠明智。在當時的繁榮時期,人們不再從事漁獵工作,也不再上學和接受高等教育。」他指出,磷酸鹽採礦活動搜帶來的環境惡化問題意味著,諾魯的土地已經無法支持大量的農耕活動;從長期來看,大規模移民可能會是島上居民的唯一選擇。

失去工作的諾魯居民

諾魯的未來

「The Physical Destruction of Nauru: An Example of Weak Sustainability」 是兩位來自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的John M. Gowdy和Carl N. McDaniel教授發表在Land Economics上的一篇論文。

這篇論文主要以諾魯的近現代發展為背景,借用弱可持續性這一理論,提出像諾魯這樣自然環境被嚴重破壞的地區,其經濟在短期內仍是弱可持續的。但這種以破壞環境換取經濟利益的發展模式,即使是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是否會重蹈瑪雅文明、兩河流域的覆轍?

如果諾魯人想實現弱可持續性,靠信託基金盈利謀生的諾魯人必須保證基金池的規模。他們的生活水平不再依賴於當地的自然資源,而是取決於房地產市場的價格、股市的波動以及投資者的一時衝動。

歡迎關注我局微信公號:diqiuzhishiju(地球知識局)


推薦閱讀: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可以組建一個國防聯軍嗎?

TAG:大洋洲 | 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