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也能跌下來,復盤紅極一時的短視頻鼻祖之死
短視頻如今已火遍全球,但它的鼻祖 —— Vine卻被宣判了「死刑」。
Vine公司成立於2012年6月,2012年10月就被Twitter收購,被收購後Vine相對獨立發展。2013年1月產品正式上線後一炮而紅。這項短視頻服務廣受歡迎,造就了眾多「Vine網紅」,吸引了數百萬粉絲。
Twitter在今年10月份正式宣布關閉Vine服務,當天Vine聯合創始人Rus Yusupov在Twitter上痛心疾首的說:「千萬不要賣掉你的公司!」
(Vine聯合創始人Rus Yusupov)
Vine的發家史
目光回到2013年,Vine從默默無聞的小公司,到用戶4000萬,各大榜單下載量第一,只用了短短几個月時間。在2013年的第三季度更是以400%多的用戶增長秒殺群雄。
這背後當然離不開Twitter的大力扶持。
Vine的6秒時間限制所以幫助用戶們激發出各種創意,此外Vine簡化了視頻的發布成本,讓用戶利用剪輯與配樂將自己的創意發揮至極。也有眾多搞笑視頻被傳到Vine。(亮點是小李子的表情)Vine在2013年以後並沒有延續迅猛的增長勢頭,反而風頭不及Instagram和snapchat,一方面產品同質化很嚴重,另外一方面也是自身產品迭代緩慢。
2013年Instagram也支持了短視頻功能,隨後Snapchat Stories中也支持了短視頻,Vine的增長也遇到了阻力。
時間來到了2015年的6月,我們來看看各大社交app在美國人中間的普及情況
(數據來源:http://statista.com)
Instagram:61.4%
Snapchat:60.2%
Vine:6.6%
現在Vine與對手Instagram和Snapchat的差距已經是一條鴻溝,難以跨越。
2015年下半年Vine開始滑鐵盧,活躍用戶急劇下降。
Vine被Instagram、Snapchat、Youtube等夾擊
Vine最初的想法是非常有革命性的,只有6秒的時間用視頻來表現你的想法,這就造就了新的敘事方式,一時間惡搞、對嘴型、模仿秀、創意剪輯層出不窮。
但是,由於短視頻服務並不具備技術獨創性,美國乃至全世界都出現了一股克隆的風潮,許多社交網站也開始允許用戶拍攝短視頻,上傳到網路上。
Instagram首先發力,作為最流行的圖片社交平台,他們在2013年6月推出了15秒視頻分享功能,而隨後又將時間上限擴展到了60秒,這無疑給了明星網紅們更自由的展示舞台。而在此期間,Vine依然固執地保持6秒視頻上限的原則,讓許多新人無從下手。
同時,Snapchat也開始增加類似功能,他們允許用戶互相發送10秒的短視頻,之後也可以把視頻分享到Stories(類似於微信朋友圈)中讓所有人都能看到。這一功能很快在青少年中流行起來,成為了他們記錄分享自己生活的重要方式。
不管是做圖片社交的Instagram還是擁有即時聊天功能的Snapchat,他們都比Vine擁有更大的用戶群體,正所謂「高維打低維,高頻打低頻」,Vine面對兩者的夾擊顯然沒有找到太多突擊的辦法。
其實,Vine的產品有其獨到之處,因為製作門檻高,其平台上的明星應該是更加具有創造力的一個群體,但是Vine似乎沒有很好利用這點,對於優秀內容製作者的推薦手段乏力。
而相反,Instagram則對明星賬戶不遺餘力的推薦,他們增加了「Explore」選項,推廣明星賬號。
再加上Instagram創作難度更低,普通人也能參與到內容的生產過程中,可傳遞信息更多,與粉絲互動更方便這些對於內容創作者的友好屬性讓更多人選擇轉移到Instagram發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Vine平台對於內容創作者確實不如其他平台用心,比如Youtube就會不定期地給一些優秀博主發放福利,譬如送他們「1000美元的禮品卡來購買攝像裝備」,將心比心,同時經營Vine和Youtube的網紅自然對後者更有好感。
另外,Vine一方面沒有很好的維繫與這些大V的關係,另一方面也沒有像微博那樣發力培養中小V,走去中心化的道路,顯然走在了一條危險的路上。
(最牛的Vine製作者Zach King,他玩的是剪輯魔術)
商業化步伐太慢
Vine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商業化模式,既沒有自身的廣告平台也沒有付費用戶收入。
Vine似乎一直抵制商業化,自己沒有廣告業務,也沒有從明星經紀中賺錢,更沒有推出收費加粉絲和推廣等業務,而等到2015年Twitter收購網紅經紀公司試圖商業化時已經為時已晚。
而Youtube上還有廣告分成計劃,補貼內容生產者,而Vine一直沒有直接補貼這些內容提供者。
(Youtube上的美妝節目商業化路徑很清晰)
Vine高管更換頻繁
Vine發展不利,也和高管團隊不穩定有直接關係,Vine的三位創辦人都先後離開。
2014年初,當Instagram也推出短視頻功能,Vine與Instgram激戰正酣時,Vine聯合創始人Dom Hofmann選擇了辭職。
(Twitter Cofounder Dom Hofmann)
Colin Kroll緊跟在後離開,而另一位聯合創始人Rus Yusupov則是在2015年Jack Dorsey宣布將正式出任CEO後被開除。
2014年Twitter任命了Jason Toff,一位之前沒有在Vine工作的產品經理來負責Vine,這也引起了內部的抵制情緒,讓員工對公司及產品失去信心。
致命一擊
據知情人士透露,去年秋天,Vine最紅的50名創作者中的18位和Vine的一些高層(包括創意開發總負責人Karyn Spencer)進行了一次談判。他們當時也看到了Vine的頹勢,希望能夠一起來拯救這個平台。
發起這次談判的是擁有610萬粉絲的Marcus Johns和擁有310萬粉絲的Piques,代表這些頂級網紅向Vine提出了一個方案:Vine每月將支付給他們每個人120萬美元,並進行一些app功能的改進,加強與內容創作者的溝通;而作為回報,這些網紅將保證每月製作12條原創視頻並上傳到Vine上。(相當於一條視頻收費10萬美元,感覺比咪蒙的廣告文章都狠啊!)
(Marcus Johns這樣的搞怪小鮮肉極富創造力)
如果Vine同意這點,他們將能夠保證每月持續供給的新內容和數十億的流量;但如果不同意,這些網紅將轉移到Instagram、Youtube等其他平台。
最後的談判結果顯而易見,Vine沒有同意這個方案,網紅們集體出走,Vine遭受了致命一擊。
成也網紅敗也網紅,有人會埋怨這些因Vine成名的製作者們過河拆橋、漫天要價,但其實Vine自己應該為這些結果買單。
有報道指出,Vine對於錢的使用非常不合理,曾在洛杉磯為最牛網紅Bach舉辦過奢侈的派對,卻不願意拿錢出來支持更多的內容創作者;同時,Vine對於這些網紅提出的產品修改建議也沒有進行足夠及時的反應,譬如防騷擾機制、在字幕中插入鏈接、改進推薦頁面和提供更好的編輯工具等等。
Vine一次次的不給力,讓網紅明星們一個個離開。曾經酷愛玩Vine的歌星Justin Bieber也在今年1月停更,標誌著Vine已淪為雞肋。
抱錯大腿,在風口上也能跌下來
正如Vine聯合創始人Rus所言,不要輕易的把公司賣給其他人。Vine可謂成也Twitter,敗也Twitter。
Instagram抱緊了Facebook的大腿,如今用戶量已經突破3億,而Vine的大腿Twitter本身則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和Vine國內對標的產品秒拍抱緊新浪微博,於是秒拍母公司一下科技最近對外宣布完成E輪5億美元融資,活得也很滋潤。
隨著智能手機用戶數量的增長、移動網路的提速以及無線網路的普及、寬頻流量的下降都讓短視頻的生產與發布更加快捷。
短視頻作為使用周期短、消耗量極大的內容消費領域的「快銷品」,可以最大程度搶奪用戶的碎片化時間。在移動端的內容消費中圖文閱讀、短視頻、長視頻三足鼎立,Vine可謂佔據了天時和地利,卻慘遭關閉。
Vine的關閉告訴我們,顯然不是所有在風口的豬都能飛起來,首先這頭豬要跑的快才行。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矽谷企業、矽谷創業家、矽谷活動的新聞?矽谷密探——一個有態度的科技媒體,你的不二選擇。
http://weixin.qq.com/r/J0gCGunE1rSpra159x01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特朗普不邀請Twitter的原因是這個?
※矽谷之路7:Twitter架構進化之路
※黑客入侵Twitter數個大V賬號,然後發消息說小甜甜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