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飛心理: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

在親子關係當中,父母一般會無意識的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延伸,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聽自己的話,就會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命令和要求孩子怎麼想問題和怎麼做事情。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因為缺乏自身的能力和能力感,就會依靠和聽從於父母,按照父母的意願想問題和做事情。進入青春期以後,孩子的性徵開始發育,自我意識也開始覺醒,會更加渴望找到自我,想要獨立自主,按照自己的意願想問題和做事情,而這時候的孩子能力還是不夠的,所以就會在依賴和獨立之間徘徊,一方面不想聽從於父母,一方面又沒有自己的主見。

有的父母還沒有意識到孩子已經開始追求獨立自主性了,還會試圖命令和操控孩子,或者對孩子的能力還不夠信任,認為孩子無法做出正確的思考和選擇,無法做好一些事情,於是繼續橫加干預。儘管孩子確實還不完全具有獨立思考和判斷、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但是卻已經開始反感父母的安排和操縱,有的還會和父母對著干,反向形成。

即使是孩子本來自己就想要做的事情,如果被父母要求和操控,隨即就會失去想要做這件事情的意願,主觀判定這件事情是不好的。比如學習、吃飯、收拾房間和打掃衛生。人天生就是愛學習、愛吃飯、愛整潔和乾淨的,一旦這些事情被他人要求和操控,就會失去自己的意願。那麼本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就變成了為別人而做,特別是在自己做的事情還會被別人做出是非對錯的評價之後,會更加感覺自己是為別人的意願和看法而活著,從而更加的被動、消極和拖延,成了應付狀態。

有的孩子已經非常的厭煩父母,父母說的話都不想聽,父母讓做的事情都不想做,哪怕事情是對的、是自己本來就想要做的。網路上有一個團體叫做「父母皆禍害」,就是由一群反對父母的青少年組成的。

父母在遭遇孩子的拒絕和逆反之後,也會感到傷心,會想到自己辛辛苦苦、一把屎一把尿的把孩子拉扯大,為孩子付出了那麼多、犧牲了那麼多,現在孩子長大了,居然來反對自己,有的甚至痛恨自己。有的父母會更多的說教和指責孩子,反而使孩子變得更加叛逆和逆反。

有的父母也明白這些道理,但是感覺自己辛辛苦苦的賺錢養家,本來就很累了,實在是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陪伴和照顧孩子。有的父母還會感覺,在社會上誰會顧及你的感受,誰會管你是怎麼想的,自己只能去適應和屈從各種各樣的社會規則,自己感覺本來就很壓抑和無奈了,回到家來還要看孩子的臉色,氣就不打一處來,於是不得不採用了簡單粗暴的說教和打罵的方式,對孩子非打即罵,有時候也確實立竿見影,孩子變得很老實,但對長久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滑頭,最後油鹽不進。那就是,你說你的、罵你的、打你的,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這讓有些父母感覺自己非常的無力和憤怒,於是衍生出家庭暴力,把孩子打的遍體鱗傷,有的還成為孩子永遠的痛,用自己的一生來痛恨父母。其實,長大後的「不孝子」和「白眼狼」就是這麼來的。不管父母為孩子付出和犧牲了多少,孩子就是感覺父母不愛自己。

有了以上的認識和覺醒之後,有些父母也許要調整一下自己的觀念和做法了,其實也並不需要那麼累,有很多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合作,更加主動、積極的去做好一些好的事情。

首先,要讀懂孩子,看到孩子的需求和無力感,孩子想要找到自我,想要遵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好一些事情,但也會感覺自己資源和能力不足,也會希望父母能夠給自己提供相關的理解、支持和建議。這時候,父母可以多給予一些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持,給予孩子需要的建議。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要避免採用居高臨下的姿態,更不要去命令和嘲笑孩子。要多的去相信和鼓勵孩子。沒有人天生就在某一方面就具有特別高的能力,都是長期學習和練習的結果。所以要鼓勵孩子,使孩子有更多的自信心和勇氣去通過學習、努力來提高他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能力。

其次,在孩子沒做好或者做錯了某些事情的時候,避免批評和指責孩子,因為這時候孩子在心裏面也是感覺自責和挫敗的,儘管表面看起來不在乎,實際上這種不在乎也是對自己心靈的安撫。這時候可以和孩子一起總結經驗教訓,也可以給予孩子一些能夠做好和作對這件事情的建議,至於孩子采不採納,那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必強求,切勿堅持己見一定要讓孩子採納,更不要居高臨下的說教和命令孩子。多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和想法,先給予認可和肯定,再給予指導和建議。

其次,要側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勇氣和擔當。在孩子自己做好、作對一些事情的時候,多給予口頭上的表揚和物質上的獎勵,當孩子在這方面受到表揚和獎勵之後,會感受到快樂,認知上就會判定這是一件好的事情,就會更加有意願、更努力的去做,從而做的越來越好,收穫更多的表揚和獎勵,啟動良性循環,越來越有做好這件事情的自信心。孩子持續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得到自己想要的一些東西,也會變得越來越有勇氣,勇於嘗試、敢於突破,具有創新精神。再一個,把孩子的權利和責任還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承擔起來,父母避免包辦和大包大攬,避免替孩子去承擔一些事情的責任,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承擔起自己的義務和責任。不論喜怒哀樂與成敗得失,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其次,多側重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因為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而很多事情是需要團隊的力量才能夠完成的。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出了依賴與操控,還有就是合作關係,就是我們一起努力、相互配合,來共同的完成、做好一件事情,分工明確、各施其職,榮辱與共。那麼,可以多引導孩子參與一些團體活動,感受到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做一些事情,比如親子遊戲、收拾房間、打掃衛生。

其次,父母也要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靈成長,只有自己有一個比較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狀態,才能夠更好的去影響孩子,很多時候,不在於說了什麼、做了什麼,而在於孩子的感受是什麼。孩子會更多注重感受性,更少的理性思考和判斷,所以孩子往往能夠輕易的感受到父母心裏面的不滿和期待,然後擔負起父母喜怒哀樂的責任。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孩子和父母互為表裡,孩子真實的反映了父母的內心。所以我們一方面是陪伴孩子的成長,另一方面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最後,如果自己實在太忙,那麼寧可做的少,也要做的精。因為自己本來就很忙、很累了,身心俱疲,再去更多的關注和照顧孩子,反而不知不覺的會帶給孩子很多負面的不利影響。那麼與其是多而負面的影響,那還不如少做一點,每一次都能夠帶給孩子積極、有利的影響。長期的積累之後,也會有很不錯的效果,也能夠培養一個有自信心、有勇氣、有擔當的好孩子,這樣的孩子會更有前途,更容易取得成就。

本文作者于飛,心理諮詢師,催眠治療師,音樂治療師、繪畫治療師,心理督導師。擅長綜合運用森田療法、認知療法、行為療法、催眠療法、認識領悟療法、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治療技術、意象對話、繪畫療法、音樂療法、禪修內觀、格式塔(完型)療法、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技術、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等十餘種心理學理論方法。擅長各類人際關係、學習、工作、戀愛、婚姻、家庭......等一般心理問題和各類強迫、社恐、焦慮、失眠、疑病、驚恐、抑鬱......等嚴重心理困擾的療愈。從人的癥狀表現、行為做法、情緒感受、思想觀念等多個層面綜合解析各類心理問題,通過情感疏導、問題解析、認知重建、行為訓練、催眠暗示和生活實踐等綜合解決各類心理困擾。于飛心理遠程諮詢與治療預約QQ和微信:11570968

推薦閱讀:

父母那句「我們做的一切就是為了孩子,我們活著就是為了孩子」是不是一句很自私的話?
說一個大學室友的問題。 上大學後外觀做了改變,國慶回家她媽崩潰了,一直在哭。?
中國教育的落後是否跟中國傳統思想有關?
面對很邋遢的父母,你有沒有噁心的想吐。?
是不是很多中國父母都喜歡塑造可憐形象?

TAG:亲子关系 | 家庭教育 | 父母与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