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寫手平時需要做的4個基礎訓練

這幾天加我微信的人,基本都提到了一個問題,就是喜歡寫作,有意從事文字這一行,應該從何入手。

其實,在我看來,學寫作除了讀和寫,基本沒有捷徑可走。不知道諸位是否知道「一萬小時定律」,該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他說:「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8個小時,一周工作5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所以,什麼叫先拔頭籌?就是比你先衝過那10000小時的人。你一天工作8小時,他一天工作16個小時,所以他只用了2年半,就擁有了你5年才擁有的成就與經驗。

寫作亦然,把你的努力量化,你就知道你自己到底付出了多少,也知道自己離目標還有多遠。

在我看來,做一個寫手,這10000小時的時間積累里,應當包括下面說的四個基礎訓練,而且最好把這四個基礎訓練潛移默化到你的生活中去。

1)語感訓練→作用:提高行文流暢度,形成詞句節奏感;

對於作者來說,語感就是對文字的一種直覺和悟性,以及對語言符號及各種語言現象的感受深度和運用能力。把詞句寫得準確、得體、流暢,這只是作者的基本功,然後再去追求鮮活、生動、感人。如果連行文都語病百出、邏輯混亂、支離破碎,甚至犯最基本的語意錯誤,這就是連基本功都不紮實了。

有了基本的語感,才能寫出流暢的詞句,再加以訓練,積累,就能把握句子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節奏感,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2)想像力訓練→作用:精妙比喻、意象構建、故事架構等;

我很欣賞的一個作者叫南在南方。一個五大三粗的大男人,筆下的情感卻細膩如絲,他的比喻精準,妙絕,而且文字風格自成一體,有一種特別的韻味和節奏感在裡頭,你們去百度一下他,看下他的文字就知道了,毫不諱言,我曾經想模仿他的文字風格,但無奈自己文學底子不夠(畢竟是學理的,當然這也是借口罷)。我至今仍記得他把公共汽車比喻成「老大娘顫顫巍巍地開過來」,形象,準確,而且頗具趣味性。

鍛煉想像力,需要在頭腦中儲存足夠的形象、知識和經驗,這點需要作者用心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或者通過大量的閱讀來填補這個短板。

3)增加你的辭彙量→作用:形成文風,增加文章深度及其BIGGER

大量甚至海量閱讀,自然能增加你的辭彙量。遇到不常見的詞語、成語進行有意識地強化記憶並加以運用,還能讓你的文章逼格大增。我決定從事文字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買了成語詞典,方便遇到生僻成語時及時查閱。

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背誦」+「默寫」。比如你看到一篇自己覺得牛逼哄哄的文章,就儘可能把它背下來,然後看到第二篇,如法炮製,第三篇,第四篇……辭彙量有了,語感也有了。當然這種方法我沒試過,因為不僅過程沉悶,而且我實在不喜歡做重複的事情。

我的語感是長期閱讀形成的,必定是比簡單粗暴這種要慢很多,但也是大多數人比較容易接受的。當然,對於一些自己不常見的成語,我也會有意識地默念幾遍以加深記憶,這樣即使在用時一時想不起來,也可以憑藉留在頭腦里的模糊印象,在百度里把它搜出來。

4)鍛煉發散思維→多維度、多角度看問題

作者的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對人、事、物的切入角度也因人而異,鍛煉自己的發散思維,對寫論述類的小雜文用處很大。

當然,論述類的文章,包括一般的心靈雞湯,大多採用「總分總」或者是「事實敘述+道理總結」的寫法,這種寫法很安全,也容易被讀者接受。

但是想像類的文章如故事、小說等,就需要你多角度的放射性思維才能完成,由一個點,到一個面,再到一個整體。這就要求作者平時要多積累,只有你的大腦里儲存了足夠的東西(素材),在你遇到這個「點」時你才會有延伸的能力。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在玩微信公眾號的作者,大多都會利用熱點來提高轉發量,但此時又要考慮到公眾號的垂直度,不想寫跟自己設定的領域無關的內容,此時發散思維就很重要了。

這一點,請參考我心目中的文案之神杜蕾斯!作為一個成人用品,它的文案卻總能緊貼每一個熱點事件,而又非常契合其產品定位,讓人不得不服,這也是它一個產品微博官方號,卻有50萬粉絲的原因。不信你們可以關注下杜蕾斯的微博,包你眼界大開。

我是悟恩居士(公眾號kokyo98),一個會寫字的修行人。願你早日完成你的10000小時訓練,成為寫手界的大咖。


推薦閱讀:

本傑明.富蘭克林如何無師自通提高寫作水平的?
5招幫你克服寫小說的焦慮!(反正無論寫得怎麼樣,你還是會被人笑死的)
公認的故事奧義——衝突
比天賦更重要的資質

TAG:写作 | 短篇投稿 | 写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