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也許被忽視的,歐洲華人移民二代

今天討論的二代,不是話題豐富的富二代或官二代。今天我們來談的,是在國內時往往忽略、而一出國後就會經常遇到的:中國海外移民的第二代。

(圖:荷蘭,海牙唐人街)

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談多了容易被套上賣國賊的帽子,大家也可能會激動,所以在這裡先做個預警。好的,現在咱們正式開始羅 ~~

走在歐洲大學的校園裡,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看上去是如假包換的亞洲面孔,基本上也還是亞洲身材,他們和荷蘭同學或歐洲同學們打成一片,他們說的是荷蘭語、或者是各種帶著澳洲口語北美口音歐洲各國語音的英語。但當你和他們溝通時,你會發現,他們有些能說Mandarin(普通話),但更多時候他們只會說粵語、青田話或是某個你聽不懂的方言,當然了,英語一般是可以溝通的。

對,他們就是:華人移民二代

既然他們是二代,那誰是一代呢?首先,香港人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在走到歐洲城市的唐人街,能經常聽到粵語,更不用提很多中餐館其實就是粵菜館,那常見的香港島夜景圖就是一股弄弄的鄉情。那麼來自mainland China的呢?歐洲大陸的一大主流華人群體,其實是來自浙江,更確切地說是來自溫州,再具體一些,是一個你可能從沒聽過的縣城:青田。類似福建的福清長樂,青田縣也有著青壯年偷渡出國的傳統(無貶義)。一批批的青田人通過各種渠道,偷渡來到歐洲各國,通過人蛇或投奔老鄉等各種關係在這裡黑下來,通過辛勤勞動償還偷渡費用,然後省吃儉用再把家裡的老婆孩子接過來,或者就在這裡繼續傳宗接代。等到大赦一來,若干年的「黑人」終於熬成白戶。

(圖:比利時,安特衛普唐人街)

(圖:荷蘭,鹿特丹的亞洲超市)

為什麼要這麼詳細介紹青田,是因為這裡有一個需要注意的事實:八九十年代這批出國的青田同胞們,絕大部分是沒有接受過太多教育的務農者,正是因為在國內看不到希望再加上榜樣的帶頭作用,才讓他們選擇了高風險高回報的偷渡。於是,青田同胞們的普通話水平是可以想像的,彼此之間主要用家鄉話溝通。父母尚且如此,下一代的普通話水平也就難免寒蟬了。

(圖:荷蘭,鹿特丹唐人街上的廣告海報)

再回過頭來說香港同胞們,由於各種歷史原因,他們往往只會說粵語,於是下一代們基本上也就只會說粵語了。當然了,我也確實見過一些二代通過看電視電影或者其他方式自學,能夠說一些簡單的普通話,這很不容易。我們需要正視一點,家庭教育對下一代的影響力之大是其他任何手段都無法企及的。

當然你要說了,進入新千年後中國不是迎來了新的一波移民潮么?這波人的整體財富水平、受教育程度和普通話水平都是要遠遠高於之前兩波人么?你說得對,在歐洲也可以感受到這波人的不同,這些新的中國移民都讀過大學,在國內至少是中產,都可以說比較流利(有中國口音)的英語,也更熟悉歐洲文化。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溝通語言是Mandarin,這和之前幾波人產生了強烈反差。不過,他們的孩子要麼已經(在國內)長大,要麼就是剛出生沒幾年,還沒進入筆者的觀察視野呢(大學生及以上)。所以,本文暫且不表。

(圖:荷蘭,中文社區的免費報紙)

所以呢,這些各路移民的二代們,在歐洲的陽光下長大,除了在家裡用家鄉話和父母長輩溝通,在外面就是用著當地國家的語言交流,從小就當了雙母語者。甚至,很多時候二代朋友之間的溝通也選擇使用當地國家的語音,家鄉話的地位退化很多。

語言的下一步就是文化,這就要扯到認同感了。你認同哪個文化決定了你遵循的價值觀,以及你的生活態度。說到生活這塊,就我有限的觀察,身邊看到的二代他們的生活大致可以分為兩類:有些二代還是喜歡待在一起,或者願意主動和亞洲同學一起玩,儘管有些時候大家說的是英語,另一些二代就很明顯西化,基本上只和歐洲同學打成一片,當然他們也自認為是歐洲人。前一類的二代,似乎往往能說一些中文(一般情況下方言會更),從外表上看仍然帶有比較明顯的亞洲風格;而後一類的二代們,也許能說中文但往往不願說,有時會刻意避開Chinese,而且從穿著習慣打扮等方面看已經是一個實打實的歐洲人了。

(圖:Next Generasian News,荷蘭的亞洲二代報紙)

但要說這些二代對中國文化、中國人的態度,追根問底可以歸類到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要算是家庭的教育,父母如何引導二代對待作為祖籍地的中國,這個態度可以極大地影響到二代,這裡同時還要算上本身所處社區的影響。如果父母自己整天都忙於生計,或者自身教育水平也不夠,那麼二代能從父母親那接受到多少信息是要打一個大大問號的。另一個就是中國本身的國際形象,以及中國社會的生存現狀了。很多時候也許它會帶來更多的影響。

這是一個殘酷的故事,對Chinese尤其如此。也許從二代眼裡的觀察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事情。下面,我們來看看一位16歲二代女孩的回鄉自述:

中國日記

...... 讓我開始告訴你我對中國有著怎樣的印象。第一個巨大的、10英寸刀子般深的來自於中國的印象就是交通。在我們被母親童年的最好朋友從機場熱情洋溢地接到之後(那裡有我們的親戚),我們在貴陽酷熱無比的氣溫下(譯者註:當時氣溫28度),擠在了他狹小無比的桑塔納里。我曾經在德克薩斯州住過5年,我習慣了在90華氏度的氣溫下待在擁擠不堪的車裡,但在德州,交通是在控制之下的。貴陽的交通,很可惜,不是。

我們開車上路後,我的耳膜只跟一種聲音碰撞了起來:汽車喇叭聲。喇叭的鳴響,高音,低音,誰又知道F調在中國人的手上可以有那麼多的變化呢?在美國,10天內你能聽到喇叭聲一次或兩次,並且只是在你離死還差兩秒或者某人在路上確實激怒了你的情況下。

每個人開車都跟瘋了一樣。中國的駕駛員是世界上技巧最精湛的,或者他們根本沒什麼技術可言。甩尾,不打燈,隨意變道。當我們試圖轉進另一條道,我們沒成功。在美國,3輛車之內總有一輛會讓道給你。我猜這在中國是不可能的。一輛車駛過,兩輛,3輛,4輛,同時被阻擋在後面的車一直壓迫著我們,我們不得不往前移動。這讓我們陷入了非常恐怖的境況。

我對中國的公共教育並不太了解,儘管如此,在美國公共學校系統里接受了9年的教育後,我能告訴你很多關於它的事情。但我將告訴你一樣特殊的事情,這部分關於毒品和酒精教育 ....... 被帶到中國後,幾乎我去的每一個地方,無論是在街上還是在晚宴的飯桌上,肯定會有人在抽煙,而且在晚餐的時候,酒精幾乎到處都是,每一個地方!每個人都在抽煙,這個狀況殘酷地令我想起了在美國時看過的公益廣告,在一個充滿二手煙的房間里待上兩個小時等於自己抽上一根煙。同時我十分討厭每個人都在強迫我媽喝酒。

我覺得在中國過馬路是一件藝術和巨大的挑戰,因為在美國你可以蒙著眼睛過10次8次馬路也沒事。不幸的是在中國每個人都橫衝馬路,幾乎沒人用斑馬線。我幾乎無數次差點被極速移動的汽車撞到(包括單車)以至於我都數不過來次數,這真遺憾。在美國我們是這樣做的,當斑馬線上的交通燈變綠,車停人走。當交通燈變紅,人等車走。簡單明了,對嗎?對,也許這有點消耗時間,可這總比被車撞死強吧。

......

當我們在北京的路上,我看到一輛救護車響著警報器試圖穿過車流。當救護車跟我們一樣速度而行人走路超過我們的時候,我對那天需要幫助的人感到無比的惋惜。在美國,當緊急車輛例如救護車和警車通過,所有車流必須停下(或至少慢下來)。

在美國的餐館裡點菜的時候,你一般會以謝謝結束服務生的服務,然後他們會以微笑和一句「沒問題」或者「你點的餐幾分鐘內就會準備好」作為回應。在中國,我發現事情截然不同。我好幾次被嚇怕,因為點菜的人總是用粗魯甚至侮辱的態度對待餐館裡的服務員。在美國,你嘗試用最善意的方式說話,這樣沒人受傷。在中國,如果服務生往我們吃的菜里吐痰我不會驚訝。

一個讓很多中國人比較難接受,但確實存在的殘酷事實,就是中國社會當前的civilizations水平確實是偏低的。這和culture本身沒有關係,核心點在於中國社會的金字塔結構(不同於歐洲甚至是日本的橄欖型),決定了大部分中國人生活在簡單的溫飽水平,收入不高,受教育水平偏低。同時,不同於台灣,大陸在經歷了文化revolution把傳統文化根基打掉後,因為政治原因阻止西化價值觀的普及,也阻擋傳統價值觀的回歸,而政府做的那個啥主義價值觀推廣又在實際上已經破產,這樣一來的結果,就是中國社會正在經歷當代世界非常罕見的整體性價值觀缺失。政治體制的缺陷導致實際上不存在法制理念的基石,再加上沒有religion這一層安全網(做壞事終會被懲罰),用經濟學家的話來說,be evil的成本無限小,每個社會個體的行為都是無法預估的。

這樣,站在從小生活在歐洲二代們角度來看,中國確實就是一個不文明不開化的世界,沒有人遵守規則。這幾乎就是歐洲的反面。你讓這些十幾歲撐死二十齣頭、從小習慣了西方規矩的teenager,要理解背後的原因分析blahblah啥的是不可能的。他們只會覺得,我不喜歡這個社會、這個文化還有這個國家,我要和他們保持距離。進而地,他們也會與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Chinese(他們就是那個社會的個體代表)保持距離。

父母親的教育,前面提到是另一個可能會帶來不同的因素。如果父母親能夠很好地引導二代,逐漸告訴他們中國現在的情況,讓他們真的理解,things are gonna change. 若是如此,二代對中國文化與社會的態度會好很多。

最後,轉載一位早年移民澳洲同學的朋友圈,他寫下了今年帶孩子回國的經歷:

... 進園溜達了一圈,只能說喜憂參半,孩子玩得還行,只是問了我幾個問題,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孩子問:為什麼他們都不排隊,為什麼他們碰到別人都不說Sorry,為什麼他們在哪都大喊大叫? ,我要怎麼回答? 我們排的是一字形的隊,他們排的是傘型的隊,之後的呢? 我只能說 因為人多! 人太多!

Step by step,我們都在往前走。今天的二代,不是昨天的二代,也不會是明天的二代。No matter where they go, theyre always recognized as Chinese.

為二代,Cheers.

作者介紹:

鄒煜

復旦大學MBA,互聯網從業人員,產品出身,曾先後就職於安居客、一號店、愛屋吉屋等平台。觀察社會演進,聚焦文化衝撞,探尋互聯網大背景下的發展之路。


推薦閱讀:

卑微的華人勞工隻字不識,竟建起美國首個漢學系,慈禧都捐書相助
如何評價加拿大聯邦議會通過華人的春節為法定假日?
為什麼quora上的印尼,馬來華人完全不覺得被歧視,還為大屠殺辯護,甚至還非常反中,?
對於在外國的華人,中國越強越好,還是越弱越好?

TAG:华人 | 中西方文化差异 | 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