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篆刻入門:臨漢印里也要學筆法

前幾天寫「筆」與「墨」在篆刻中如何體現時,提到過清代大師趙之謙在他的一方印的邊款里說「古印有筆尤有墨,今人但有刀與石」這句話,當時我說,在篆刻發展到清代鄧石如以後,書法才明顯地在印章里體現出來,儘管在鄧之前,也有朱簡提到過篆刻刀的起伏、轉折、輕重的運動過程,跟筆的運動過程一樣,是表達筆意的過程,但何以我今天要扯到上千年以前的漢印里的筆法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一、說說漢印文字特徵

我們知道,在我們拿到一方秦漢印時,斷定他的時代特徵的方法大體就是依照文字的特徵來界定的。

如果我們拿到了一方印章,基本確定它是秦漢印,但印章中金文、石鼓文系的文字字形特徵稍濃厚,而小篆,隸書的字形特徵稍微少的,基本可以斷定為秦印,當然,秦印的十字界格很明顯。例如這方:

(秦印「修武庫印」)

如果一方印章小篆、隸書字形特徵都有,又特別融洽,完全是繆篆特徵的,大體可以斷定為西漢的印章,如這一方:

(西漢印「三封左尉」)

如果隸勢稍減,小篆風味反倒增強的(新莽的影響,八分書的影響),基本可以斷定是東漢的印章,如這方:

(東漢印「平安長印」)

也即,印章的文字發展史跟書法的文字發展史是緊密結合的,這種結合造成了印面文字的不同文字字形特徵,同時,也使得這些文字具備不同的書法特徵,進而影響刀法、章法。

比如孫光祖《篆印發微》的註解里有這樣的話:小篆之肩其筆轉,故內外皆圓;八分(指八分書)肩其筆折,故外圓內方,或內外皆方;邈(程邈)隸之肩頓,不頓則不方,然而亦不折,故內外亦圓。秦與西漢印文,肩雖方而內外圓,體如隸而與篆協。

從這樣的話里,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信息,其實,學漢印,也是在學書法。

二、學漢印寫印稿也是在練書法

一直有個誤區,好像端端正正地去練石鼓文了,去練泰山刻石了,去練唐楷里的各種碑了,這才算練書法,而端端正正地寫印稿,奏刀,就會被人說是不學書法,一味地只知道刻印,被人斷定篆刻學不好。

我們把這個些書法作品形成的過程大致解析一下:

石鼓文上的字,我們且不說他的文字特徵是不是在金文與小篆之間的過渡,就只說他是怎麼跑到石頭上的,它多半也是書法家寫完,再由工匠刻在石頭上的。這恐怕與後來唐楷的書丹勒石成碑的原理一致,都不是書法家本人,拿著錘鑿在石頭上直接刻出來,書法家要是去干這事兒,恐怕就不是書法家了。

那麼漢印里的字呢,也當然是制印官(他們當然也是當時的書法家)們寫好印稿之後,再由工匠們刻在石頭上的,只不過,多了一個過程,刻(或者鑄,就算是鑄,也大致先要做個模具,模具也是精工雕刻的)在石頭上的是反字罷了。

那麼,對於我們來說,平常的習臨漢印畫印稿,當然也基本等同於進行書法練習,這沒有啥不對。所謂的差別就是找來的印稿有人會說,是匠人刻了又印出來的,會失去原來的風骨,別聽他的,就算你去臨石鼓文,臨《九成宮》,你選的拓本不也是拓下來的,難道去對著原鼓、原碑臨,顯然不可能!

(漢印「護軍印章」)

比如說,我們現在臨這一方印,當我們認認真真地把這四個鉤畫出來的時候,也是練習書法,不信你單寫出來看看。描印稿相當於書法里的描紅,臨摹相當於對書法的臨摹,這裡跟其他對著碑版拓本臨寫,差別不並大,只不過,那個大一些,這一形制小一些,但小一些的書法練習,也是書法練習。

甚至我們在臨不同時期的漢印時,也要如上面提到的那樣,體會字形特徵的差異,從而體會用筆的差異,再到對刀的影響上的差異,差不多就既臨了漢印,又學了書法,當然這也是要臨漢印幾百方,上千方的道理所在。

區別並不在於臨泰山刻石,臨石鼓文那樣的寫大字與寫印稿這樣的小字,重點不在這裡,重點在:做為一個書法篆刻學習者,我們是不是用心去體會這些碑版、印章里書法的精髓,比如運筆里筆鋒的調度,筆桿的轉動;比如結字里的勻齊、緊湊等原理;比如漢字的構成發展史確定不會篆錯字等等……我們都從中找到自己應當吸取的東西,這才是重點,這些重點,漢印里照樣有,並不獨自存在於石鼓文、泰山刻石、嶧山碑……

但是學漢印時,精力主要集中在字法、篆法、章法、章法四個方面,對書法的進益不為人重視,因此忽略掉了,當然,如果練書法,最好專門練書法,就是傳統的練習方法,但練書法的時候,也注意抓住上面我說的重點所在。

三、要加強書法練習

篆刻界其實有一句不爭的理論:凡不能寫篆的,刀刻便難於體現筆意,這也是開篇我們提到趙之謙的嘆息的緣由,很多篆刻學習者,忽視書法練習,甚至根本不知道筆鋒的運轉,也對筆意毫無認知,就拿來一方印,照葫蘆畫瓢,其實這樣就算刻到一模一樣,最終也不過是匠人,因為印章里沒有筆意,沒有筆意和書法意味的篆刻作品,可以當工藝品,卻不能當藝術作品。

這是肯定的。

由此斷定,筆墨味沒有,流暢的書寫氣息沒有,就只是精工雕刻,當然出不來好的篆刻作品。當然,這並不是說,一個好的書法家,提刀就一定是好的篆刻家,很多書法家並不通篆刻一路,也需要苦練刀功,但讓他們學篆刻,會比沒有書法功底的人,進步快得多。

原因就在於,學書法的人,更知道或者說已經掌握了毛筆的運轉方法,知道轉彎的地方應當如何轉折,一個筆畫的開頭收尾,筆鋒是什麼樣的狀態,也因此知道了,在這些地方,刀鋒應當如何運轉,刀法如何收斂,手上應當如何用力,向什麼方向使勁……不練習書法的這個關節突破起來就緩慢得多。

本文有兩個意思:

1、臨摹漢印同時學書法可能繞點彎路,但也可以學書法,只看用心不用心,寫印稿,寫印稿,寫印稿,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那個用來水印上石的稿件,那個用來指甲油上石的稿件,那個無論採用何種方法上石的稿件,一定要「寫」出來。

2、學書法對於篆刻很重要,處處留心都可以學書法,因為篆刻本身就是跟書法打交道的藝術形式。

(【老李刻堂】之112)


推薦閱讀:

篆刻流派及印人略談,秦漢至今中國主要流派集
《百戲齋藏京劇劇目印選》(高清原拓)
篆刻邊款創作中常用的謙敬詞,篆刻邊款謙敬詞大全
再讀趙之謙:看似無心經營,實則匠心獨運

TAG:篆刻 |